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2110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授课日期班 级课题: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 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性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对概念性东西的理解 授课方法:僵尸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外书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由于讲述的课外内容,同学们认真听讲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社会性及其对幼儿儿童发展意义(补充)1, 什么是社会性?2, 什么是幼儿?3, 社会性对幼儿发展的重大意义是什么?4, 学完本节希望同学们对第一章可以有更深刻的认识。教 案 纸注重幼儿园社会教育是20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特点,也将成为21世纪我国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翻开我国幼教史,一条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

2、线索依稀可见。萌芽阶段:(零星的,不系统的主张)早在上世纪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和家庭教育法章程就强调使蒙童远离恶习,习善良之规范。而且湖北武昌幼儿园就强调幼儿教育的开导事理,涵养德行的功能,在确定的7门课中,“行仪力、“训话”直接与社会教育有关。陶行之的思想,认为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重要的教育。独立阶段:(陈鹤琴张宗麟)陈鹤琴提倡的“活教育五指活动”社会教育是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幼儿园的课程研究。他认为儿童的生活是完整的,教材也必须是完整的。完整的、有系统的课程应该有中心一一儿童生活的环境,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张宗麟与陈合作,有许多共同的研

3、究成果。他对幼儿社会领域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30年代初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是我国幼教史上最早、最全面,深入地论述幼儿社会领域课程及实施的著作,包括儿童之社会的特征,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还讨论了社会领域的课程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灵魂不在乎罗列许多科目,也不在乎养成良好公民,而是在乎养成适合于某种社会生活的人民。这个阶段,社会教育,社会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得以确认你在结构上、体系上及实践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标志是张宗麟的幼儿园的社会。此后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结构中消失。1952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规程和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条例中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但有时以儿童环境的形

4、式出现,有时又以常识的形式出现,有时以品德教育酌形式出现。直到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计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这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们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者各种角色(横向、纵向),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场合。社会性的产生生理需要即

5、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睡眠等需要社会性需要即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及成就需要等。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习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亲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对于每一方面的具体内容逐一展开解释,并详细论述其发展特点。 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既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类才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儿童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我国学者从知、情、意这一角度出发,认为自我

6、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首先,幼儿自我评价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还有自己的名字、年龄班;其次,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等;最后,涉及自己与父母给同伴的关系。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途径有三种:(1)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2)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做出评价;(3)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尊是自我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尊重的自我体验。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他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实现的。自我控制是指目标受

7、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和改变行为的能力。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分为五个极端:2岁前分别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外部控制阶段;2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即利用表征能力,以符号代替物体,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控制者要求、延缓自己要求行为;4岁以后儿童开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了。 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主意识,甚至到了4、5个月,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来,往往把自身和周围的东西看作同样的物体,像玩弄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脚,手等等。般要到婴儿末期才能把自己身体与其它物品区分开来,才能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幼儿前期是自

8、我意识形成的时期。进入幼儿前期后,儿童开始了与周围人们的交往,更进一步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2、能准确地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升,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3、开始表现出有自尊心。(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l、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认识自己的性别,知道我是谁,我几岁,我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自我观察到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在游戏中自选和分配角色,或在日常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2-3岁开始出现)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期

9、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才能从主观情绪趋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样。”或说:“我不说”。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2-3岁的儿童已有了独立的愿望,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为,常常说“自己来”。3-4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现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要求时儿童有时不听从,爱说“不”、“偏不”、“就不”等等。6-7岁的幼儿在很多方面有较强的独立性,是真正的独立性开始表现的时期。生活中可以进行自我服务,很多幼儿还可以帮成人或集体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二、情绪情感提问;l、人类的交际工具是什么?即语言、情绪情感。 2、什么是情绪情感?即

10、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反映。3、它是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包括微笑(高兴)、依恋、害怕、嫉妒心、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等。(一)微笑新生儿在吃饱喝足后闭眼睡觉时,常常会露出微笑,但这时的微笑不是在与人交往中发生的,它只是自发性微笑,而不是社会性微笑。真正的社会性微笑是在3个月以后,在和亲近的人交往时表现出来。即是社会化的开端。研究发现;学前儿童交往中的微笑有三类: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对老师的微笑、对小朋友的微笑。其中,第一类不是社会情感的表现,后两类则是社会性的。(二)依恋在母亲精心照料婴儿能够满足他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前提下,6-7个月时,明显表现出对母亲的强

11、烈依恋,表现出愉快、安全、少哭闹,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和与人交往的积极态度,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研究表明,8个月婴儿,如母亲态度不良一一婴儿会精神紧张、多病、发育落后等。1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用50个婴儿做实验,想知道没有听到说话,是否会有语言。于是派奶妈喂奶、洗澡,但禁止抚爱、搂抱、说话等,结果50个婴儿全部夭折。母亲与婴儿的情感交流是儿童社会化的永久基础。(三)害怕大约在六个月的时候,因而出现了“认生”的现象,即陌生人恐惧,表现为见到 陌生人就不安,甚至哭闹,当陌生人离开时,这种不安情绪立即消失,这说明婴儿出现了最初的害怕。这种现象也说明这时的婴儿已经能够分辨出谁熟人,谁是陌生

12、人。认生现象约在1-1.5岁自然消失有人认为害怕是对有爱心和无爱心的判断。(四)嫉妒心幼儿在l岁多的时候即可产生嫉妒心,表现认为如果妈妈当着他的面抱别的孩子,它会做出强烈的反应,非要妈妈放下别人抱自己。由于嫉妒的产生是因为幼儿觉得在位、待遇、享受等方面不如别人时而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并且它是低级、消极的。生活中会有很多事会让孩子产生嫉妒。例如别人的新颖玩具,自己没有心里不好受;别人拼图又快又好,自己拼不好,着急,搞破坏。嫉妒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成人务必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尽量减少其产生的诱因。 (五)自尊心是由于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

13、重的情感。自尊心过强,容易忘自尊大、固执、独断专行;自尊心过弱,则容易有自卑感。幼儿期自尊心已明显地发展起来,而且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中班幼儿的自尊心明显的强于小班幼几,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六)同情心是对他人的不幸和困难所持的关心、爱护的态度。幼儿的同情心不仅仅只指向幼稚,弱者、伤者。还指向小动物、玩具娃娃等。成人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幼儿的同情心。(七)羞愧感是个体意识到自己言行对他人或规范造成伤害或违背后所产生的负罪感。他对学习和掌握行为规则有重大意义。那些是非判断能力强的幼儿羞愧感也强,那些不分自己行为对错、好坏的幼儿很难产生羞愧感。因此,成人在幼儿童年早期的直接外部干预是产生羞愧感前提。备注:80分钟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并对第一章进行复习。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和现金使用范围,遵守银行结算制度,现金银行存款按时间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结出余额现金当日核对,银行存款月终必须与银行核对,做到日清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