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45015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题库-共11页(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传统大众旅游对自然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1)有限的自然旅游资源面临过度开发的巨大压力(2)脆弱的生态系统与旅游需求快速扩张之间的尖锐矛盾(3)超负荷游客量的负面影响(4)在大众旅游开发中“破坏性建设”及景区城市化(5)旅游废弃污染物对生态环境 的影响(6)国民素质淡薄,环境意识和不文明 行为并存2、造成旅游生态环境危机的因素1)“无烟产业”观的误导 随着旅游业发展失控,带来的旅游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已经向以前盲目乐观的“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观点提出挑战。旅游业不仅排放废气污染物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而且这些废物的处理技术因为旅游地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其难

2、度并不亚于对工业“三废”的处理。2)“低投入,高产出”观的误导 之所以把旅游业堪称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主要是因为没有把旅游资源“原材料”的消耗,尤其是生态环境资源耗竭、生态环境“三废”处理等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错估了旅游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价值部分3)“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问题”观的误导 “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而旅游消耗又基本上是感觉消费的过程,因此,旅游资源不存在耗竭的问题”。生物物种质和量的改变,“三废”导致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环境恶化、景区生态平衡失调等问题。3、 生态旅游的兴起原因1)、人类回归自然思潮的驱使,即市场需求的拉动。2)、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3)、可持续

3、发展的需要4、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事件是发生在1930年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5、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是发生在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6、 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7、 世界8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是:水俣病事件、哮喘病事件、米糠油事件、骨痛病事件。8、 1962年,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R 卡逊寂静的春天9、 1972年,罗马俱乐部由DH米都斯主持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10、 1983年Ceballos Lascurain 首次提出“生态旅游”概念

4、:处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11、 生态旅游内涵: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回归大自然: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探险等,目的在于领略和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和谐气氛,探索认识自然奥秘、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等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不论是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经济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该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出贡献。12、 生态旅游(Fennel),就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可持续旅游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和学习,这种旅游经过有道德的管理,是一种低影响、非消费性和注重当地(控

5、制、利益和规模)影响的旅游。它一般发生在自然区域,并能对这些区域的保护和维护做出贡献。13、 生态旅游三大标准: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2)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3)社区的参与14、 生态旅游的特点:答:1)活动范围的自然性: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2)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生态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社会,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观的产物。3)体现可持续发展性:生态旅游是与可持续发展相 协调的一种最佳旅游形式生态旅游的参与性:4)生态旅游参与性表现在旅游者的积极 参与;当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5)生态旅游的教育性15、 生态旅游教育性:1)在生

6、态旅游区,通过多种媒体向游人介绍当地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学背景、风俗习俗、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知识,提高游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2)寓教于旅游活动中,通过植树、观鸟、拾垃圾等活动,使游人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必要性的认识,教育游客学会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的有效方法。3)对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教育。16、 替代旅游(1982,克里彭多夫),一种与传统大众旅游相对的旅游形式,要确保旅游政策不再只注重于经济需求,而要更关注保护原始环境,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17、探险旅游是旅游者到人迹罕至或险状环生的环境进行的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的旅行

7、和考察活动。探险旅游是与特定地区的自然资源相配合,通过亲身体验该地区而增强对该地区的兴趣的一种旅游活动。18、 生态旅游功能结构:旅游功能观光游览;保护功能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协调发展;环境教育功能19、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认为科学的发展与道德的进步是背道而驰的,由于科学不断进步,才使社会道德陷入腐败的境地,社会奢侈之风也蔓延盛行起来,结果造成伦理道德的丧失。卢梭的回归自然的基本思想是排斥科学技术、摒弃知识作用的,它实质上是一种怀旧眷念式的回归思潮,与当代人对回归自然的期盼完全不同20、生态环境伦理的萌芽时期代表人物:(1)德国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拯救地球”(2)美国Ald

8、o Leopold:“大地伦理理论”(3)美国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4)德国哲学家Albert Schweizer ”敬畏生命伦理学”(1918)21、 德国哲学家Martin Heidegger“拯救地球”认为:技术时代潜伏着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拯救地球就应该改变人的主体地位;把艺术招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22、 美国Aldo Leopold:“大地伦理理论”人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保护生态系统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为;对大地美的审视和伦理审视的统一。23、 美国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把环境问题引入社会,指出人们决不可以再扩充自己的征服手段,而要用一种

9、环境伦理态度来约束自己,尊重自然权利。24、 德国哲学家Albert Schweizer ”敬畏生命伦理学”不懂得敬畏生命,人就会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所有的生命也就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要求人们与一切存在于人类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联系,要关心它们的命运,在危难中救助它们,保护他们。25、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大型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并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6、1983年,联合国在第38届大会上通过决议,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提出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2

10、7、 生态环境伦理的基本内容答: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2、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3、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多样性4、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5、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价值28、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是指体现于生态旅游过程中的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理性思维与道德规范。29、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利益公正”(社会人自然的利益公正)30、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答:1、合理、健康地消费(消费文明化、消费无害化)2、控制环境容量3、适度发展31、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开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

11、客体。32、 生态旅游资源是指构成吸引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田里33、生态旅游资源功能:生态环境功能;生态景观功能;生态保健功能;生态文化功能;生态保护功能34、生态旅游资源内涵: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功能(以其生态美吸引生态旅游者);效益功能(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保护属性。(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是生态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的对象,均为原生活保护较好的生态系统,优质但脆弱,易被破坏,需要保护。)35、 生态旅游资源特征1、生态特征(1)原生性与和谐性(2)整体性与系统性(3)脆弱性与保护性2、自然特征(1)广泛性与地域性(2)季节性与时代性 3、社会特征(1) 精神价值

12、的无限性(2)地域上的特异民族性4、经济特征(1)不可移植性与可更新性(2)市场需求多样性(3)旅游经营的垄断性36、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将开发对象视为严格系统,这一系统是由生态、社会和经济复合而成的系统。保护对象包括资源环境的保护、社会文化的保护以及经济效益保护。37、 “三Z”“资源知识资金”开发投入模式38、 生态旅游者是指对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负有责任的游客。39、生态旅游者特点:生态旅游者除了具有一般旅游者的目的地的异地行、经济上的消费性、实践安排上的业余性、地域上的差异性等共同特点外,还有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者的特殊特征。1、自然性:其旅游对象和旅游服务的自然性。2、责任

13、性:其旅游活动是具有促进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责任的活动。3、特定性:指对生态旅游者自身素质要求的特定性。40、 生态旅游者的责任:1)保护生态环境为己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尊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尊重旅游目的地文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过程2)促进旅游社区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责任促进旅游社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高41、 生态旅游者形成条件1、 经济条件2、时间条件3、精神文化条件4、环境差异5、其他主客观条件(社会经济环境;身体状况;旅游动机)42、旅游动机:促使一个人出去旅游、选择何种旅游方式的内在心理原因43、影响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生态文

14、化、民族习俗、宗教文化、价值观)2)社会群体因素(家庭、社会阶层主要是教育与职业等)43、 生态旅游者价值取向:(1)向自然索取:满足旅游者基本需求,寻求日常生活以外的补偿和解脱。(2)付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旅游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44、 生态旅游者行为特征1、环保性:保护性旅游行为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式。生态旅游强调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环境及资源的保护。2、知识性:保护性旅游行为是具有较高科学知识和文化信息含量的活动形式,因为生态旅游区本身就包含着大量的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科学知识体系,这决定了生态旅游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参与性:生态旅游者通过自身亲自参与

15、性的或来认识自然,体验大自然的诸多价值。参与性还表现在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4、 替代性:反映在旅游时间、交通工具、目的地及活动方式由于环境的原因而变更的情况下,对旅游经历的满意程度。旅游者可替代性越容易,说明游客越容易接受旅游要素的改变,对旅游环境或服务的依赖性就越小,也就更能按照生态环境特点合理布局,更有利于生态脆弱地段受到保护。45、 我国国民环境意识现状1、我国国民对环境保护常识了解不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2、我国国民对环境的评价来自于自身的生活体验,但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很差。3、我国大部分国民的环境意识很不牢固4、我国国民的环境意识与自觉的环保行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46、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47、 提高生态旅游意识的措施1、大力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2、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教育,确立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3、鼓励公众自觉参加环境保护。48、 生态旅游者的培养意义1)有助于生态旅游目标的实现 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爱护旅游目的地的行动成为自觉行动,促进生态旅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