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9948151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成果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编 写 人: 高 森小 组 名 称: 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小组目 录一、工程简介1二、小组简介1三、选题理由2四、现状调查3五、小组目标及可行性论证5六、原因分析6七、确定主要原因7八、制定对策2九、实施对策2十、效果检查5十一、巩固措施6十二、总结及今后打算7 B型短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一、工程简介*本线绝大部分线路处于曲线地段,全线总计102条曲线,半径小于800m的曲线59条,全长约34km,其中8km曲线段处于短枕整体道床。根据设计要求,正线线路需设置1/40轨底坡。二、小组简介本QC小组成立于2016年9月,其主要人员由项目领导、技术、测量、

2、试验、质检人员组成,小组平均每月活动2次,接受TQC教育时间人均超过85小时,QC小组情况及各成员分工见表2-1。小组成员表2-1。小组名称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QC小组注册日期2016.9课 题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注册号005活动时间2016.9-2017.3活动次数5次课题类型现场型成员姓名性别文化程度职称组内职位组内分工情况本科 高级 工程师组长全面负责本科高级 工程师副组长策 划本科工程师组员组织实施本科工程师组员组织实施本科工程师组员具体实施 专科工程师组员现场调查本科助工组员现场调查三、选题理由理由2:城市轨道中曲线多且半径小,轨底坡控制是降低曲线磨耗的主要手段。理由

3、4:公司在城市轨道领域的业务越来越多,需要总结出一套城市地铁轨道铺设的工艺、工法,以及有效控制轨底坡的方法。理由3:保证一次性验收合格率,减少后期的维修费用,满足施工要求,为项目按时竣工提供保障。理由1:为提高后期钢轨的使用寿命和列车运行的平顺性。轨底坡设置不当,直接造成车辆轮对与钢轨作用面的偏移,及钢轨表面的局部压力增大,造成钢轨的偏心荷载,加剧钢轨伤损的出现。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轨底坡合格率、避免返工保证工期。轨底坡设置示意图因此把“B型短轨枕道床轨底坡质量控制”确定为本次小组研究的QC成果。四、现状调查在对已经施工完成的10km高架段纵向承轨台道床的轨道进行轨底坡检测中发现,满足国家验收标准

4、的1/301/50合格率仅占75%。造成浇筑成型后的短枕无砟道床后期整改难,要调整轨底坡必须通过打磨轨枕或更换特殊橡胶垫板来实现,维修周期长,施工难度大。五、小组目标及可行性论证(1)小组目标1、优化轨底坡设置工艺,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管理。B型短枕道床线路轨底坡一次性施工合格率95%以上。2、通过本次活动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轨底坡控制施工方法,为我单位以后的地铁施工丰富施工经验。3、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公司市场竞争能力。(2)可行性论证本小组汇聚了多名长期从事地铁线路(轨道)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同时本项目拥有多名优秀大学生,小组成员业务水平较高并全过程参与本工程的施工,具有较好的技术

5、基础及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可行性论证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影响轨底坡设置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控制轨底坡的钢轨支撑架精度不足、仪器检测精度偏差大等因素。通过优化工具设备、提高施工过程中的检测水平,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施工工艺,完全可以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六、原因分析小组成员采用头脑风暴法针对影响轨底坡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集中讨论,通过分析施工工艺、设备和人员等情况,集思广益,对所收集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细致的分析和论证,分别从多方面着手,找出了相应的末端原因,并绘制因果图如下图所示:轨底坡合格率偏差大因果图七、确定主要原因小组成员全面的对轨底坡设置合格率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以往经验,全过程跟踪调查每一道施工

6、工序,对所找出的末端制定了以下要因确认表: 序号原因要 因 确 认确认方法1对控制工艺不熟悉、无规范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中对轨底坡控制措施不详尽,工人对各项施工技术标准、允许偏差、关键控制点掌握不足。调查分析2员工操作不认真、监督不够只要完善技术交底,加强指导和管理,工程质量是可以保证的。调查分析3检测仪器精度误差较大轨底坡的检测精度要求极高,现行的检测设备误差值较大,无法保证检测的准确性。调查分析4弹条扣件力矩过大或不足施工中使用的电动扳手未设置扭矩,扣件加力时,扭矩过大会时橡胶垫板产生变形,扭矩不足时,轨底与承轨面有空隙,轨底坡均会产生偏差。通过使用定值扭矩扳手可以保证每个弹条扣压力符合要

7、求。调查分析5支撑架控制精度不足支承架刚度不够,产生变形;支承架与钢轨扣压力不足,导致钢轨与支承架承轨槽离缝。支撑架的控制精度是保证轨底坡是否合格的最关键因素。调查分析6检测方法不科学,检测效率低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检测该段所有轨底坡数值,检测效率低直接影响施工进度。调查分析7支撑架安装歪斜轨排架设时,支撑架歪斜,安装不牢固会影响控制精度。通过斜支撑固定钢轨支撑架,可以消除影响。调查分析对各末端原因逐一进行验证,要因确认:末端原因3:轨底坡检测仪器精度难满足、检测方法不科学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完成日期2016.11.30负责人高 森参照标准无验证方法全站仪辅助精确测量标准误差控制在1%验证项目首先用仪

8、器读数、然后采用全站仪复核、比较差值验证结果平均误差3%读数误差采用水平水平尺读数,读数误差前后相差2%深度原因分析:设计轨底坡为1/40,以直线上钢轨为例,相当于钢轨轨底外侧高于内侧3.75mm。轨底坡的验收规范为1/351/45,意味着轨底内外侧水平高差必须在3.751mm内才能满足要求。因此要求轨底坡测量仪的读数精度必须保证在1%内。结论是要因末端原因4:弹条扣压力扭矩过大或不足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完成日期2016.8.5负责人张大刚参照标准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验证方法扭矩扳手检测标准100120N m验证项目抽检5个轨节,每个轨节检测10颗弹条的螺栓扭矩

9、。验证结果小于100 N m的8个,100120 N m的31个,超过120 N m的11个扭矩超标轨轨底坡的影响程度较小结论非要因末端原因5:钢轨支撑架控制精度不足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完成日期2016.10.5负责人郝利东参照标准无验证方法测量标准轨底坡控制精度在1/40验证项目抽查100米线路验证结果总计检测33个,21个符合要求深度原因分析:在以往施工中主要采用钢轨支撑架上预设轨底坡来控制钢轨的轨底坡,通过实际效果来看,此方法在直线上或曲线半径较大的曲线上效果比较明显,轨底坡合格率高,但是对小曲线半径的短轨枕道床轨底坡控制效果不佳,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小曲线半径上架轨施工时,曲线超高设

10、置采取内股降低一半、外股抬高一半的方式设置超高,内外股钢轨理论上以道床中心线为轴心进行旋转,钢轨支撑架理论上也应该以该轴心旋转。如图所示,在小曲线半径架轨施工中,钢轨支撑架支腿的中轴线a理论上应该与超高偏心线A平行,支撑架上预设值的轨底坡将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整副轨排受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支撑腿总是趋向于垂直状态。以前工艺设置的卡件卡住轨排作用并不太明显,且不太牢靠,因此对现场的施工掌握存在一定难度。2、支承块式道床通过调整轨架来实现钢轨轨底坡度,通过调整轨架扣块来调整轨底坡,由于轨架在施工中反复使用,长期持续荷载作用,轨架变形已难以满足轨底坡技术规范的要求结论是要因

11、末端原因6:支撑架歪斜、安装不牢固确认方法现场调查完成日期2016.10.6负责人刘伟参照标准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验证方法现场检查标准支撑架安装与钢轨垂直,支撑牢固验证项目钢轨架设精调完毕后,检查20组支撑架验证结果2组支撑架安装垂直度不合格1组支撑架横向支撑不牢固结论非要因序号主要原因1交底不彻底、无规范的作业指导书2钢轨支撑架控制精度不足3轨底坡检查仪器精度误差大,检测方法不科学8八、制定对策 对策表 要 因对 策目 标措 施责任人地点时 间1交底不彻底、无规范的作业指导书编制详细的指导书、加强施工人员技能培训要求95%以上员工掌握钢轨精调工艺,熟悉轨底

12、坡控制方法1、编写培训资料2、组织员工学习3、组织技能学习考试,了解员工对施工工艺的掌握情况。郝利东施工现场2016年11月1日 2轨底坡检查仪器精度误差大,检测方法不科学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要求读数快,检测效率高,检测精度高检测仪器精度误差控制在1%内,检测时间缩短至0.5h/100m1、多方联系厂家,根据我方需要定制专用检测仪器,满足现场检测需要。2、制定科学的检测方法,提高现场检测效率,尽可能消除测量误差高森施工现场2016年11月5日 3钢轨支撑架控制精度不足优化钢轨支撑架钢轨支撑架控制精度满足1/40,正负误差3%1、提高钢轨支撑架的整体刚度,减小支撑架变形引起的控制误差。2、支撑架

13、承轨件采取整体铸造,并保证支承架承轨槽与轨底板紧密结合。刘伟施工现场2016年11月12日 九、实施对策实施一: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加强技能培训针对地铁轨道轨底坡控制方法和经验不足的现状,采取如下措施:1、利用公司科技优势、由高森大量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找出影响轨底坡质量的各类因素,现场跟踪调查,找出关键控制因素,然后有针对性的制定施工工艺和控制措施。2、编写、收集培训资料。郝利东落实培训时间、地点,并强调培训期间将作为加班考核。高森负责编写培训资料,并通知相关班组。3、QC小组组织轨排拼装和架轨精调的班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由高森授课,课题为B型短枕道床轨底坡施工工艺知识培训。4、小组对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考试, 90分为合格。QC小组经过不断讨论和完善,并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