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354783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桥作文之永春云龙桥的作文(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春云龙桥的作文【篇一:教学心得】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考 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为例 玉环县玉城中学 姚丹旭 【摘 要】历史课程标准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 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历史教育的本质所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却困扰着许多历史教师。本文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从确定合理的目标、设计煽情的课堂语言以及创设恰当的历史情境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 前 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历史课程的性质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

2、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和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这些规定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核心地位,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是历史教育的本质要求所在。但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现就结合“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定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

3、践属于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是这样规定教学要求的: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知道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的史实,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与喜悦,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认识邓小平的创造精神和非凡智慧,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结合课程标准以及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回顾

4、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让学生感受祖国分裂给中华儿女带来的痛苦与屈辱,激发其爱国热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讨论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方式以及概括“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我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历程中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也是世界政治文明史中的一大进步。 3、通过认真细致地刻画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谈判的场景,感悟我们国家领导人统一祖国的坚定决心。立场坚定的背后是国力的不断增强。再通过播放香港回归视频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也意识到社会主义祖国的日益强盛是香

5、港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本前提和有力保障。4、从学习建国以来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针对台湾问题高度的灵活性和坚定的原则性。从学习那些企图分裂祖国、制造的行为最后都不得而终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做法都将被历史所抛弃。当然还从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中特别是随着“新台湾人”台湾人意识的不断增强,意识到两岸统一的艰巨性,需要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从而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情境导入 以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引入

6、正题。随后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学生沉浸在这首诗所营造的离愁别绪中,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顺利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后面的内容。 (二)借势入题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梳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往事: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1898年列强瓜分狂潮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2、澳门沧桑:1553

7、年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登陆;1845年宣布澳门为自由港;1887年签订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对澳门的占领“合法化”。3、台湾问题:1949年蒋介石国民党在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形成对峙局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在回顾这段山河破碎的往事中,学生非常气愤,表情凝重,感受到国家分裂带来的屈辱与痛苦。同时也明白分裂的原因在于国力的衰弱、政府的无能。一股爱国热情以及要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 (三)转承下文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教师设问:在历经了百年屈辱与抗争之后,当1949年天安门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实现祖

8、国统一的重担落在了新中国的肩上。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港澳台问题?不同的方式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讨论:1、用武力解决。其弊端是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2、和平解决。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在讨论中学生比较认同和平方式。教师追问:但港澳台地区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而大陆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和平统一方式才能避免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港澳台地区的和平回归与顺利发展呢?学生回答:“一国两制”。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整理“一国两制”的基本线索及内涵。在讨

9、论、归纳思考中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兼顾了各方的利益,既坚持了实现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了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从而体会到一国两制所体现的鲜明的创新性与科学性。(四)走向实践港澳问题的解决 “一国两制”构想能否行得通还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展示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情况,着重通过四组图片细致描绘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针锋相对的较量。第一组:针对铁娘子提出的“必须遵守香港问题三个条约”,邓小平的回应是“中国政府是清政府,我就是李鸿章!”第二组:“三个条约是有区别的”“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第三组:“用主权换治权可以吗?”“中国人有能

10、力管好香港,主权治权都要收回”;第四组:“不要向香港派驻军队,可以吗?”“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定要驻军。”最后展示图片:当撒切尔夫人走出会场后差点从台阶摔倒幸亏被身边的工作人员扶住的场景,并打出“东方矮个子打败了西方铁娘子”文字。学生从中体会香港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也感悟到我们国家领导人统一祖国的坚定决心,而坚定立场的背后是国力的不断增强。播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展示香港回归的盛大场景,当英国国旗降下,中国国旗升起时,举国上下同欢庆。从我方昂首挺胸的神态表情与英方代表落寞留恋的神态中学生感受到巨大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也体悟到国力的强盛是香港得以胜利回归的保障。 (五)顺流逆流两岸关

11、系的变奏 按时间顺序展示大陆对台政策的变化以及台湾当局的回应:一、剑拔弩张的态势武装对抗:建国初,大陆对台口号是“解放台湾”。台湾蒋介石父子也是积极筹备反攻大陆。二、两岸和缓的先声民众探亲。七十年代末以来,两岸都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与措施,促进了两岸的和缓与交流。大陆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停止炮击,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台湾方面,蒋经国在任后期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三、高层互访的突破汪辜会谈。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口头表述“均坚持一个中国则”,达成“九二共识”。然而90年代李登辉上台后,提出“两国论”,将台海关系推到危险的边缘。对此,大陆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

12、奋斗的重要讲话,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四、为“和平之旅”铺路党际交流。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相继访问大陆,提升了两岸对话的层次。然而陈水扁上台后,又抛出了“一边一国论”,后又提出“废统问题”。针对,大陆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面对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广大中国民众包括台湾同胞都是坚决反对的,言论及行为最后不得而终。现如今两岸的交流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加强,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但随着“新台湾人”的不断成长,以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两岸统一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在学习两岸关系的历史变化中,学生能够概括出解决台湾问题存在的有利条件和不

13、利因素。同时也感受到完成祖国统一任务的艰巨和他们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感。 (六)结语 教师总结:在即将结束本课学习时,我的耳畔又回荡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2003年9月17日,在福建泉州永春县城的云龙桥上,75岁高龄的余光中老先生双手紧紧地握住了前来迎接的侄儿余汉星的手,眼里噙满了泪水,久久无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海相望,现如今我们能否续写乡愁? (展示新诗 续写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

14、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未来啊/乡愁是一座桥梁/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三、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心得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既是当前高中历史新课改视野下历史教学的诉求,也是有效教学的诉求。这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情感教育,让充满血肉情感与人生智慧的历史唤醒学生的内心触动。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确定合理的课堂目标 历史课程标准对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的目标作了整体性、原则性的规定,学科指导意见则对每课的学习要求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但是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言这些原则性高度概括的内容不能“拿来即用”,而是要根据学情、教材以及自己的课堂特点将

15、其转化为阶段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目标,才能使目标的落实真正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教师平时要关注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得这些预设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之上,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共鸣。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研究、挖掘和创新,确定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侧重点。 总之教师要通过对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学生、教材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如此,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目标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设计煽情的课堂语言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尽管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讲授法仍旧是历史教学的

16、主要方法。因此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表达是影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没有情感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课堂只能是一潭死水。在本课教学中,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30多年前,一个灯火昏暗的夜晚,在台北厦门街的一座小楼内,一位身材瘦弱的中年书生,难以抑制内心激荡着的强烈而又苦闷的思乡之情,奋笔疾书,20分钟后,一首颂咏于海峡两岸的不朽诗篇诞生了。而我又是这样结束该课的:在即将结束本课学习时,我的耳畔又回荡起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2003年9月17日,在福建泉州永春县城的云龙桥上,75岁高龄的余光中老先生双手紧紧地握住了前来迎接的侄儿余汉星的手,眼里噙满了泪水,久久无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半个世纪的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