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521100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著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 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

2、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

3、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旨在保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张海鹰,社会保障词典,经济管理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因此,陈良瑾(19

4、94)认为在中国,社会福利仅仅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狭义社会福利范畴 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419页。对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保障”一般的用法,是将其作为统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四大项目的大概念,而把社会福利视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制就是以此认识为出发点而设计的,如2004年发表的中国社会保障与政策白皮书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措施、住宅保障五个方面。董保华认为,在我国,社会保障大体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助、优

5、待和抚恤制度。概括起来是三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董保华,社会保障的法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从社会公正的理念上来理解社会福利。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对社会福利给出了这样的一个解释:社会福利可能最好被理解为一种关于一个公正社会的理念,这个社会为工作和人类的价值提供机会,为其成员提供合理程度的安全,使他们免受匮乏和暴力,促进公正和基于个人价值的评价系统,这一社会在经济上是富于生产性和稳定的 吴桂英主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可见,要促成社会公正的实现,因而必须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

6、展机会,并保证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从价值的角度上考虑社会福利。江治强提出,社会福利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判断的领域。这种判断一方面是物质性的,另一方面又带有社会性。对于不同的人和社群,相同的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却有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对社会福利的评价就会从个体和社群的感受上升为社会性的价值判断 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因此,作为“价值”的社会福利有两层界定:一是有助于改善人们生活状况的物质性条件,广义上是指促进人们幸福的行动,狭义上则是作为改善生活质量的制度和政策 周永新,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制度,中华书局,1998年版。二是如美国学者科怀特所说,

7、社会福利是人们对满意社会生活的追求 威廉姆H科怀特,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作为价值概念的社会福利,包含了一种理想化的欲求目的。不管是在个人主义传统还是反个人主义传统的理论中,将这种理念付诸于实践,必然涉及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平衡和重大社会制度的构建 江治强,社会福利概念、缘起与我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中国民政,决策版,第27页。作为制度来理解的社会福利。尚晓媛提出,狭义的社会福利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服务,又称福利服务。这种服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补缺”性的,所涉及的项目是传统的社会工作的内容。而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概念强调社会福利制度在促进和实现人

8、类共同福利中的作用 尚晓媛,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116页。可见,社会福利的实践形态是制度及其运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基利(1997)对社会福利的主要制度安排的描述如下:一是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个人、家庭、邻里和社区为增进社会福利,履行文化和道德责任所承担的各种活动,如个人帮助和照料家庭成员的活动。二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是由非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产生出来的,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宗教的慈善活动。三是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五大服务:一是社会保障或收入保障服务,如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二是医疗服务;三是教育;四是住房;五是社会工作服务和对

9、个人的社会服务 Midgley,Social Welfare in Global Context,Sage,1997。(二)国外相关研究一、关于社会福利的模式研究西方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欧洲的福利国家从产生之日起到当前的福利改革,经历了从古典自由主义中间道路学派右派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义“第三条道路”的理论演变。伴随着理论的变迁,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也经历着不断的调整。西方学者一般从剩余型、制度型和发展型三个层次对社会福利政策做出理解。1、剩余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剩余型社会福利和制度型社会福利的划分是由威伦斯基(Harold Wi1ensk)和莱博克斯(Charle

10、s Lebeaux)在1958年出版的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一书中提出的。剩余型社会福利的观点认为:在通常情况下,家庭和市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自然渠道,但是当发生诸如家庭解体、较大范围内的经济萧条或者个人年老、疾病等的特殊情况下,家庭和市场就不能满足个人的正常需求,这时候就需要作为满足个人需求的第三种社会机制即社会福利制度的介入,当通常的制度恢复正常以后,社会福利制度就会撤回。所以,这种机制常常被看作是家庭和市场的支持系统,起到支持和防止意外的作用。由于剩余型社会福利的暂时性和替代性,常常被视为带有“施舍”和“慈善”的印记,福利的接受者也往往被认为是社会的弱者或者是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从而带有“蒙羞

11、”的社会标签。2、制度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制度型社会福利观点的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社会政策学创始人蒂特姆斯(Riehard Titmuss,1959)。他把社会中的活动分为两个基本的范畴:利润取向的市场活动和福利取向的集体介入。换句话说,所有的非市场的活动都可以视为社会福利。从制度型社会福利的角度看,社会福利不是在家庭和市场满足不了个人需求时才介入的,而是社会结构中常规化的和永久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家庭和市场的再分配利益机制。社会福利的对象从弱势群体扩展到社会全体公民,从而实现了选择性社会福利到普遍性社会福利的转变。社会福利的接受者也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弱者,福利也不再被视为是施舍而是公民

12、的一项正当社会权利,从而不再带有“蒙羞”的社会标签。可以说,“福利国家是一个长期的公民权演进过程所达到的最高峰”。但是,由于福利国家的明显特征是推行高补贴、高福利、高税收和高保护的政策,在抑制强弱悬殊和收入分化、保证社会公平的同时却削弱了市场力量,妨碍了竞争,制约了生产效率。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高失业率,退休金和健康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对服务的需求和支出在不断扩大,社会福利成为经济和财政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上不同阶层利益群体的不满。3、发展型社会福利模式的研究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党在英国执政,首先在英国,最后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削减社会福

13、利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攻势。英国社会福利政策改革的方针,就是削减或取消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开支,把社会福利的某些项目交给社会和私人办理,鼓励私人医疗和私立教育的发展。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行让许多发达国家的公共福利转变为私有性质,这一倾向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达到了顶峰,导致了福利危机。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关系到千百万居民的切身利益,若过多的触动群众的这些利益,则必然会遭到反抗甚至动乱,社会的稳定将会遭到破坏。西方国家政党为争取更多的选民,都不敢贸然削减社会福利计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风险和问题,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上世纪90年

14、代末,伦敦经济学院院长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明确提出,应当以“积极的”或“主动的”福利政策代替目前的传统的福利模式。他要求福利国家从观念到结构的更新:重新界定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改“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型国家”,从个人争取政府的保护,转变为个人求“自主与自我发展”,政府的功能应当从提供经济援助改变为进行人力投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全面调整。他明确提出了社会投资福利战略和积极福利制度、福利社会等概念,提出培育一个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彼此协调负责、积极互动、充满创新和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在国家、企业、个人这三者的关系中,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生存技能是新

15、政策中至关重要的部分。综上所述,西方国家福利模式经历了从剩余型、制度型到发展型的变迁,在这过程中,西方国家总是在寻求一种适应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模式。总结其发展的过程,对于我国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关于社会福利的研究起步很早,研究领域也很广泛,从古希腊时代一直到近代,社会福利的思想一直在不断更新与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意识的发展息息相关。二、(三)国内研究现状1、对社会福利制度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我国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它呈现出一种制度性供给与补缺型福利并存的二元格局。这种福利模式是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

16、应的。在城市,社会福利属于制度化再分配型福利,是保障程度和福利水平很高的国家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与充分就业的就业制度紧密相联。绝大多数城市居民通过自己就业的单位得到全面而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在农村,我国的社会福利是典型的补缺型的集体福利模式。国家基本上不对农村的社会福利承担责任,而是由农村的集体组织(如人民公社、生产队等)承担有限的责任,即对农村的孤老残幼等“三无”人员实行“五保”供养。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揽、高水平的城市福利与项目残缺、救济型的农村福利相互分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人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日益改变,社会福利制度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上了改革之路。在实践中表现为原有的以社会救济为特征、政府包办、只面向“三无”对象和“五保户”的模式向政府负责社会福利费用、全社会兴办社会福利、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