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951176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一校两区”实行“一所学校,两个校区,人财物打通使用”的模式,变“农村为城市培养教师”为“城市为农村培养教师”。通过组建教师共同体、丰富教研活动、开展多学科交叉培训等途径,这种模式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教学效率和留在农村任教的概率大幅提升。不过。随着培养方案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应评指导”现象普遍、“去农村化”凸显、新教师“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为实现农村新教师留城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时应关注以下三点:倡导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推行城乡“半对半”培训;给予新教师更多“话语权”。 关键词教育均衡;“一校两区”;教师发展 多年

2、来,“新教师先到农村学校锻炼”已成为各地培养新教师的惯例,此举既是为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的不足,也是为了让新教师得到锻炼,但其结果却是青年教师在农村学校专业发展缓慢。“一校两区”实行“一所学校,两个校区,人财物打通使用”的模式,变“农村为城市培养教师”为“城市为农村培养教师”,充分利用城区学校教育理念、资源和管理上的优势,用2-3年的时间加速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再将其送到农村完全小学,以带动农村学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研训并举,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 “一校两区”体制下,城区学校以培养农村校区的教师为己任,依托现有优质资源,多筹并举,开展丰富多彩的新教师培养活动,为农村

3、新教师提供无缝隙、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和辅助支持,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师资水平。 (一)组建教师共同体,强化对新教师的教学指导 新教师在工作之初,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这时,有经验教师的指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学校挑选那些具有高度教学热情、足够教学经验、卓越教学技能,有着较强亲和力、自信、乐观、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新教师的指导教师,并与新教师组成教师共同体。学校既对教师共同体中的指导教师提出了帮扶的具体要求,又规定了新教师的成长目标。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听课、评课,指导教师和新教师都要一起参加,以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学期末,学校还要对教师共同体实行捆绑考核,若新教师考核不合格,则指导教师三年内不得

4、评先晋职;若二人考核均为优秀,则指导教师优先评先晋职,以激励带教双方的积极性。 指导教师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出发,针对新教师的实际教学,在备课、上课、批改、辅导的每一个环节予以悉心指导。课前,指导教师和新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探讨课堂教学设计,引导新教师养成分析教材的良好习惯并具备把握教材特点的敏锐性。课堂上,在培养的前期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教学示范,鼓励新教师从点滴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到严谨的课堂结构的模仿积累,学习解决课程、课堂管理等方面具体而有效的做法。中期以开展协同教学为主,指导教师手把手地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历练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并增强其自信心。后期,为了解新教师的教学、

5、专业进展情形,以新教师上课、指导教师点评居多。课后,教师共同体要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分析,交换教学意见,在肯定新教师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指导教师就如何充分运用教学资源来备课、上课和学生交流等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既可以促进新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又可以根据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调整其专业成长的重点和领域。 (二)丰富教研活动,搭建新教师教学反思平台 城区学校,教研氛围浓厚。集体备课、轮流上课、互相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全面展开,给新教师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尝试体验的机会,有助于训练新教师的基本技能,加快他们专业成长的速度。以“磨课”为例,既有“一人多上、反复评”的磨课活动,

6、也有“一课多上”的磨课活动。在新教师上汇报课之际,一方面学校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鼓励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大胆地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见解,经由教研组集体备课,新教师和其他教师反复讲、反复评、反复改,彼此分享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最终磨出精品课;另一方面,学校也可先确定授课内容,由全教研组教师同上一课,然后主要从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的角度来集体评议新、老教师课堂的“同中有异”。新教师从有经验教师尤其是名师展示课中看到差距背后所体现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功夫”,“专家点评”又进一步明确了课的精华所在,激发他们从差距中寻求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开课、上课和评课能力。 新教师

7、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学校利用校园网上的QQ群、教育论坛和博客,开设“案例反思”“问题讨论”“教研札记”等栏目,鼓励新教师将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困惑一一罗列、反思评析,并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不断挖掘或梳理出经验中蕴含的原理,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学校鼓励新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以逐渐养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新教师专业支持的品质,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利转型。 (三)开展多学科交叉培训,提升新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校打破学科界限,组织教师进行多学科交叉

8、培训,以期将教师培养成“多面手”,更好地适应农村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科交叉培训一方面强调课程学习,培训以案例教学为主,给新教师提供详细的课程指导和丰富的教学材料,帮助他们解读有关课程和教学的理论和原则,透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特长和优势,提供同行交叉培训,“实现资源共享。或是一方利用强项培训另一方,如,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交叉培训,美术教师给语文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等;或是不同学科间的教师开展研讨会,交流各自学科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做法,讨论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师经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协作,一来可取长补短,更好地整合本学科盼专业知识;二来可知晓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并能

9、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如运用,更好地胜任“全能教师”的角色。 此外,学校还注重引导新教师开展自主学习,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一些阅读书目。新教师既要读专业理论书籍,汲取和借鉴相关知识,探索学科教学的一般规律,进而对课堂教学得心应手,也要阅读中外教育名家的著作以及名师成长启示录,不仅要学其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更要学其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以使自己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和引领,形成自我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成效显著。加速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由城区学校的实践锻炼,新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高。“城区学校把培养好的新教师送过来,直接可以挑重担”,这就大大增强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有力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新

10、教师的专业成长迅速 “一校两区”体制下,教师无论是在城区学校还是在农村校区都是“一家人”。如此一来,农村新教师到城区学校培养,就不再只是“观众”,而是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当中,成为学校的主要角色之一。置身于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感触于指导教师的精心指点,新教师认真学习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遇到问题能及时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又能及时在工作中尝试好的经验。他们历经“实训”演练,促进了自身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回到农村学校,新教师在同龄人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频频获奖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施展自身才识的同时,他们也带动了农村教师队伍

11、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紧抓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城区学校崇尚精耕细作,惜时增效。新教师通过城区学校培养,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知识结构,掌握了教材处理技巧,调整了教学思路,提高了教学技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新教师自觉运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把自己当作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一方面积极建立学生档案,定期开展家访,与学生广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其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游刃有余,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三)新教师的留任率大幅提升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历经城区学校的锻炼。新教

12、师积累了丰富有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大大增强,这是确保新教师教学自信心的关键,而教学自信心又决定着农村新教师的留任率。在城区学校,新教师在压力、动力转化间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努力进取,加快知识的积淀。较之土生土长的农村教师,这些新教师起点较高,其教学水平往往会在同龄人当中脱颖而出,加之在一系列教学比武中的出色表现,新教师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面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困难,他们不再胆怯、不再烦恼,而是积极寻求解决的良策。农村新教师的留任率也因此而大大提高。 三、面临挑战。制约新教师培养的瓶颈 新教师留城培养的种种举措和努力,促使农村新教师站在城区学校的高度并以此为新的起

13、点,展现了其高效性的一面,令人欣喜。但尽管如此,随着培养方案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其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制约着新教师的成长。 (一)“应评指导”现象普遍 由于学校对新教师的评估一般是依据“汇报课”的成绩而“一锤定音”,再加上学校对指导教师和新教师实行考核捆绑制,因而,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为了评估而支持”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使“汇报课”能取得好成绩,有些指导教师在辅导伊始就“目标明确”,对新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应评指导”,在反复演练之后,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在班级管理,与家长、同事交往方面仍存在诸多的困惑,而这些困惑又常常干扰着平时的教学,影响着新教师的教学心态。“为

14、了评估的指导”片面强化应评的项目,而忽视新教师其他素质的培养,这不利于新教师多方素养的均衡提升,甚至还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乃至教学质量。 (二)“去农村化”现象凸显 对新教师的成长而言,城区学校条件好,基于教、学、研的氛围浓厚,擅长提供支持和辅助的有效策略。虽然“一校两区”体制下,城乡学校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由于农村和城市教学情境的不同,即便城区学校非常重视新教师对农村教育特点的理解,甚至模拟农村学校的教学情景,但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模拟的教学情境都不能等同于农村真实的教学情境。培训期满,新教师回到农村后,在适应农村教学环境方面还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浪费了部分的人力、物力资源,而

15、且也增添了新教师的心理负担。何况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是城市所不能复制的,但它又的确是新教师在农村工作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此,新教师留城培养中存在的“去农村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农村新教师培养的实效性。 (三)新教师“话语权”缺失 长期以来,受学校“传统”观念的影响,新教师无论是在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还是在参与教研活动过程中,都过分强调要向有经验教师学习,而真正能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很少。诚然,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那里和在教研活动中学习教学,但由于没有或少有机会去发现和形成自己的声音。新教师被动的“听”多了,主动的“说”少了;接受的多了,获取的少了;新教师知道优秀教师的经验多了,而学校掌握新教师的想法少了新教师被引入了“经验”的轨道。叶圣陶在答林适存中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句话用在培养新教师上也是适用的。新教师常处于被动地位,易使其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导致主动生和进取心缺乏,这必然会给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阻碍。 四、改进策略。力促新教师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农村新教师留城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基于对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总结经验,以便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既定的培养措施,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倡导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尽管在城区学校,为促成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