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948715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 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 “不陵节 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3、捷克夸美纽斯 1632 年的大教学 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 级授课制。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 义与教育强调 “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 创了“现代教育派”。5、苏联赞可夫的 教学与发展把学生

2、的 “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 点与归属。6、美国布鲁纳的 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 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 给教师的建 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 对独立性。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 贯穿了儒家思想。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 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

3、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 实践过程。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 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 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 技术教育。14、“双基”是指系统 的科学文化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 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 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16、体育的根本任 务是增强学生体 质。17、蔡元培于 1912 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18、美育的任务:( 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 审美观和感受美、 鉴赏美的知

4、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 务:(1)培养学生的 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 劳动态 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 规定、适 龄 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21、教 师 是教育工作的 组织者、 领导 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22、教 书 育人是教 师的根本任务。23、教 师劳动 的特点:( 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24、教 师 的素养

5、: 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 发展中的人。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 (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 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 组成的 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 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 过程是教学信息反 馈和师 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 师起主 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30、课 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

6、蓝图。31、编 写学科 课程 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 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32、知 识 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 识 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 都是错误的。33、赫 尔 巴特提出了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 统一的规律。34、教学 过程的基本 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 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35、主要的教学原 则:(1)科

7、学性与教育性相 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 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 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36、两种 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 们应当提倡启发 式,反对注入式。37、教学的基本组织 形式课堂教学。38、常用的教学方法:(”以 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39、教学工

8、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2)上课(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0、一 节 好课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 (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 (6)板书有序。(7) 态度从容自如。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42、德育 过程是对 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 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

9、要标志。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 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43、活 动 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44、德育原则:社会主 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 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45、马 卡 连柯的平行教育理 论:集体教育与个 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6、德育的途

10、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 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三种。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 级、教好学生。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 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 舆论 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心理学5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 律的科学。心理 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52、心理 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思维和想象;(2)情绪、情感过程;(3) 意志

11、过程。5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动力(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54、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映象。55、神 经 系统的基本活 动方式 反射。56、意 识 是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的基本特性:自觉的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以第二信号系 统为主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性。57、心理学科的性 质:心理学是一门 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58、需要的种类: (1)根据起源分:生理需要、社会需要;(2)根据对象分:物 质需要、精神需要。59、马 斯洛的需要层次,由低 级向高

12、 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 (也称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60、动 机 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刺激 诱因。6l、兴 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事物、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62、兴 趣的品 质特性: 倾向性(又称指向性)、广博性、稳定性( 又称持久性 )、效能性。63、学 习动 机的激 发:(1)创设问题 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 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6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

13、习动 机。65、成就 结构理论认为 :有三种现实 的课堂结构:合作型、 竞争型、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66、成 败归 因理论认为 ,学生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能力、努力、运气、任 务难度。67、创设问题情境的理 论基础是成就 动机理论。68、感 觉 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于感觉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整合。69、生物 钟现象:人体内的一切物理变化和化学都是有节律的, 这些 节律性的变化就是所谓的“生物钟”的机制。70、知 觉 的特性: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

14、常性。71、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73、思 维 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的本质 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74、思 维 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与思 维形态划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则分: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3)根据指向性和答案不同分:集中思 维、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75、思 维 的过程:分析与 综合、比 较 、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76、思 维 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

15、、推理。77、解决 问题的思 维活动:(1)提出 问题( 发现矛盾的过程)。(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78、启 发 是从其它事物能 够看出解决 问题的途径。 对解决问题起到启 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79、定 势 是指心理活 动的一种准备 状态(心理倾向亢又称心向。80、迁移是已经获 得的知识技能和学 习方法对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是正迁移,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 为负迁移。81、理解是学生对 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 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解是学生

16、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82、想象是人脑对 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面 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感性材料是想象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想象的原因和动力。83、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分:有意想象、无意想象: (2)在有间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分: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84、良好思维品质 的特性:(1)广阔 性与深刻性。(2)独立性与批判性。(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5) 创造性。85、记忆是过去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 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况来看,即 对输入住处的编码、 储存、提取的过程。86、记忆的分类: (”根据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 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88、遗 忘: 对识记过 的材料不能再认 与回忆,或者表 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