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432113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动物对极低温度的适应规律)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低温对生物的影响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可分为冷害、霜害、冻害三种。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北极和高山植物的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芽具鳞片,植物体表面生有腊粉和密毛,植株矮小常成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利于保持较高的温度动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阿伦规律:恒温动

2、物的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称为阿伦规律。生理上适应 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行为上的适应:迁徙和冬眠/休眠等。有效积温:其最初含义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光周期现象:有人发现明暗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种群的空间格局及成因均匀型:主要原因是由于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随

3、机型:随机分布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个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成群型: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形成的原因是: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种内关系:1.集群 2.密度效应 3.种内竞争资源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4.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植物的他感作用在农业及林业生产上有重要意义。如早稻不宜连作,因为它的根系能分泌一种物质,对下一茬早稻有抑制作用。西瓜也不宜连作。他感作用

4、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集群效应同一种动物在一起生活所产生的有利作用 生态学意义: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集群可以共同防御敌害;有利于改变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某些动物种类的学习效率;促进繁殖;种间关系:种间相互作用的分类:正相互作用偏离作用、互利共生;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偏害;群落:对于群落的性质问题,两派决然对立的观点:机体论学派(将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和个体论学派。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和结

5、构;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内部环境的功能;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的种类组成:1.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或稀见种2.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种的个体数量指标1.多度,即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2.密度,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3.盖度,指的是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相对盖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4.频度,即某

6、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5.高度,为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测量时取其自然高度或绝对高度。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的种的高度的百分比称为高度比。6.重量,是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7.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群落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重要值= 相对多度+ 相对频度+ 相对优势度综合优势比;群落生态学的意义:提高群落的生产力;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恢复;合理利用资源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生态型和生长型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陆生植物五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环境特点:夏季炎热、温暖、潮湿)地上芽植物(环

7、境特点:寒带、高山地带)地面芽植物(环境特点:冬日长、寒冷地区)隐芽植物(环境特点:气候湿冷)一年生植物(环境特点:干旱气候)营养级之内的生态效率1.同化效率=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光能=被动物吸收的/动物的摄入量2.生长效率:组织生长=净生产量/同化量 生态生长=净生产量/摄入量营养级位之间的生态效率1.消费效率:=(n+1)摄入量/n 净的生产量2.林德曼效率(1/10)=n+1同化量/n同化量或者摄取得食物之比(同化效率*消费*生长三者的乘积)5.3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的吸收,进去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

8、归入环境中。物质循环类型1.水循环2.气体循环 1)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蓄库开始,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成糖类 然后消费者 分解者 呼吸和残体腐败分解后回到大气中。2)氮循环 固氮菌的生物固氮、闪电 工业固氮的3条途径转化为硝酸盐或氨的形式3.沉积型循环 磷循环 硫循环 4.有毒物质循环 特点廊道的类型:残余廊道,干扰廊道,种植廊道,资源廊道,再生廊道廊道的生态功能 河流温度周期限制因子 陆地 水生边缘效应:群落交替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

9、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中等时间尺度的变化,及群落的演替。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1,世纪演替 2,长期演替 3,快速演替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1,原生演替 2,次生演替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例 岩石 在河流三角洲 在冰川上的次生演替:这种演替是在原有的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次生裸地上的演替 例 森林砍伐后的迹地 弃耕地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1,水生演替 2,旱生演替旱生演替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1内因性演替:由于生物的生命活动导致的演替 2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演替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1,自养性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初级生产量超过群落的呼吸量 例裸地 地衣、苔藓 草本 灌木 乔木 2,异样性演替:与自养相反 被污染的海湾 河流 湖泊 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和现金使用范围,遵守银行结算制度,现金银行存款按时间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结出余额现金当日核对,银行存款月终必须与银行核对,做到日清月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