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950692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专题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爱是一种行为能力 、教育爱的内涵 教育爱,也就是伦理学意义上的仁慈,是一个与公正密切联系的伦理原则,因为,如果去掉对他人的爱和尊重,我们就无法真正地实现公正。正如道德哲学家佛兰克纳所言:“仁慈也许不是必要的,却是令人向往的。”正因为如此,无论东方(儒家三达德 智、仁、勇)还是西方(基督教的神学三德 信、望、爱),都把它列为核心伦理范畴之一。 仁慈在中文中的意思主要是仁爱、慈善。在儒家伦理思想中有过详尽的论述。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仁的概念最早具有血亲之爱的特质,又由近及远,发展为一种泽被天下的全面德性。孟子曾经形象地表述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进一步提出“

2、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制也”。从而为仁慈添加了一个新内涵 _ 对人 的爱心应当有智慧,有策略和规范。 西方学者对仁慈的解释与我国思想家大同小异。作为神学三德 ( 信、望、爱 ) 之一,宗教伦理学家更加强调它的宽恕美德:作为一种责任,仁慈无疑是“超过要求的责任”,公正只要求保证彼此权益受到公平对待,仁慈则超越这一标准,做得更多。所以,仁慈是一种在某种意义上超越公正,给予性更强的德性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仁慈就是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教育爱的特征 情感性 孔子在论语曾经这样表述仁者爱人 ,孟子则解释说“仁”主要指人心,尤其是“ 恻隐之心”。两人强调

3、的都是仁慈的情感性特征,即仁慈首先是一种爱心,应当爱人,同情、关怀和帮助人。 理智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同情是积极的社会德性的基础,但它绝不是德性本身,像生命冲动的任何方面一样,它必须接受理性的教育和训导;”仁慈有别于普通情感的重要方面就是它的理性色彩。在理性的意志中,它既实现自己,又限制自己 _ 就其推动人类幸福的目的而言,它实现着自己,就其需要防止有害的结果而言它必须限制自己。 超越性 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比公正做得更多,给他人更多的爱心;另一方面,它要求道德主体对人有更多的宽恕。因为爱本身是一种从容和平静的喜悦,而不是烦恼、抱怨和仇恨。 、教育爱存在的

4、必要性 仁慈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公正只能保证生活秩序井然,并不能提高生命的质量。缺乏关怀的社会是无情和冷漠的社会,因此仁慈就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德。生命神圣却又十分脆弱,需要我们善待别人也善待自己。人与人之间需要奉行仁慈的原则。此外,从仁慈的超越性特质来看,人类总是容易犯错误,所以我们需要宽恕的美德,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仁慈对人的生命、生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伦理生活的基本原则。 仁慈是公正的延伸和补充 公正是社会伦理的基础,仁慈是个人伦理的基础,它们互为延伸和补充。从男性伦理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意公正,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而他的

5、弟子吉列根却发现,妇女存在另一种道德语言,她们把道德问题定义为避免伤害和实现关怀,也就是说,妇女更在意爱心和仁慈。同时,由于公正具有历史性,在现实生活中,公正原则有时会带来某种不可兼得的价值遗憾,在这种时候,往往需要仁慈来弥补。正如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里的一句台词“倘若能以慈悲调剂着正义,人间的权力无异于上帝的权力。 ” 仁慈是一个与公正不同的道德原则,仁慈显然比公正要求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它才有资格去延伸和补充公正。 二、教师的仁慈 、教师仁慈的意义 教师职业生活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需要用公正和仁慈两项伦理原则来处理。对教师而言,能否做到仁慈施教,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伦理课题。仁慈对于

6、教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职业自由感 一个对学生仁慈施教的教师,必然能够理解教育事业的真谛。因为从根本上讲,仁慈是教育活动的本质性要求之一。缺乏仁慈的教育,缺乏爱心和关怀,是一种机械、冷漠和无效的教育。由于仁慈的超越性特征,一个仁慈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以从容平静的心态来面对一切挑战,意味着他达到了某种自由境界,真正体会到了职业的自由,而自由感正是教师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只有具有自由感,教育工作才是充满乐趣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动机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有着更为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成为积极的情感中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说明了这一点。在教育活动

7、中,师爱激励学生成长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儿童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教师温和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都会使他们萌生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 榜样作用 同公正一样,教师的仁慈对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学生友善、宽容、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起着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从教师那里,学生可以体验到伦理生活的全面和技巧,也可以领略到由于教师实践仁慈而带来的美妙感受。 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权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教师既是成人社会的代表,又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学生在教师面前总是比较紧张的。他们会非常在意教师的言行举止,因而过份严厉的教师往往会给学生

8、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使班级气氛显得异常紧张压抑,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教师仁慈的特点 教育性 教师仁慈的教育性特征是由教育事业本身所决定的。一方面,教育事业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它要求我们爱学生,教师通过教育活动体现出的仁慈又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最佳示范。同时,教育事业也规定了仁慈的特质:同血缘关系的爱相比较而言,教师的爱克服了盲目和狭隘的局限性,是一种更为无私、更为博大、更为理性的爱。 理性色彩 仁慈德性本就具有的理智特征在教育事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我们常常把教师比喻成妈妈,实际上,教师的仁爱并不完全像母爱,因为这种爱不仅超越了一己之私,还克服了情感本身的冲动,变

9、得理性、深沉。除了关怀学生的生活和身体,它更关心学生自身的发展 _ “为之计深远” 。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学生的兴趣、志向和潜能,选择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最佳成长。先贤孔子对其大弟子子路的成功教诲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教师仁慈的理性色彩还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神圣性的理解上。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就源于教师职业对人类发展的自觉关怀。这种爱和公正相结合,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就是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最佳体现。教师的关怀必然会化为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仁慈。 3 方法特性 伦理学家包尔生指出:“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性,它既不是一种德性,也不是一种技艺,而教育孩子则是一种困难和伟大的技

10、艺,它首先需要控制自己柔弱的本能冲动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践行仁慈时,由于教育规律的制约,考虑到教育对象年龄与发展的实际,不仅要爱学生,而且要爱而得法。对低年级而言,爱意味着耐心和宽容,对高年级而言,爱就是理解和尊重。在具体情境中,教师的仁慈同公正一样,都需要高超的教育艺术, 陶行之 先生曾留下过一段佳话。在育才学校, 陶 先生有一次遇见两个学生打架,上前制止并对其中一位说“你先到办公室等我”。几分钟后, 陶 先生来到办公室,面对忐忑不安的学生,微笑着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让你久等了,这块糖代表我的歉意。”学生惊愕不已,一时楞在了当场。 陶 先生又拿出一块糖,递给他说:“我让你停手

11、,你马上就停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这块糖表示我的谢意。”学生接过糖开始哽咽, 陶 先生接着拿出第三块糖对他说“刚才我已经了解过情况了,你之所以动手是因为他辱骂同学,这件事主要原因并不在你,但若非如此,你也不会有到我这里做客的机会,所以,这块糖表示对你的欢迎”不等学生开口, 陶 先生拿出最后一块糖说“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的话也说完了,你可以走了”。学生走到门口忽然停下,惭愧地说:“先生,我也错了,无论如何,我不该动手打人”。在这个事例中, 陶 先生不仅宽容,而且宽容有法。虽无一句措辞严厉的批评,却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仁慈的内涵 同教师的公正一样,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

12、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无条件的爱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从人际关系中获得诸如温暖、同情、关怀和爱护等方面的积极情感,对其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十分重要。成人对儿童的关怀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条件的 ( 如果儿童做了某些事情,他可以得到关怀,相反,如果他做了另外一些事情,他将得不到关怀 ) ;一种是无条件的 ( 即无论儿童做了什么,都可以得到关怀 ) 。教师仁慈体现出的一定是无条件的关怀和爱心。也就是说这种爱心是洒向每一个孩子的。不因他们的容貌、出身、性格及学业成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个真正仁慈的教师必然明白,越是不好看的、家庭贫贱的、淘气顽皮的、成绩落后的学生,越需要关怀而不

13、是抛弃。这一点,与教师公正的伦理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教师仁慈首先是爱心,但又不止于抽象的爱心。更有一些教师对这种爱理解有误,以至于发展成糊涂的爱。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布置大量作业, 强迫学生陷入题海复习,因为一个词、一道题的错误要求学生数十遍改正,当学生出现其它错误时,以学习作为最方便的惩罚手段等等。不仅无法取得教师希望的教育效果,还会适得其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践行教育仁慈,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有一位小学教师对此感受颇多:她以前任教于一所普通学校,教四年级三个班的英语。她对勤学苦练的道理深信不疑,除了课堂练习之外,每天都留大量课外作业,对

14、不能按时完成或出错者加倍惩罚。小学生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有一次,当教师在课堂上检查作业时,发现所有的本子竟然都是空白,并且大家相互作证,异口同声说教师根本没有布置作业。教师万万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情发生,想到自己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却不被孩子们所理解,冲动之下,教师撕碎了学生的作业本。同学们被这个举动吓坏了,第二天,这位教师被停课反省。刚开始,她觉得非常委屈,自己明明是一片苦心,却落得如此结果,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她开始渐渐醒悟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在离开课堂的日子里,她始终努力思索一个问题 _ 教师究竟应该如何爱学生?什么样的爱才为他们所接受?等到她重新回到讲台

15、时,整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她依然努力地工作,只不过亲切的笑容取代了严肃的表情,她还是相信多学多练,只不过快乐有趣的活动取代了烦琐枯燥的作业,很快她就获得了学生由衷的认可和爱戴,开始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幸福感。同样是爱,前后两种不同的做法,效果差别如此明显,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现代教育理论一直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含义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因而教师的仁慈不是可有可无,相反它非常必要;第二既然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因为发展就意味着不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错误都会出现,有无心的、有无知的、也有有意的。实际上教师的仁慈往往集

16、中体现在有问题的时刻和有问题的学生身上。它是一种高度的宽容和耐心。宽容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过错的迁就和放纵,而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和冷静不可或缺。仅用惩罚是不能救人的,一味急躁也与事无补。一位幼儿园教师讲过一个有趣的案例:周五的下午,小朋友要离园了,教师将他们安置在小凳子上,忽然有一个孩子叫道:“不好了,金鱼死了”。教师循声望去,果然发现自然角里养的金鱼出了问题,漂在水面上悄无声息。教师生气地问道:“哪个小朋友干的坏事?”小家伙们都害怕地低下了头。教师把语气放缓又问:“是谁不小心做错了事情,只要承认错误,老师和小朋友会原谅他的。”一个小朋友红着脸站了起来,因为忙着接待家长,老师只是讲了几句要爱护生命的道理,就让这件事过去了。等到所有的小朋友都陆续离开后,教师突然发现刚才那个小朋友还站在门边,家长解释说孩子无论如何也不肯走。教师以为孩子为刚才的事情内疚,就安慰了他几句。孩子使劲地摇头说:“我不是故意地,我是想。”教师看出孩子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