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949169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二章习题(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是()。A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科学技术2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3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A生产力B文化C科学技术D政治经济制度4生产力对教育起()。A辅助作用B决定作用C主导作用D促进作用5()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发展D文化发展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A文化传统

2、B受教育者的需求C生产力的水平D教育的规模7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A社会生产力制约所有教育内容B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内容无关D社会生产力制约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教育内容8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A校训B班风C校风D校存9教育的经济功能受()的制约。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C科学技术和文化背景D文化传统10决定教育目的的是()。A家长B学校C政治经济制度D文化传统1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作用的是()。A专业结构B学科结构C科技结构D生产力水平12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

3、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13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在()。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第二次工业革命后C第三次工业革命后D信息革命后14能改变教育者观念的因素是()。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文化15政治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是()。A政治决定一切教育内容B政治决定与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C政治与教育内容无关D政治决定与思想意识有关的教育内容16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B生产领域的应用C学校教育D市场推广17“金字塔形” 的等级制教育制度属于()。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18“平等的”开放式教育是()的特点。A网络教育B学校教育C社会教育D大众教育

4、19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A学校精神文化B学校物质文化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20规章制度属于学校文化中的()。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C教师亚文化D学生亚文化21文化(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最直接的方面就是( )。A教育制度B教育规模C教育方法D学校课程内容22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的是()。A科学知识B信息技术C文化发展D政治体制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它所传递的()上。A教学思想B教学内容C教学方法D教学手段2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环境B遗传C教育D社会活动25学校各群体所

5、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26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是() 。A校园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活动文化2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A组织B制度C精神D观念28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A观念和制度B精神和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29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文化D意识形态30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体是() 。A校训B校规C办学思想D校风31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文化现象,所以学生文化具有() 。A情感性B

6、深刻性C稳定性D过渡性32关于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D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3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具有() 。A正式性B特殊性C非正式性D情感性34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如何,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这说明了() 。A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必

7、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D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方法发展与改革35提出“人力资本” 理论的学者是() 。A布鲁姆B布鲁纳C皮亚杰D舒尔茨36关于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D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7教育可以推进科学的() 。A系统化B体制化C全面化D多样化38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A生产力B人才C劳动力D科学知识39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反映了教育与()的关系。A政治B文化

8、C经济D科技40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41现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有建立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趋势,这说明() 。A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教育要先于经济而发展D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42社会历史条件对教育具有()作用。A促进B整合C制约D拓展43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说明教育具有() 。A绝对独立性B相对独立性C历史继承性D生产性44校园文化的核心

9、是() 。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生亚文化45下列()不是学生文化的成因。A学生个人身心特征B同伴群体影响C师生交互作用D学校影响46学生文化的特征具有() 。A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B过渡性、非正式性、单一性C直接性、非正式性、多样性D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47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这一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的特征。A科学性B价值性C生产性D未来性48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

10、说明()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B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C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D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49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 。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50不能突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战略地位的是()A百年大计,教育为本B今

11、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C教育是一种“ 消费事业”D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2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3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级中等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6美

12、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7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8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9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11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等。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范围。1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15生产力

13、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16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719 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19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0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2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和互补性四个特征。22信息技术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2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为己任的特征,突出地表现在它所传递的教学内容上。24

1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25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26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7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是学校生活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28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的目的。29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0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11960 年 l2 月,美国经济学家 舒尔茨在美国经济第 73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3217、l8 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被称为“科学体制化”。3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