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93218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四下-33苏武牧羊-公开课-课堂实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 苏武牧羊(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历史人物。默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你能根据这张名片,简单介绍一下苏武吗?生:姓名是苏武;朝代是汉朝;家乡在西安;职务是使臣。师:非常正确,那你用1-2句话,介绍一下苏武吗?生:苏武是汉朝的,家乡在西安。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作为使臣带领100多人出使匈奴。师:我们汲取资料的时候要简洁,介绍人物1-2句话就够了。能把这4点包括进去就可以了,谁再来试一试?生:苏武是汉朝人,他的家乡在陕西西安,他的职务是使臣。师:汲取有效信息,让我们对苏武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准备上课。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苏武的历史故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齐读课题。(板

2、书课题:33苏武牧羊)生:第33课苏武牧羊。师:课文一共有6个自然段,我请6个同学来读一读。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都能读通顺,但是文中有几个词语比较容易读错,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一个词语两遍。(手持词卡)生:侮辱,召见,依偎,宁死不屈,旌节。师:这次旌节的后鼻音读准了,告诉我“旌节”到底是什么? 生:古代指使者所持的节。师:你知道了旌节是古代指使者用的。“旌节”到底指的是什么?生:旌节是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师:说的太好了!和老师一起写这个“旌”字。(板书:旌)在说文解字里,方字旁加一撇一横,大都和旗子有关,下面写个生,就是旌。图中苏武拿的就是旌节,这旌节代表的是生:国家。师:课文中,苏武是怎

3、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文中那些地方描写了这只旌节?我们来核对一下,看一下大屏幕。和老师查找的一样么?你们可真棒!同学们,文中有这么多的句子都是在写苏武和旌节。那么,苏武是怎样对待代表国家的旌节的呢?请你再读读这些句子,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句式:当苏武( )时,他( )。准备一下。生:当汉武帝把旌节交给苏武时,苏武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师:你抓住了一个动词“接”。当时苏武准备干什么去?生:当时苏武准备出使匈奴。师:对呀!(板书:接,出使匈奴)连起来说。生:当苏武出使匈奴时,他恭恭敬敬地接了过来。师:回答要简洁,下面请大家抓住动词向这位同学一样说一说。继续交流。生:当苏武完

4、成外交任务奴时,他手握旌节气愤地说。师:匈奴王让他认罪,他怎么样啊?生:他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师:对呀!匈奴王让他认罪,他拒绝认罪。(板书:握,拒绝认罪)继续。生:当苏武回到国家时,他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师:真棒!言简意赅。(板书:揣,回归祖国)生:当苏武在北海牧羊时,他始终手持那支旌节。师:太棒了!你找到方法了。(板书:持,北海牧羊)生:当苏武面见汉使卫律时,他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对呀!苏武说了那么多,他是在干什么呀?一个词就够了。生:苏武是

5、在大骂卫律。师:大骂卫律时,他怎么样? 生:手举旌节。师:真棒!(板书:举,大骂卫律)生:作者紧紧扣住动词,描写了苏武对旌节的态度。你看无时无刻,何时何地,苏武始终紧紧地持着旌节,因为这只旌节代表的是?师:国家。生:正因为如此,苏武对待这只旌节是?师:恭恭敬敬的。假如这就是一只旌节,你怎么接过去呢?你来。多么礼貌,多么严肃,这就是恭恭敬敬。谁再来试试。你来。从你的神态和动作,我已经懂你知道恭恭敬敬的意思了。告诉我,你接过旌节的时候,在想什么呀?生: 我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所以必须很恭敬地接过来。师:你当时在想什么呀?生:我在想如果匈奴让我投降,我是坚决不会投降的,因为这旌节是代表国家。师:旌

6、节代表国家,他作为使臣出使匈奴,他也是代表着?生:国家。师:所以,他心里一定想着早点完成任务。苏武一去整整19年,在这19年里,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在这几件事中,哪件事是重点?你说。生:北海牧羊。师:你能说说理由么?生:因为课题是苏武牧羊。师:你说。生:因为写北海牧羊的字数最多。师:也就是说课文的篇幅告诉你,这也是重点。现在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的重点。为了使苏武屈服,匈奴王又生一计。生:(齐读)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师:这2句话是对匈奴王诡计的具体说明,那么当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

7、他明白了什么?生:他明白了回不到祖国了,因为全是公羊,根本没办法生小羊羔。师:这是匈奴王的诡计,他在刁难苏武,面对刁难,苏武有没有屈服?生:没有。师:不屈服,不动摇,坚守自己爱国的本心和初衷。那就是?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课文第5小节,就有很多句子写了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就请你轻声读读第5小节。我们来交流一下,哪句话你感触最深?你来。生: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不知道,没关系。我们理解句子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哪个?生:置之度外。师:置,在字典中,有3条意向。在这个词语中,应该选择哪一条呢

8、?生:第一条。师:度,在字典中,也有很多条意向。应该在这里的意思是联想。那么,连起来,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师:文中是谁把生死置之度外?说完整。生:苏武不把生死利害放在心上,而是把祖国放在心中。师:苏武手持旌节,不忘自己的任务,因为这旌节代表国家。说明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继续交流。生: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盼望”让我感到他非常爱国。师:是呀,北方就是大汉,苏武多么希望能回到祖国。可见,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生: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师:他忍受了哪些折磨呀?生:他忍受的是:饿了;渴了;冷了。师:是呀,前

9、面写他所受的折磨,后面又把他所受的折磨写具体。所以,学习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连起来读。请男同学来读前面的一句话,女同学读后面的一句话。生:(男女生配合读)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师:苏武在荒漠所受到的折磨仅仅是这些吗?病了,他怎么样?生:收集草药治病。师:想家了,他会?生:望着大雁飞的方向。师:那是家的方向!思念祖国,他又会怎样?生:他会手持旌节。师:是呀,那代表着国家。为什么课文只写饿了,渴了,冷了?能写那么多,为什么只写这3点?生:作者这样写诗写了苏武爱国的精神,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屈服。师:目的是这

10、样的,现在他写着3点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们生活中必须要做的。吃饱穿暖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条件,苏武面对的是连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但是如此艰巨的困难都没有是他屈服,更不用说其他的折磨了。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生:(配乐,男女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师:尽管如此艰巨的困难,他依旧?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正因为如此,他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生:(配乐,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师:这一举一动,都刻画了他?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继续交流。生:还有第五小节

11、第一句: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唯一”也能体现他心坚如铁。师:为什么?生:那里没有人烟,很孤独。师:除了生活上的条件无法让他满足,还有内心的孤独,还有你看这恶劣的环境描写,更衬托了他?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感受。匈奴王把苏武押到了北海边,北海边生:(齐读)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师:可是苏武心坚如铁,毫不动摇,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生:(齐读)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师: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生:(齐读)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

12、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师:想念祖国的时候生: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师:受尽折磨,且不向敌人屈服,这就是?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北海牧羊歌颂了苏武的气节,在前面拒绝认罪和大骂卫律这2个故事也能看出来。现在请你读读2和3小节划出描写苏武的句子,把它划正确。找到了么?谁来读?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师:很好!还有么,第3自然段?生:请大家看到第3小节第2句话。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

13、说话!”师: 这2句话,作者紧紧抓住了苏武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了他心坚如铁的形象。那么,读好这2句话,一定要读好红色的部分。请你自己练一练。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师:能更坚定一点么?生: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师:掷地有声!再请一个同学来读下一句话。生: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对呀,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面对匈奴王,苏武手握旌节,气愤

14、地说生: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师:面对叛徒的犬牙,苏武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生: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师:无论是面对威逼利诱,还是残酷的折磨,苏武在敌人面前,他始终生: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师:这3件事情,都能体现他的心坚如铁,那么顺序能不能调换?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生:我认为这3件事情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3件事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师:时间决定了这3件事情的顺序不能颠倒。还有什么原因么?生:把第4节让在前面是不行的,第四节说,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的。师:我听出来了,

15、即使按照倒叙的顺序也是不行的,因为这事按照时间写的。 还有,你看,这里是威逼利诱,这里是残酷的折磨。从程度上来看?生:由轻到重。师:从程度上来看,层层递进,不能颠倒。从始至终,苏武都紧紧地持着旌节。旌节贯穿本课,是课文的一大重要线索。那么,在苏武的心中,旌节意味着什么?生:旌节代表国家,代表国家的尊严。如果被匈奴拿去,就被侮辱了。师:对苏武而言,旌节不仅代表国家尊严,还是这次出使匈奴的?生:旌节表示国家对苏武的信任。师:祖国对我这般信任,我一定不能辜负祖国的嘱托。过了整整?生:(配乐)年?师:那是228个月!生:整整19年。师:那是7000多个日子呀!生:整整19年。师:经汉朝多次交涉生: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刚刚岁,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师:是呀,19年过去了,苏武的头发变白了,整整19年,旌节上面漂亮的羽毛早已脱落。一切都变了,但什么没有变?生:爱国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