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73188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水稻病虫害种子期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秧田期1. 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2. 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3. 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4. 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5. 稻瘿蚊:丁硫克百威。分叶期1. 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2. 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3. 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4.

2、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5. 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6. 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抽穗期1. 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2. 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烯肟菌胺(爱可)。3. 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4. 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5. 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6. 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7. 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8. 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9. 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一、稻黑色菌

3、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二、稻白叶枯病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

4、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1、稻矮缩病2、稻恶苗病 3、稻纹枯病 4、水稻螟虫5、稻飞虱 5、稻苞虫 7、稻纵卷叶螟8、稻蝽蟓三、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

5、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

6、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56个,多达920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

7、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1、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

8、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群弱,群为中等,及群较强及强。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

9、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2、稻细菌性条斑病 症状:在水稻叶片上,病斑初时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以后形成一条条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很快在叶脉间伸展。条斑可扩大到宽约1mm,长约10mm以上,其后转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融聚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洁白色斑块。病株矮缩,叶片卷曲,烈日下卷叶更明显。病原: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相

10、似,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但在生理、生化反应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异。发生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也白叶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径主要为气孔,也可由伤口侵入,有时也从机动细胞处侵入。3、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

11、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体是担孢子。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发生特点: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田可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年各项工作和“三乐两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搭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学院间师生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