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反思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485311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登泰山观日出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泰山观日出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登泰山观日出教学反思 尹仁莉登泰山观日出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着名的风景名胜泰山日出的绮丽风光。全文根据登泰山和观日出分两部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观日出”部分详细介绍了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景象。这两部分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应该没多大的困难,但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我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本节课的教学重

2、点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学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登泰山”的内容,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来描述景物的,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3)读读、品品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比喻的;学习比喻句的写作技巧。一、听写训练,激情导入。课前2分钟,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这样既迅速地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的练习,可谓一举多得。待学生准备就绪,我开始用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

3、图,并用包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二、细细品读,比较体会。在初步感知了游记的写作特点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比喻句。细看“登山”部分的内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写。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比喻

4、的,教学时,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顺序逐步展开。第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同时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就很快找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

5、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这四句重点句。在指导学生朗读后便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让学生看着数张泰山雄伟壮丽、云雾缭绕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由于这些句子并不难,加上平时对比喻句的练习训练接触较多,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泰山真雄伟啊,在山脚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顶天而立的墙”;“泰山真高哇,我从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几乎就要跟天一样高了”;“泰山真陡啊,抬头望去,山路就像一张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势有的像马鞍俯卧,有的像驼峰耸立,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写出了山势的高低不平”;“泰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6、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让人陶醉其中”看着学生认真答题时的表情,听着他们精妙的答案,我心中异常高兴:学生观察得真仔细!“接着,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比比这些句子?”说着,我便出示了练习,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了手:“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写山的”;“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

7、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我点头加以肯定。没有人举手了,我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于是我提示道:“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这下学生得到了启发,马上就有人发言:“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说得真好!”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亮光,他们的脸上有着许些兴奋,我知道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练习:这两句描写山的句子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

8、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较。读句后,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可不同点都没找准找全面:“老师,不同点是不是看山看云雾的角度不同?”“老师,是不是第三句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两句都没用?”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顿时,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我开始用鼠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暗示。少顷,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知道了,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啊,真聪明,你看得真仔细!”我高兴地大声说道:“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因为作者写到云雾是不断地扩展、飘动、升腾着的,而且采用的比喻也是动态的修辞。”听了他的

9、解释,学生们豁然开朗,更有甚者还为他鼓起了掌,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比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作者比喻写作的方法。三、读写整合,拓展积累。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试着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写得相当不错

10、:“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间,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间,有的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悬在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根洁白的绸带系在山腰间,有的像澎湃的波涛击打着岸边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从山顶直落而下” 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深刻领悟例句的写作方法,练习时没能写出云雾动态的美,我就请了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方法。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虽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也知道了可以从多角度去读懂体会比

11、喻句的妙用,但觉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不够,教学环节不够紧密,教学节奏也有待进一步掌控。1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教学重点: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教学过程: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

12、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交流:(1)闻名中外: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游览胜地: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

13、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齐读)登泰山观日出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交流:26登泰山78观日出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师:从线路图上,你

14、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交流,逐句出示:(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

15、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3、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红色字体,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出示: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指名读,男女生齐读4、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