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99367614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历史浙江高考新选考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三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考情播报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201811月,1)考查法家的思想及影响(20164月,2)考查道家“无为而治”(201510月,33第一问)考查儒学的教育观的演变(201610月,3)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主张(201711月,2)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20184月,2)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bbc(201510月,33第一问)考查太学的性质(201

2、610月,4)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上升(201510月,33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01711月,5)考查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考点一百家争鸣梳理基础知识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人物时代主要思想重要贡献孔子春秋政治方面:核心是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以“六艺”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纂方面:编著诗书易礼乐春秋,统称“六经”,论语是其弟子所编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战国四种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

3、本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天人关系上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二、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道家老子春秋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蕴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庄子战国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他认为要做到“齐物”,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法家韩非战国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主张加强君主集

4、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改革主张墨家墨子战国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以此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1.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5、本精神。微点拨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答: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行仁政。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民本意识史料识图解史 (1)图示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周礼。“克己复礼”以为“仁”。图示显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其内在联系

6、。提示: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规范;主张“中庸”,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要点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史料如果说道家智谋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最聪明的一页,法家智谋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谋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页,纵横家智谋是其中最无耻的一页,阴阳家智谋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页,那么,儒家智谋就是中国智谋型

7、文化中至为深刻的一页,是真正的大智谋。冷成金读史有智慧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提示: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精练核心素养素养1 史料实证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判断1.(2018浙江4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提到“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可知,该思想家

8、属于墨家。选项A是儒家孟子主张,选项C是儒家孔子主张,选项D是道家庄子主张,选项B是墨家主张,故选B。答案B素养2 历史解释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2.(2017浙江11月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

9、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故答案为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A、B两项错误,D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答案C素养3 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2018浙江11月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根据材料“讲求耕战,富国强兵”并“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可判定为法家思想的奖励耕战和集权思想,故选C项;儒家讲求“德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

10、倡导“兼爱”“尚贤”“非攻”,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A、B、D三项。答案C素养4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4.(2018温州3月测试)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孟子“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与材料中“仁”不符,故A项错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

11、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B项正确;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与材料中“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不符,故C项错误;超越功利与材料中“保四海”“保社稷”“保宗庙”不符,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而“仁”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B素养5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5.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解析根据题干提供

12、的信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故答案为A。答案A考点二汉代儒学梳理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1)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2.措施(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一统”思想得到汉

13、武帝的认可。(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3.影响(1)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二、太学的创建(b)1.创建: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政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社

14、会中下层的少数人得到入仕机会。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2.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在地位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史料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读史用史 史料中“白衣”指平民,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出现史料现象的推动因素及影响。提示:因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直接促成儒学地位的提高,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要点二太学的建立及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史料一太学和汉画像石“讲经图”识图解史 “讲经图”中“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属于儒家经典,结合所学指出图示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