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951414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医学文化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中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中国医院文化的源 头,她几千年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浩瀚的医学典籍,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 的医疗技术,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为今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着丰富 的营养。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医学文化有6个方面的特征:勇于求索的精神我国古代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与疾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形 成的宝贵财富,一代代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怀着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上下求 索,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 着历史的进步,造就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医学文化。1.先秦时期传说中华民族的先祖燧人伏義氏见其民吃生的

2、食物而导致 疾病,便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使人不生病,伏義氏还发现了药物发明了用石针 针灸的方法为百姓治病。路史?后纪载:“伏羲氏尝草制砭,以治民病,而人 滋信”。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神农氏为解除人民的病苦寻找药物,曾一曰 尝七十毒,表现了祖先为民的伟大献身精神。通鉴外纪载:古者民有疾病, 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曰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 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我国最早的医院典籍之一神农本草经便是以神农氏的 名义所作。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轩辕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医学研究的带头人, 根据他与他的臣子雷公、岐伯等人研究医学的记载,形成的我国最早的医学典 籍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传统医学的

3、理论基础。2.秦汉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为解除老百姓疫病之 苦,救民于水火,许多医学家淡泊功利,精研医术,行走民间。建安三神医”董 奉、华佗、张仲景是杰出的代表人物。董奉隐居深山,为百姓看病分文不取,病 人好后只要栽种一棵杏树,日久成林,被传为杏林佳话。华佗多次拒绝做官, 一生行走民间为老百姓看病,首创我国古代全麻手术,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外 科鼻祖。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 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 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 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

4、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 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 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3次,灵帝时大 疫5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 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的公元171 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南阳地区当时 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 2/3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7/10。张仲景从小面对瘟疫的 肆虐,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

5、,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 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立志做个能解救人民疾苦的好 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 自序)。他10岁左右时拜当时的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一生不仅勤求古 训”,仔细研读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还 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对民间喜用的针 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 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 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

6、付诸 实践,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 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共十六卷的伤寒杂病论不朽之作。伤寒杂病 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 医学典籍,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 的重要医籍。清代著名医学家张志聪说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 (伤寒论 )者不可以为医。”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张仲景在我国医学史上的重 要地位,被后人尊称为医圣”。3.晋唐时期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大发展时期。一批医学家执著 探索,为我国古代医学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创著脉经, 奠定了中医脉象诊断学的

7、坚实基础,在中医诊断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隋朝太医 博士巢元方倾毕生精力主持编著了诸病源候论 ,对后世中医发展产生了巨大 影响,等等。在这些医学大家中,首推的还数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唐代大医学 家孙思邈。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7岁开始读书,有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 时患疾,从小立志学医。孙思邈的家乡,盛产药材。青年时期的孙思邈一面学 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的名山大川,还经常到“五台山(今陕西药王山)采药。他采药回 来,兰州军康妇科医院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哪种 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什么作用

8、?他都要亲自品尝。孙思邈20岁 时,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 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 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 立刻赶去救治。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在医疗实践中,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 疾病,创造出许多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孙 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一个重要发现和突 破。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视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么也看不见 了,感到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 人,

9、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曰,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 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 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同时,在 当地有几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浮肿,肌肉疼痛,浑身没劲,孙思邈 诊断为脚气病。他想为啥穷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脚气病呢?这很可能 也和饮食有关系。他比较了穷人和富人的饮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面,鱼虾蛋肉, 而穷人多吃五谷杂粮,他仔细一分析,粗粮内夹杂着不少米糠麸子,精米白面把 这类东西全去掉了。他估计脚气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麸子这些物质引起的。 于是他试着用米糠和麦麸来治疗脚气病,

10、果然很灵验,不到半年,许多富人的脚 气病都陆续治好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潜心医学,隋文帝曾召他为国子博 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立志做一名济 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 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民间单方验方。他经过一生近百年的时间,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和千金翼方三十卷等医学巨著,集7世纪以前 中国医学之大成,充实和扩大了我国的医学宝库,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作出 了伟大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一千多年来,他不仅永远活在广大医务 工作者当中,而且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受到老百姓的世代供奉

11、。4.宋元时期由于连年遭受战争,疾病丛生,原有医疗水平已不能满足社 会需要,不少医学家均认识到古方今病,不相能也,医学家为适应疾病救治的 需要,纷纷研究创立新的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其中成就最大的要数刘完素、 张元素、朱丹溪、张从正“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字守真,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中医寒凉学派创始人,世人 又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 四起,哀鸿遍野,百病丛生。当时朝廷要求医生治病必须使用中的药物。当时许多医生受了影响,也习惯性地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 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对疾病治疗效果不好。刘完素是个求真务实的人,目 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官方

12、同流合污,金朝皇帝章宗3次聘请 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他反对朝廷要求使用局方,又不可随意加减的 规定,他认为处方用药,要因人而异,应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的环境和疾 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药,不可一成不变。他一生精研黄帝内经,对内 经 有其独到体会,提出人身之气皆随五运六气而有所兴衰变化,指出运气常 变,应当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之病机十九条,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 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因此,提出了使用寒凉 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使用 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因为他在医学理论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 的重大危害,所以,后世称他

13、的学说为“火热论”。又因为他在治疗上主张用 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又称他为寒凉派”。他自己独创的方剂凉膈散、防 风通圣散、天水散、双解散等,都是效验颇佳的著名方剂,至今仍在广泛应用, 对后世影响很大。?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村)人,中医脾胃学 派创始人,世人又称其为张易水。张元素在内经脏腑理论的启示下,结合 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的学说,将脏腑的生 理、病理、辨证和治疗各成系统,较前又有提高。除心包络之外,他对于每一脏 腑均从生理、病理、演变、预后以及治疗方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成体系,较为系 统。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

14、献。张元素尤其对 广 1 第一章医院文化溯源篇?-脾胃病的治疗,有着比较系统、完整的方法。他将脾胃病的治疗总结为土实泻 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胃实泻之,胃虚补之,本热寒之,标热解之等 具体治疗原则。他根据脾喜温运,胃宜润降的生理特点,分别确定了治脾宜守、 宜补、宜升,治胃宜和、宜攻、宜降等治则,为后世进一步完善与深化脾胃病辨治 纲领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张元素还对药物学有独到的研究。他认 为,不同的药物对于不同脏腑的效用所以不同,是因为其各归于某一经的缘故。 因此,了解药物的归经,就可以掌握其药效特点。比如类泻火药,黄连泻心火, 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

15、火,黄芩又泻大肠火,石音则 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必佐以黄芩。用柴胡泻肝火,必佐之以黄连。所以,都 是泻火药而药效不同,就是由于它们的归经各不相同。如果用药不辨归经,无 的放矢,则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归经理论的发明,是对中药学理论的重大发 展,它说明了为什么不同的药物在临床上取得不同疗效的道理,既是临床经验 的很好总结,又为辨证施治遣药处方提供了中药效用的理论依据,推动了中药 学的发展。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中医滋阴学派创 始人,因其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世人又称其为“朱丹溪。朱丹溪小 时候,读书能过目成诵,日记千言,言章辞赋,一挥即成。他年轻时潜心朱程 理学,

16、学识渊博,为东南大儒”。他30岁的时候,因老母患严重的胃病,请了 许多医生治疗都治不好,原来这些医生,大都医术粗劣,受当时社会风气影 响,盲目搬用局方,开的药大同小异, 吃下去一点效果也没有。这使他深深 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丹溪心法序)。于是他立 志学医,日夜攻读素问,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 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而且为日后从医打下良好 的基础。后来,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曰久,他更加潜心钻研医术,学业大有长 进,朱丹溪42岁时,治愈了老师多年的顽疾。后来,朱丹溪先后到吴中(今江 苏苏州)、宛陵(今安徽宣城)、南徐(今江苏镇江)、建业(今南京)遍访名医。 朱丹溪45岁时打听到名医罗知悌医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