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9384564 上传时间:2019-09-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乞巧》说课稿范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乞巧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

2、想象。 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 、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

3、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朗读体会法: 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 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 、活动导入: 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中国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解诗题: 学生读题,理解课题意思。 知诗人: 教师简介诗人林杰的情况。 明诗意: 提出学习要求: 自由读

4、一读,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找找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学生讨论) 交流: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品读鉴赏,积累内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共分三步: 、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

5、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 、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再次回答) 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

6、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 (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反馈: 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 、体验升华,诵诗句: 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体会意境,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拓展延伸,日积月累: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作业超市: 根据教学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设计了这些作业: 背诵古诗; 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讲给别人听。 五、讲板书设计 解诗题:乞巧 知诗人:林杰 明诗意:碧霄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诵诗句:啧啧称奇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