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35622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30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44-2000我国长期米价研究资料(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No. C2004009 2004- 7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 2000) 卢锋 彭凯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4009 2004 年 7 月 14 日 电话: (010)6275- 1599 传真: (010)6275- 1474 电子邮件:fenglu ; p_kkxx.student 2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 2000) 卢锋 彭凯翔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No. C2004009 2004 年 7 月 14 日 电话: (010)6275- 1599 传真: (010)6275- 1474 电子邮件:fenglu ; p_kkxx.stud

2、ent 内容简介 本文借鉴有关我国清代、民国和当代新中国大米价格已有研究成果,对过去 约三个半世纪米价数据进行整理、估测和观察。主要包含四个层面工作:首先对 清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用不同货币标示的市场米价原始数据进行了汇集和整理; 接着利用历次货币制度改革演变形成的不同货币之间数量兑换关系, 把原始米价 数据转换为名义米价指数;随后结合一般物价指数的整理和估测结果,把名义米 价转换为实际米价数据; 最后对实际米价长期变动若干趋势特点给以简略观察和 评论。 3 内容目录 1、米价原始数据集述评 1- 1、原始米价数据集概述 1- 1- 1、清代原始米价数据 1- 1- 2、民国时期原始米价数据 1

3、- 1- 3、新中国时期原始米价数据 1- 2、米价数据质量讨论 1- 2- 1、数据的真实性 1- 2- 2、数据的准确性 1- 2- 3、数据的可比性 1- 2- 4、数据的代表性 2、米价数据分段观察和讨论 2- 1、清代米价数据 2- 1- 1、清代长江三角洲米价数据 2- 1- 2、苏州米价与彭信威整理米价比较 2- 1- 3、苏州米价与其它米价比较 2- 2、民国时期米价数据 2- 2- 1、民国上海米价 2- 2- 2、上海米价与其它米价比较 2- 3、新中国时期米价数据 2- 3- 1、原始米价数据及若干年份数据的估测 2- 3- 2、米价的区域整合关系 2- 3- 3、米价与

4、其它粮价的关系 3、货币形态演变和米价衔接 3- 1、清代以来货币制度和形态演变 3- 1- 1、清代银钱平行本位制时期 3- 1- 2、20 世纪初到 1935 年银本位制期间 4 3- 1- 3、1935- 1948 年的法币和金圆券时期 3- 1- 4、1949 年至今的人民币 3- 1- 5、不同货币兑价 3- 2、市场名义米价整体观察 3- 3、名义大米价格指数 4、1867 年以来物价指数整理与真实米价估测 4- 1、一般物价数据可获得性和研究思路 4- 2、1867- 1949 年间物价指数资料述评 4- 3、1867 年至今物价指数数据衔接 4- 4、1867 年以来实际粮价估

5、测结果 5简短的结语 附录 1 文献资料 图表目录: 图 2- 1、清代苏州米价(1644- 1910) 图 2- 2、清代全国米价和苏州米价(1640- 1910) 图 2- 3、苏州和海州米价(1740- 1910) 图 2- 4、苏州、广东和两湖米价(1700- 1800) 图 2- 5、江苏海州粮价(1740- 1910) 图 2- 6、上海大米价格(1911- 1937) 图 2- 7、上海大米价格(1937- 1949) 图 2- 8、民国米价比较(1913- 1936) 图 2- 9、新中国市场米价现有数据(1950- 2000) 图 2- 10、新中国市场米价衔接数据(1950

6、- 2000) 图 2- 11(1) 、1963- 68 年若干地区米价 图 2- 11(2) 、20 世纪 80 年代若干地区米价 图 2- 11(3) 、20 世纪 90 年代若干地区米价 5 图 2- 12、1963- 1999 年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 图 3- 1、清代银钱比价(1721- 1910) 图 3- 2、不同货币表示的名义米价(1644- 2000) 图 3- 3、名义米价指数 图 4- 1(1)物价指数比较(1913- 1937) 图 4- 1(2)物价指数比较(1933- 1949) 图 4- 2、物价指数估计(1867- 2000) 图 4- 3、实际米价数据(186

7、7- 2000) 表 1- 1、清代以来部分已整理发表的市场粮价原始数据集 表 2- 1、18 世纪各地米粮价格相关系数和趋势 表 2- 2、清代海州粮食价格相关系数矩阵 表 2- 3、民国各地米价的相关系数矩阵 表 2- 4、新中国若干年份各地米价相关系数 表 2- 5、新中国若干年份米价的区域差别 表 2- 6、新中国若干年份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变动相关系数 表 3- 1、清代以来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演变的主要事实 表 3- 2、本文主要利用的米价数据的标价单位形态演变(1644- 2000) 表 3- 3、不同时期可比米价计算方法 6 我国长期米价研究(1644- 2000)1 本文整理和估测

8、清代以来我国大米价格数据, 并由此观察推测我国大米以及粮食供求关 系的长期趋势性变动特点。在主要粮食品种中选择大米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由于目前原始 数据可获得性限制。依据史学界通常采用的历史分期法,本文研究时期划分为清代、民国和 新中国三个阶段,涵盖约三个半世纪。 这一研究在完整意义上应包含四个层面工作: 一要整理和估测上述 350 多年间用不同货 币度量单位标示的名义大米市场价格;二要依据不同货币之间数量转换关系,把名义米价整 理成米价定基指数系列;三要整理估测同时期的一般物价指数,并利用名义米价和物价指数 获得实际米价数据系列;四是观察实际粮价变动的长期趋势,并给以分析和解释。本文研究 重

9、点是整理和估测市场米价数据,试图系统观察过去几百年间我国米价长期变动的若干“标 准性事实(stylized facts) ” ,对数据形态的分析解释不是重点。另外,受一般物价数据条件 限制,本文对实际米价估测时期仅包括 1867 年以后时期。 虽然以上几点工作都有困难,就本文目标而言,最有实质性意义的应是第一层面工作。 能否获得并整理出过去三个半世纪米价数据,是本文研究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对此至 少可以从两方面理解。如不能整理出有意义的原始名义市场米价数据系列,便无从观察实际 米价变动,因而无法进行后续工作,因而第一层面工作是整个研究的前提。反过来看,如果 能够整理出几百年间原始米价数据,

10、即便后续研究目标未能较好实现,本文研究在提出问题 意义上仍可能有价值。 估测和观察原始米价数据面临的关键制约条件,又大体可分解为三。清代占据本文研究 的绝大部分时期,当时还不存在以统计科学为知识基础的现代经济统计制度,有清一代是否 存在系统米价数据, 是本文工作的第一项制约条件。 第二是即便存在不同时期原始米价数据, 这些数据是否已经得到初步整理,也对本文研究具有决定性制约意义。对于在几百年历史跨 度下系统考察米价的课题来说,其中涉及的很多研究细节,难以由个别研究人员独立完成, 更不可能在一篇论文或一本专著中全部解决, 只有在同时满足数据可获得性并且相关数据已 经得到初步整理前提下,才有可能用

11、贯穿古今的视角去观察长期历史米价。第三是不同时期 米价在经济含义上需要具有可比性。满足这一要求在新中国时期面临特殊困难。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官方统计公布的统购统销粮价数据,不再是由市场机制运行 过程产生并反应粮食供求关系变动的信息,能否获得新中国时期成系列的市场粮价数据,是 又一项关键制约因素。 令人鼓舞的是,国内外经济史和现实经济两个领域有关粮价的研究成果积累,为本文研 究设想至少提供了进行初步尝试的可能性。实际上,清代历朝对调查粮价信息高度重视,存 留下不同地区的粮价档案文献,加上各地的方志和民间笔记有关粮价记载,给我们研究当时 粮价留下了丰富的原始资料。同样重要

12、的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经济史家对清代粮 价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整理工作。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全汉升等人从上个世纪 5 0 年代开始的通过发掘清代粮价奏报数据进行的粮价系列整理和定量分析成果,彭信威在 20 世纪 50 年代依据史料记载整理的长期米价数据(彭信威,1988) ,王业键整理的 1 6 4 4 1本文初稿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史国 际研讨会” (2 0 0 4 年 6 月 2 1 日)上报告,感谢参会人员提出的评议和建议。笔者文责自负。 7 1 9 3 5 年长江三角洲米价序列(Yeh- Chien Wang,

13、1992) ,陈春声整理的 1 8 世纪广东米价系 列(陈春声, 1992),李中清等对 1 7 7 4 1 8 7 3奉天米麦等四类粮价序列的研究(Lee, James et al.,1992)等,加上近代不同机构统计报告的粮价数据,为我们连续观察清代和近代米价 提供了丰富的经过整理的对象和素材。 另一方面,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封闭粮食市场给连续观察市场米价带来的困难,也出现 了求解的可能性。70 年代末农业市场化改革以来,粮食市场逐步放开并不断扩大发育,市 场粮价统计制度也得到恢复和改进。加上 20 世纪 50 年代部分年份已经公布的市场粮价,以 及研究人员对 20 世纪 60 年代若干年份

14、市场集市粮价的发掘整理,使得 20 世纪后半期大部 分年份有了在经济含义上与历史数据具有可比性的市场粮价数据。上述研究进展,为本文进 行连续系统地整理和观察几个世纪米价的研究,提供了启动探索的数据基础。后文将具体报 告和评估不同时期米价数据集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涵盖经济史和现实经济两个领域。在这一意义上,它具有“沟通古今”的 方法论尝试含义。进行这一研究,无疑会面临其它很多困难和挑战。例如,不同历史时期搜 集统计的价格数据,其对象大米这一特定商品在品级、度量方法等方面是否具有可比 性?由于不同时期粮食价格计量单位是不同货币, 如何把不同货币单位表示的原始粮食价格 数据整理调整为统一单位的价格?

15、观察粮食供求关系变动, 还需要把名义粮价折算为真实粮 价,如何确定几百年间一般物价指数?不难理解,这些问题大都没有现存的满意解答,需要 我们抱着“试错”的心理准备,采用包括推测在内的方法去应对处理。与其它探索性研究相 类似,本文不求解答所有问题,而是试图透过新视角提出新问题。 适应上述研究主题和对象的特点,本文分析方法将遵循三点方针。第一是采用综合性方 法,即广泛吸收和整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以求逼近整理和估测长期市场米价的研究目标。 第二是利用经济学原理和统计分析常识,对缺少原始数据的个别年份米价进行必要估测,以 应对原始米价数据数量和质量不足的约束。第三是清楚说明数据来源及其利用处理方法,为

16、 以后学者从不同角度可能提出的批评和改进预留“接口” 。本文对我国长期市场米价提出初 步估测结果,同时也试图贡献一个开放性的研究议程。 下面第一节报告不同时期用不同货币度量单位表示的名义市场米价数据,第二节研究不 同货币转换关系,第三节整理估测抽象掉不同货币计量单位的名义市场米价指数,第四节整 理估测一般物价指数并观察实际米价,第五节概括全文研究结果,并对其局限性和意义给以 简略评论。 1、米价原始数据集述评 大米又称稻米,是稻谷作物的种实,味美易食,在我国传统被看作是一种主要细粮。稻 谷具有高产和品种丰富等优点,在我国粮食作物栽培历史上源远流长,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栽 培稻历史遗迹中,以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遗迹最早,已有七千多年历史(Bray,1994,第 9、 13 页;唐启宇,1986,第 1 页)2。在北方黄河流域,稻作种植面积比重低于麦、粟、黍等 旱地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及其它南方地区,与降雨和气温等农业气候条件相适应,稻作是最 重要粮食作物,大米是居民主要口粮。魏、晋南北朝以后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促 进了南方水稻生产发展。南宋谚云“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