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59458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8.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正比例的性质和反比例的性质,是相反的两个性质,在学习和运用时,由于表述形式近似,只是个别关键词语的不同,极容易相互混淆,必须正确地加以区分。正比例的性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的比。例如:一列火车的速度每小时60千米,如果所行时间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所行时间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必须与对应所行路程的两个数值的比相等。如下表:从顺向看:时间上2小时与4小时的比为24=0.5;路程上2小时所行的千米数与4小时所行的千米数的比120240=0.5。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具备了正比例的性质。反比例的性

2、质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对应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例如:完成1200台电视机的生产任务,每天生产的台数和完成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每天产量中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所对应完成天数的两个数值比的反比。如下表:从逆向看:台数上400台与200台的比为400200=2;其对应天数比的反比为63=2。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具备了反比例的性质。在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中,反比、反比例和反比例关系也是容易混淆的。不正确区分三者的确切含义,就会在凭借概念进行判断和依据性质进行计算上,产生“后遗症”,最后还得溯本求源,从基本概念上进行澄清。因此,从防微杜渐的角度上,一开始就结合教材进行

3、正确区分,是非常必要的。“反比”是与正比相对而言的,它们都不属于比例的范畴。在两个比中,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另一个比的后项和前项,这两个比就叫做互为反比。例如:34的反比是43;反过来,43的反比是34。“反比例”是对两种相关联的量对应数值组成比的顺序而言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据此写出的比例式称为反比例。例如:有一堆煤,每天烧煤2吨,可烧12天,如果每天烧煤4吨,可以烧6天,每天烧6吨,可以烧4天。从条件中的规律可见,煤的总重量一定,每天烧煤量与烧得天数成反比例。“反比例关系”是成反比例的

4、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一定),其关系式为:xy=k(一定),在这个式子中,x与y的关系,就是反比例关系。在八年级数学中,学生第一次遇到了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碰到了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困难。如:函数图像和性质不能很好匹配,即学生对于函数解析式和图像性质不能熟练转化;不知何时要分类讨论,导致漏解;不会用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不能完全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找不到或不理解图像语言;对于综合题不知如何入手解题。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形结合,使学生能够逐一突破函数学习中的难关。一、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正、反

5、比例函数图像和性质,突破“数形结合”认识关。传统的教学中通过画一画特殊的正比例函数图像,如,得到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这里的画一画是特殊情况,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学生动手能力不同,往往整节课的重点偏移到画图的操作细节上。如:如何找点,如何用平滑曲线连线等,而忽略了解析式与图像性质对应关系的探知。如何来解决呢?教学中首先可以通过“猜一猜”,看正比例函数解析式(0)能不能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怎样的,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每一对、的值与坐标系中的点坐标的联系。然后通过“想一想”,思考当的值大于、等于或小于0时值的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解析式对图像分布与增减性的影响。再通过“画一画”,利用画图验证猜想

6、,从图像上形象地认识性质。通过这三步的探究,得出一般情况下正比例函数图像是过点(0,0)和(1,)的一条直线。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的形态发现图像的性质,进而归纳函数的性质,建立起数学符号与图像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样地反比例函数图像也可以通过“猜一猜”,得出一般情况下的图像。再通过“想一想”和“画一画”,逐步认识函数图像和性质。以此类推,在后面的函数学习中,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函数图像和性质的教学。在教学中,得到函数性质后,要把函数解析式、图像和性质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对比、联系,如可以列出下面的表格,让学生来填写内容。当学生充分熟悉和掌握了以后,他们就能意识到研究函数可以从解析

7、式、图像和性质入手,而性质通常是研究系数的符号、函数的增减性等等。这样学生可以掌握一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函数解析式(数)图像(形)性质00(0)过(0,0)和(1,)的一条直线过一、三象限,y随x增大而增大。xyO过二、四象限,y随x增大而减小。(0)()双曲线图像的两支都无限接近于x轴和y轴,但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过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xyO A过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上述表格应让学生熟练掌握,这是学生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看到图像过什么象限,马上想到的符号,强化从图象性质到解析式的逆向思维,使解析式(数学符号语

8、言)和图象性质(图像语言)能熟练地互相转化。2、要使学生熟知已知哪些条件可以求解析式解析式往往是函数类题目的“入口”或“出口”,所以要熟练掌握解析式的求法。在正、反比例函数中,由于只有一个待定系数,所以一对、的值或图像上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完全确定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反之亦然。解题中看到图像过某点,则常常要把这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二、引导学生解读题目中蕴含的信息,熟练掌握数学符号语言和图像的互化,根据题目中的信息画出图像突破“形数”画图关。1、函数题中往往伴有图像,题中若没有图像,则先要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函数性质画出图像或草图,再求出系数。通常当学生面对K确定的函数题时,图像基本都会

9、画,但当面对K不确定的函数题时,往往会漏画、少画,从而造成漏解。这时教师可设计合理问题,用课堂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画出图形。若题目中的符号不能确定,或已知条件给出的长度、距离、面积等是非负的,转化为点坐标却可正、可负,所以要考虑进行分类讨论,这时题目往往可能有多解,而画出的满足条件的图像也应该有多个。例1:正比例函数中,图像上一点A(,3)与y轴的距离为2,求此函数的解析式。分析提问: 点A可以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什么位置?学生回答出来后再问:与Y轴距离为2的点A有几个?符号不能确定,由已知“图像上一点A(,3)与y轴的距离为2”,得到点A可以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因此函数的大致图像有两个,如图

10、1。 解:过点A作AB轴,ACy轴因为图像上一点A(,3)与y轴的距离为2所以AC2,(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所以BO=AC=2(隐含条件BO=AC)所以=-2或=2。(线段长转化为点的坐标,这里学生常常会漏解)得A(2,3)或(2,3)。解得k=, 或k=此函数解析式有两个:或。2、反比例函数具有“面积的不变性”。从已知条件出发,先根据反比例函数画出图像,再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求出系数。经过计算可知,反比例函数上任意一点P(, ),都有。从图像上来看,反比例函数上任意一点对x轴、y轴做垂线所构成的矩形,其面积都与的绝对值相等,即根据这一性质解题往往可以简洁。三、引导学生把问题转换化归突破

11、“数形”综合运用关正反比例函数综合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可以按以下方法解决。若题目本身有图像的。1、先通过观察函数图像,留心图形的特点,同时在图形中标注已知条件。再仔细读题,从图形和题目两方面找出蕴含的信息,发掘图形和题目中的隐含条件。2、根据已知条件及隐含条件,得出函数性质。3、一般已知正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可以先求出交点。4、要熟练地把点的坐标和线段长度、面积互相转化。5、将题中用到的直线或双曲线用正比例函数或反比例函数表达出来。6、根据图形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目标之间的联系,常常要用到几何方法和一些公式,从而列出方程。若题目本身没有图像的,则首先根据条件画出图像,再按照上述步骤来做。总之

12、,要使学生善于选择信息,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例2、如图2,P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一点,矩形APBO的面积是8,PB=2PA.(1)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P点,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例题设计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确掌握反比例函数的面积不变性,掌握由已知条件转化为线段长再转化为点坐标再用待定系数法求解的一般步骤。分析:(1)先观察函数图像在二、四象限,则k0 (直接由函数图像得出函数性质)因为矩形APBO的面积是8,所以得k8,(运用反比例函数面积不变性)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2)设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因为矩形APBO的面积是8,所以PAPB8,由条件PB

13、=2PA,得PA=2,PB=4(运用矩形面积公式求得线段长)根据图像,点P在第二象限,则P的坐标为(2,4)(线段的长度转化为点的坐标)把x2,y4代入,得m2。(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确定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所以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FOADPEB例3、如图,正方形OAPB、ADFE的顶点A、D、B在坐标轴上,点E在AP上,点P、F在函数的图像上,已知正方形OAPB的面积为9(1) 求的值和直线OP的解析式;(2)求正方形ADFE的边长例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如何在复杂背景条件下,从已知条件适当地设点坐标,进而列出方程得解。分析:(1)因为正方形OAPB的面积为9,点P在函数的图像上且根据图形点P在第一象

14、限,所以=9。(反比例函数面积不变性)因为OAPB是正方形,所以OA=PA,得到P(3,3),代入,可得k=1所以直线OP的解析式为.(其实根据图形不求点P坐标,也可直接得出直线OP函数解析式)(2)因为点F在函数的图像上,可设F(, ),(利用点F特征设元)所以OD,FD(点的坐标转化为线段长)因为正方形OAPB的面积为9,所以OA3,所以EF=因为ADFE是正方形,所以EF=FD。所以,(利用正方形边长相等列出方程)解得所以EF,即正方形ADFE的边长为。通过上述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坡度,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正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对于正反比例函数综合运用题,学生基本上知道如何入手解题,敢于去解一下以前望而生畏的“难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即要想到由“形”的直观变为“数”的严密还要由“数”的严密联系到“形”的直观,教给学生学会借助直观的图形来认识正、反比例函数,并按照适当的解题步骤解决一些综合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函数知识,为将来一次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年各项工作和“三乐两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搭建具有时代特征大学生特点的文化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学院间师生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