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432677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分析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渤海区域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研究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 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 也有观点认为 ,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面

2、积51.8万平方公里;人口2.3亿,占全国17.5;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元,占全国28.2。 虽然两者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将这一地区列为全国开放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式确立了“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单独的区域规划。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为环渤海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编辑本段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与全国其他经济区相比,具有五大比较优势。 地理区位环渤

3、海地区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向南,它联系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向东,它沟通韩国和日本;向北,它联结着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种独特的地缘优势,为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展国内外多领域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海内外客商新的投资热点地区。 自然资源环渤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煤炭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耕地面积达2656.5万公顷,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之多,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3以上。 海陆空交通环渤海地区拥有4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是中国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是我国海运

4、、铁路、公路、航空、通讯网络的枢纽地带,交通、通讯联片成网,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陆海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沟通东北、西北和华北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集散地。 工业基础和科技实力环渤海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是中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有资源和市场的比较优势。环渤海地区科技力量最强大,仅京津两大直辖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就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科技人才优势与资源优势必将对国际资本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骨干城市群环渤海地区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青岛、烟台、秦皇岛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太原、石家庄、济南、呼和浩特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

5、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项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在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发挥着集聚、辐射、服务和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特色经济区域的发展。在国际经济中心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环渤海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编辑本段发展状况经济引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环渤海五省区)二市国民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加快。 环渤海地区如今已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 “引擎”,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交通建设其铁路是中国铁路网的中心,大量主要干线经由本区,如煤运通道的大秦线、石太石德胶

6、济线、邯长邯济线、侯月新月新菏菏兖日线,南北通道的京山沈山哈大线、京沪线、京广线、京九线、南北同蒲线,以及京通线、集通线、京承锦线,丰沙大线、京原线等。铁路营业里程21543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30.0%,路网密度161.4公里/万平方公里,路网布局趋于完善。煤运通道的朔黄线西段2001年已建成投产,朔黄线东段即将建成投产,菏兖日第二线2002年建成投产,煤运通道能力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京哈通道秦沈客运专线的建成投产,进出关能力紧张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十五”期间,山东沿海及其与东北东南部地区间交流的便捷铁路运输通道正在逐步形成;京沪、津秦、京广客货分线是21世纪初铁路建设的重点。

7、编辑本段与长三角、珠三角对比和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环渤海地区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南开大学环渤海经济课题组就此给出了一系列对比: 就经营环境而言,环渤海经济区内行政干预的力量比较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致使在体制创新上,环渤海与珠三角、长三角有一定差距。 就企业结构而言,环渤海虽然不乏优秀企业,但大型企业比重偏高,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缺乏活力;环渤海地区国有企业比重不仅高于长三角、珠三角,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行政区域利益主体地方意识较强,条块分割严重,导致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高,市场化程度低,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也不够畅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8、周立群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沿京津交通干线分布着中关村、亦庄、廊坊开发区、天津武清开发区、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共8个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区,使这一天然的高科技产业带断裂,未能发挥出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编辑本段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市长联席会顺序 召开时间 会议地点 会议主要议题 本市出席领导 吸纳成员市 1 1986年5月26日 天津 通过市长专员)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确定市长专员)联席会是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个区域性、开放型、松散式、推动经济联合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任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实际出发,按照“扬长避短、形式多

9、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发展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城乡的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李瑞环 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地区、惠民地区、东营、潍坊、烟台、青岛 2 1987年7月20日 青岛 进一步明确了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联合的方针和工作重点。把“联合起来,振兴渤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的方针。 李长兴 沧州 3 1988年10月20日 大连 组建几个有竞争力的、较大的环渤海地区外向型企业集团;在环渤海地区港航运输协作网的基础上,组织联合客货运输船队,建立港航联合开发公司;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合

10、作,联合集资或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建立环渤海地区盐业开发综合利用联合体。 刘增坤 4 1992年9月24日 秦皇岛 通过了新的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关于以市长专员)联席会的名义牵头开展对外环保合作的议案。 李盛霖 葫芦岛 5 1993年10月13日 东营 围绕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加速环渤海湾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总结交流各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经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区域联合协作的思路,进一步推动环渤海地区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 李盛霖 济南、威海 6 1994年11月23日 烟台 围绕第五次联席会纪要执行情况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审议和听取组建环发公司进展情况的汇报;通过申请参加联席会区

11、域合作组织的新成员市;着重研究下一届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王德惠 淄博、太原、承德、朝阳、阜新 7 1995年8月27日 太原 大会一致通过关于设立环渤海人寿保险公司、环渤海企业合作促进会和联合组团到境外举办经贸洽谈与招商活动三个工作议案。 张好生 邢台 8 1997年11月6日 天津 大会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联合办事处章程;通过了联合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环渤海建材交易会和共同推进环渤海发展中心大厦建设招商的三个议案。 张立昌、李盛霖 石家庄、廊坊、通辽 9 2000年6月5日 承德 会议修订了联席会协议书和章程。通过了举办人才智力洽谈会、重视渤海环保,逐步实施禁磷工作、办好“环渤海区域经济

12、信息网站”的工作议案。 王述祖 10 2002年10月17日 济南 通过了举办碧海行动环保论坛、开展边境贸易合作,联手开拓国际市场、组建环渤海地区医院管理联席会的三个工作议案。 夏宝龙 呼伦贝尔、满洲里、安阳特邀) 11 2004年9月1日 丹东 通过了召开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研讨会、举办2005年环渤海科技博览会、成立环渤海地区旅游联合体的三项工作议案。 黄兴国 呼和浩特 12 2006年4月17日 天津 通过了举办环渤海科技博览会、建立环渤海报业媒体合作组织、组建环渤海地区金融担保网络的三项重点工作议案。 戴相龙、黄兴国 沈阳、聊城 13 2008年9月20日 天津 通过了成立环渤海区

13、域环保合作、口岸合作、人才协作等3个合作组织、协作联盟的议案。 黄兴国、任学锋 保定、邯郸、德州、包头、濮阳观察员市)近年来渤海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渤海生态环境状况已有所好转,但由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污染物排放总量还在增加;渤海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局部生态环境破坏继续加剧,潜在生态灾难威胁加大;近岸海域生物多样性降低,传统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的问题仍然存在。海洋环境生态问题仍然是阻碍环渤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由于渤海是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具有独特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性海洋单元,作为相对封闭的内海,渤海由于水体循环能力差,治污欠账

14、较多,环境相当脆弱,保护和改善渤海环境任重而道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化渤海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渤海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环渤海各省市、相关内陆省市以及全社会各行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共同努力,并采取有效的行动。首先,要在环渤海地区各级领导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强调和贯彻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相协调的指导思想,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能建设,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海域开发利用规划,调整海洋产业和生产力布局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避免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住渤海环境问题的产生。其次,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15、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激发民众积极投入到保护和修复渤海自然生态的活动中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争取社会各界对渤海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使国家和社会各界都能从渤海的可持续利用中受益。二、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为加强跨省间、跨部门间的合作,建立简洁高效的渤海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议由中央、地方政府组成跨行政区的渤海综合管理协调机构,例如,成立渤海管理委员会,赋予其明确的职责,包括权利和义务。通过把渤海综合治理的权利和责任交给环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共同开展渤海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监察执法工作。建立国家和地方相结合的环渤海环境和资源管理协调机制;研究建立渤海环境综合管理最佳模式;制定渤海环境综合管理行动计划;建立渤海环境综合监视监测系统;加强能力建设。使渤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省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实现渤海资源共享,进行公平与可持续性开发管理。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于2009年1月获国务院批准。规划中确定了加强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保护与防治,建立渤海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系统等五大重点任务,体现了渤海环境保护任务的综合性、战略性、客观性与长期性。近年来,环渤海三省一市及绝大部分沿海地市)人民政府相继编发了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对辖区内未来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都作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