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951467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小学道德教育的实然与应然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课改中德育的基本目标,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场合,但目前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我国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低效。一、德育课程的设置1.德育目标缺乏真内涵,重化。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施,其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为主,而素质、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涉及的领域则轻描淡写。德育目的的政治化既脱离实际,也十分狭隘,致使理论导向失偏,“大德育”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混为

2、一体。例如,我国对于诚信的真正强化与教育大多在成人身上,对于信用卡和各类的服务通过罚款、滞纳金等加强诚信的要求,诚实守信应该是在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应该反复加强与培养的,把诚信教育过多的加强在成人身上,且大多是以各种惩罚性的他律行为加以约束的,这并没有真正做到诚信。诚信应该是内发的,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与他人交往内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诚关系,小学德育的目标应该更生活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德育内容。(1)缺乏正反教育,学校德育理想化。教师应该对于有些社会阴暗的问题进行有限度的分析,不能刻意的回避与隐瞒。教会学生学会适应与分析社会的黑暗,不要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成为压力。德育的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反

3、差,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处理能力。目前的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只强调我们的应然状态,单方面强调好和美的正面例子,而这种单向的思维方式,也易造成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经历推理的过于简单化。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道德经历与课堂上老师的美与善截然相反时,小学生便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爱说谎话,碰到问题,态度前后不一,学校是学校,生活是生活,将二者完全的割裂。(2)浪费学科渗透的德育资源。各个学科都渗透有德育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全方位渗透来进行间接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例如,在的课文中,贴近生活的事件很多,在小学的科学课上,通过各种趣味的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发明创造和探索的兴趣。学校、老师通过小实验活动鼓励学生

4、发明创造,将严谨与科学的探索态度寓教于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科学的熏陶。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德育深入到学科,让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3)德育内容的设置缺乏内容。德育内容上应该增进一些国学的东西,论语里面的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礼仪与道德标准,例如人的自我修养、为人处事、社会责任、交友原则等等,这些恰恰是我们缺乏的最基本的东西。学习国学的经典,十分有利于德育和学生身心的发展。例如,目前在学校道德建设中,将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目前有些小学出现因为选

5、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中出现很多贿赂同学拉选票的现象,这就需要把学生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4)缺乏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仍旧是处于“副科”的位置,担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大多都是临近退休或者其他的代课老师,效果可想而知。随意占用德育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大打折扣。3.德育的形式。(1)目前德育重视说教,重理性分析,轻情感熏陶,重理论灌输,轻潜移默化,我们要力求变德育的“训话”为“对话”。因为“对话”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其实德育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看或者纪录片

6、,引起学生道德认知的共鸣。例如,某小学是一所人文关怀氛围很浓的学校,每年学校都安排播放CCTV感动中国,看到真是很感动,里面很多平凡的人做出伟大的事情,那些伟大的品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这样的道德教育让很多小学生终身难忘。(2)缺乏实践,知行不一。杜威主张从“做中学”的经验论出发,强调通过活动实践来获得真切的体验,生活即教育,要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真正落实学生是德育主体,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和拓展。之所以“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目前的考核评价制度,片面重视成绩;二是家长的问责。很多学校都怕担责任而很少带学生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

7、悲哀? 论文关键词:德育德育课程德育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即“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是课改中德育的基本目标,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场合,但目前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使我国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低效。一、德育课程的设置1.德育目标缺乏真内涵,重化。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来实施,其内容主要以集体主义教育、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与人生观教育为主,而素质、素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等德育涉及的领域则轻描淡写。德育目的的政治化既脱离实际,也十分狭隘,致使理论导向失偏,“大德育”将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

8、育等混为一体。例如,我国对于诚信的真正强化与教育大多在成人身上,对于信用卡和各类的服务通过罚款、滞纳金等加强诚信的要求,诚实守信应该是在我们小学的时候就应该反复加强与培养的,把诚信教育过多的加强在成人身上,且大多是以各种惩罚性的他律行为加以约束的,这并没有真正做到诚信。诚信应该是内发的,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与他人交往内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诚关系,小学德育的目标应该更生活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德育内容。(1)缺乏正反教育,学校德育理想化。教师应该对于有些社会阴暗的问题进行有限度的分析,不能刻意的回避与隐瞒。教会学生学会适应与分析社会的黑暗,不要只是被动的去接受,成为压力。德育的应然与实然

9、状态的反差,应该让学生具备这种处理能力。目前的学校德育过程中,教师只强调我们的应然状态,单方面强调好和美的正面例子,而这种单向的思维方式,也易造成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经历推理的过于简单化。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道德经历与课堂上老师的美与善截然相反时,小学生便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爱说谎话,碰到问题,态度前后不一,学校是学校,生活是生活,将二者完全的割裂。(2)浪费学科渗透的德育资源。各个学科都渗透有德育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全方位渗透来进行间接教育,渗透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例如,在的课文中,贴近生活的事件很多,在小学的科学课上,通过各种趣味的生活小实验,激发学生发明创造和探索的兴趣。学校、老师通过小实验活动

10、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将严谨与科学的探索态度寓教于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科学的熏陶。从情感体验的角度,让德育深入到学科,让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时效性。(3)德育内容的设置缺乏内容。德育内容上应该增进一些国学的东西,论语里面的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的礼仪与道德标准,例如人的自我修养、为人处事、社会责任、交友原则等等,这些恰恰是我们缺乏的最基本的东西。学习国学的经典,十分有利于德育和学生身心的发展。例如,目前在学校道德建设中,将的仁爱思想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相结合,有利于在学校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爱护人的氛围,有利于创立一个以爱换取被爱、以奉献换取感恩的良好人际关系环境。目前有些小学出

11、现因为选三好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学生中出现很多贿赂同学拉选票的现象,这就需要把学生过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态引导到祟德尚义、见利思义的道德价值轨道上来,把主体性意识引导到自觉的道德精神上来。(4)缺乏对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视。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仍旧是处于“副科”的位置,担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大多都是临近退休或者其他的代课老师,效果可想而知。随意占用德育课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使得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大打折扣。3.德育的形式。(1)目前德育重视说教,重理性分析,轻情感熏陶,重理论灌输,轻潜移默化,我们要力求变德育的“训话”为“对话”。因为“对话”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其实德育的形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看或

12、者纪录片,引起学生道德认知的共鸣。例如,某小学是一所人文关怀氛围很浓的学校,每年学校都安排播放CCTV感动中国,看到真是很感动,里面很多平凡的人做出伟大的事情,那些伟大的品格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这样的道德教育让很多小学生终身难忘。(2)缺乏实践,知行不一。杜威主张从“做中学”的经验论出发,强调通过活动实践来获得真切的体验,生活即教育,要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真正落实学生是德育主体,将学校的道德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和拓展。之所以“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目前的考核评价制度,片面重视成绩;二是家长的问责。很多学校都怕担责任而很少带学生参与真正的实践活动。这是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