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43463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节分析综合(2011辽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观象授时,即以星象定季节。比如尚书尧典记载,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

2、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

3、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

4、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1.下列关于天文学早期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

5、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B.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很早就已经能够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情况甚至到上一世纪中叶在某些民族中还存在。C.上古时期的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以及初昏时南方子午线不同星辰的出现,来确定仲春和仲秋等等,这种观象授时比物候授时更加精确。D.对于天文规律的更多了解,尤其是回归年长度的掌握,推动了古代历法的产生,标志着此时的古代天文学已经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

6、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多有不同。B.古代天文学在西汉到五代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南北朝姜岌、隋朝刘焯等人采用了新的计算方法,西汉落下闳、唐代李淳风等人采用了新的观测手段。C.唐代大衍历的产生说明中国古代历法已经发展成熟,新唐书历志的记载表明,大衍历的内容共分为七篇,结构也为后世的历法所效仿。D.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多有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者。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料记载表明,我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今人尚未完全弄懂这些史料的含意,所以夏商时期历法的具体内容还正在研究之中。B.比起天体测量

7、精度来,古代帝王更关注奇异天象,因为他们认为上天是有意志的,从天象观测能够得知上天预示的祸福,这样就可以趋吉避凶。C.在明代,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D.中国古代天文学擅长代数计算,未能从几何结构进行研究,因此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两者的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能深入探讨。本考点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考试说明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

8、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这一考点是论述类文章的必考点。从题型特点看,可用选择题也可用主观题,主要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命题意图主要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虽说考查带有综合性特点,既有对论点及论点之间关系的分析,又有对文章思路、层次的划分,还有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但命题重点还是放在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尤其是某些重要段落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2.“文章结构”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文章思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发展的线索,在文章中体现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和“把握

9、”是通过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而理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3.考试说明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该考点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筛选整合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的能力,体现了阅读层次比较高的要求。该考点试题通常要求概括文本的核心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对要点进行归纳。一般以主观题简答题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种题型明示型和暗示型。所谓明示型,就是问题指向明确、概括区间明确的题型。所谓暗示型,就是从总体上暗示了回答的内容范畴,答题区间大且分散的题型。4.考试说明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的说明是: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

10、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这一考点很重要。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把握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因此,它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必考点。表现出以下特点: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点密集。考查重点,就范围讲,可以是作者在全文或某一局部的观点态度,可以是他人的观点态度,还可以是作者与他人的观点态度的比较。就表现特点讲,重点考查分散的、含蓄的、间接的观点态度。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演练体悟(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

11、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做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

12、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

13、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C.只要中

14、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知识整合“筛选”,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整合”,就是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合,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语句表述。这里所说的“信息”,一定是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文章的基本内容,比如基本概念、新的见解、对概念的阐述以及那些表明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在辨别、筛选过程中,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努力做到“事到理合”。所谓“事到”,就是要搞清文本含“何人何事”,

15、事属“何类何质”;“理合”,就是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和道理的有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是文本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态度,鉴别文中使用的材料或者论据等等。方法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1.把握题干,锁定答题区间。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来把握命题意图。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相对应的原句。2.比照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特别要注意选项信息的表述与原文语句在表述上的差别,排

16、除命题者通过改变叙述方式设置的干扰。3.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二、概括、分析文意及观点态度演练体悟(200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纯朴的嗜血者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