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369598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PT 页数:118 大小:9.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建筑史7.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一、台基,(一)普通台基 早期:夯土筑成,后来:外表面包砌砖石。一般不做雕饰。 (二)须弥座 上下宽、中间窄,形成束腰,高台榭,美宫室,二、踏道,(一)如意踏跺、 (二)垂带踏跺、 (三)御路踏跺、 (四)礓察,唐代,三、栏杆(勾阑),唐代及唐代以前:由柱子、横棂、直棂 宋代 :柱子、栏板、地栿 明清 :栏板、地栿、抱鼓、望柱,唐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栏板的高度为栏杆的九分之四;柱高的十一分之四定柱头高度; 柱高的九分之一定地面厚度;柱高的十五分之一定栏板的厚度。,螭 首,(四)铺地,1、室外铺地 原始社会:烧烤地面 周初:抹由石灰

2、、泥、沙组成的面层 晚周:最早的铺地砖 秦汉:多为方形,砖面有模印花纹,少量为楔形砖、石板、 空心砖 宋代:砌砖普遍使用石灰,出现“金砖” 24的坡度,2、室外铺地 唐代以前:卵石铺地 自唐代起:预制的地砖 明、清:住宅及园林庭院利用建筑废料铺地 45坡度,第二节 大木作,柱、梁、枋、檩,1、面阔: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面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2、进深: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清代称为“步“。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之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这时常简称为“进深“。,面阔和进深(如图),

3、间的组合 :官式建筑在面阔方向坚持用 “阳数”1,3,5,7,9 “阴数”2,4,6,8意指阴宅 民间住宅、寺庙等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九开间名称(等级最高),七开间,间的不等宽现象,自明间(当心间)依次递减 明间最大,尽间最小,其他相等,五台山佛光寺庙-3间8椽,一、柱,柱是一种直立并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直柱、梭柱、收分柱 按所在位置不同分:外檐柱(转角处的称角柱)、金柱、中柱。,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木柱与其他构件的结合-绑扎法 进步的地区-榫卯结构 圆形断面,埋于土中,然后用土 填充柱穴,予以夯实,商代:在柱下置卵石为柱础, 春秋:已有了方柱

4、 汉代:出现了八角石柱等多样式的石柱且柱身也分 为了直柱和收分两种,南北朝:莲瓣柱础,印度、波斯式的柱头 最早的梭柱形象 唐代:多用直柱,柱础有素覆盆和宝装莲瓣等形式 五代:柱有显著的上、下梭杀 宋代:以圆柱为最多,另有八角形和瓜楞断面,营造法式中已有梭柱的明确做法 元代以后重要建筑大多用直柱,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古建筑的檐柱多是柱脚处微出向外,称为“侧脚” 。,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广饶关帝庙大殿 后檐外转五铺作重栱出单抄单下昂,当心间45度斜出补间铺作一朵。摶缝结点间使用蜀柱、叉手、托脚、等宋建筑形式的构件。,内柱分为内、外二圈柱我们称为“

5、金箱斗底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区或三区的。分别称为“单槽”和“双槽“。若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的,称为“分心槽”。,华严寺大雄宝殿平面,将若干内柱移位,可称为“移柱造” 。或减少部分内柱,可称为“减柱造” 。 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称为“副阶周匝”,一般应用于较隆重建筑。,二、枋,(一)额枋(宋称阑额) 大额枋 阑额 清 宋 小额枋 由额 (二)平板枋(宋称普拍枋) 平置于阑额之上,是用以承托斗栱的构件 (三)雀替(宋称绰幕枋) 位于大檐额下串联角柱与檐柱的枋料,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三、斗拱,清代 柱头科 柱头铺作 宋代 平身科 补间铺作 角 科 转角铺作 柱头科

6、:承托梁,受力斗拱 平身科:没有梁架,间接受力,什么叫斗栱? 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椽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弓形短木称为“栱”,在两层栱之间用方木块相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即称为“斗栱”。斗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端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宋朝营造法式规定将栱的断面尺寸定为“材”。“材” 分为八个等级,尺寸从大到小,各有定制,一座建筑可以根据这座建筑的性质、规模而选用哪一等级的“材”,然后以这

7、等“材”的尺寸为基本单位,计算出所用柱、梁、枋等构件的大小,算出房屋高度、出檐深浅等需要的数字。 清朝是以梁枋上斗栱最下层坐斗上安放栱木的卯口宽度为基本尺寸,这个宽度称为“斗口”。清朝重要宫殿、坛庙等建筑的柱子粗细、高低,梁枋的大小,直到房间的宽窄都是以“斗口”为基本单位直接或间接计算出来的。,斗栱主要由于斗、栱和昂三部分组成,斗:坐斗(宋称栌斗) 交互斗(翘头上的斗 ) 散斗,栱(弓形短木) 向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宋称华栱) 跳头上第一层横栱瓜栱(宋称瓜子栱) 跳头上第二层横栱万栱(宋称慢栱) 华栱上位于最上面一层横栱厢栱(宋称令栱) 正出于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正心瓜栱(宋称泥道栱) 正出于

8、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正心万栱(宋称泥道慢栱),昂 昂是斗栱中斜置的构件,它与华栱的作用相同。 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叫做出一跳,斗拱的出跳,1.铺作:指一层层的小木块叠加起来,形象地表示斗拱 的层次。 出一跳四铺作 出二跳五铺作 出三跳六铺作 出四跳七铺作 出五跳八铺作,栌斗、耍头、衬方头为常数“3” 出一跳即加一华拱可数得4铺作 或加一昂头也可数得4铺作,跳头上置有横栱的叫计心造,不置的叫偷心造。,出四跳、双抄(抄,又称华拱,双抄就是出两跳华拱,双下昂),第1第3跳偷心,四、屋架 (一)举架(宋称举折) 古代建筑为了便于屋面排水,常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一个凹曲面,举架就是确定屋顶曲面曲度

9、的一种做法。如图,(二)梁(宋称梁或袱),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外形分:直梁、月梁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步架也就是一椽距离的,我们称搭牵(单步梁、抱头梁),两椽的称乳栿(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栿,长八椽的称八椽栿。最上一梁称平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檩。 位置分:显露的或在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栿。隐蔽在天花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栿。 梁又有按其上所承的数来命名的。如三架梁、五架梁、九架梁等,平梁因承三檩又叫三架梁。,梁,承受几个檩子就叫几架梁 n 架梁n-1 步架,3.檩:与屋脊平行的构件叫檩(桁、栋

10、,宋称榑) 它的取名方式 与柱子名称一致 檐檩 脊檩 上金檩 中金檩 下金檩 挑檐檩,椽,椽是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飞檐椽(宋称飞子)、檐椽、花架椽、脑椽、顶椽(用于卷棚屋架) 椽子截面圆形,首尾钉在上下两椽上,用飞檐,即在檐椽上钉截面矩形的飞子,1.瓜柱(宋称侏儒柱或蜀柱) 瓜柱最早只用在脊檩下。屋架之其他承梁处都用驼峰,或矮木加斗栱,如南禅寺大殿、晋祠圣母殿。元代改用短柱。断面除南禅寺大殿为方形外,其他大多用圆柱。 2.驼峰 形如骆驼之背,一般在梁架上配合斗栱承载上层梁架。 3叉手和托脚 叉手支撑在侏儒柱两侧,形成三角形的稳定构架。托脚是支撑檩的斜向构件,其他构件,托脚,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叉手(三角形稳定构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