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9519649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打印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一、生态系统发展观生态系统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融合。生态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不是孤立的,它既受其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个体主动塑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在塑造着个体,个体力求达到并保持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以适应环境;系统发展观认为心理发展是系统发展变化的结果,强调系统内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动态发展的发展意义。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所组成。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不同水

2、平之间,不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发展。它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Urie.Bornfenbrenner于1979年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而提出的一种理论。Urie.Bornfenbrenner提出的有关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型是生态系统发展观的典型模型。在该模型中,行为系统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分为四层,由小到大依次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四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学生(本文是以学生为例心理发展的直接影响程度分界的,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学生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微系统指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环境。根据Urie.Bornfenbrenner的界定,微系统是处

3、于特定环境中的个体的活动方式、角色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如,家庭、学校、同伴、网络;中系统指个体与其所处的微系统及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过程(如学生的行为表现,是受其父母、同伴对他所作所为印象的影响;外系统是大于中系统的生态环境单元,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系统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发展有着间接影响作用(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管理部门、学生可以访问的网络站点;宏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的背景以及意识形态等,它涵盖了前述的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并对它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进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发展(如,价值取向、生产实践、风俗习惯等。这四种系统就像洋葱一样层层叠加,从微

4、观环境到宏观环境把个体逐层包裹起来。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程度的大小,是根据环境离个体生活的范围远近而决定的,离个体生活最近的环境与它的发展互动作用最大。同时这四个环境系统之间存在着永不停顿的交互作用。这四个系统呈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空间维度的环境因素。在时间维度上,Urie.Bornfenbrenner 把这个模型称之为长期系统,时间的催化下,一方面个体本身随年龄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所处的周围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通过开展符合心理学原理、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活动,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的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心理

5、素质优化和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众多的研究人员及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但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还是存在着不足。在研究上,描述性的调查较多,研究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评价维度、测量工具、健康水平测查和影响因素等方面。且研究也是围绕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水平而展开,对于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常常是事后干预,没有系统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方案。依生态系统发展观来看,仅仅对学生个体的心理、行为表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作静态的描述,虽然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这种方式没能触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机制

6、,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促进等实际问题的解决,效果常常极为有限。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体。因此研究者们把重点放在如何矫正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上,其结果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教育工作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咨询室主要为那些自我感觉不适而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对个别问题较严重但不愿主动求助的个体启动危机干预;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讲座、现场咨询以及心理自助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事实上,高校中容易走极端的往往不是那些主动寻求帮助的所谓的“问题”学生,而是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应付策略缺乏、认识问题狭隘的个体。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从根本上预防各种问

7、题的出现。三、生态系统发展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启示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互相联系,形成整体结构,才能发挥功能。而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交互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出发,全面考察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把原来孤立的、分散的教育要素凝聚起来,构成有序的整体。1.心理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心理总是置于一定的环境中,而心理的生态环境是影响心态的重要因素。心理的生态环境包括外部生态环境和个体的内部生态环境。对于外部生态环境,

8、其核心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包括除学校和家庭之外的校外教育结构和自然环境、规范环境。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又相互制约,才能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在动态的平衡中发展。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一个整体,由大小不同的因子构成。各个因子又各自独立存在,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进度。在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中,个体是最核心的因素,是联结各因子的主导因素。健康、良好的环境系统应保持其结构和功能完整,能够在不同结构水平为其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不同方面的资源。为此,应多管齐下,注意整体的平衡与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几个关键:第一,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优势,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工作

9、模式,全方位的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二,在实际开展工作中,要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对个体影响最大的因素,对其施加有利的影响来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即通过横向联结,优化各因子内的可控因素,完善小系统的内部环境,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2.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要系统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不同的流派就有不同的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实现自我是人的自然倾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要通过团体辅导或宣传普及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则认为压抑及早期创伤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源,认为应加强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早期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防患于未然

10、;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健康的促进是在实践活中,在外部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制约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所促成的,而非单纯的内在或外在因素构成。为此我们应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3.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如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为主。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来看,它有两层相互联系、具有递进关系的目标,一是补救性教育,二是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在对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以克服,是矫正性的;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使学生的品质不断优化,是提高性的。我

11、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亡羊补牢,而应该是未雨绸缪。也就是说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大学生,因此,良好的教育方式是发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预防各种心理疾患为主,辅以各种心理咨询和治疗。因为心理咨询只能帮助少数的问题学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同学中潜在的问题。4.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在长期的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两次课、一两次讲座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他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之中,如师生交往、课堂教学、同伴关系、教学评价、校园生态环境等建设。(作者单位:1.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