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常见病毒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9340079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4.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常见病毒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第七章-常见病毒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七章-常见病毒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七章-常见病毒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七章-常见病毒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常见病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常见病毒(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常见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 第二节 肠道病毒(略) 第三节 肝炎病毒 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第五节 其他病毒,第一节 呼吸道病毒,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一、流行性流感病毒 二、麻疹病毒(略) 三、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略),学习目标,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熟悉流感病毒的变异性与流感流行的关系 了解其他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一、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19571958年:“亚洲流感”(H2N2),280万人死亡,19681969年:“香港流感”(H3N2),100万人死亡,191

2、8年1919年 “西班牙感冒” 2000万人死亡,死亡人数如此多的原因在于:医疗水平相对低下;当时没有发现病毒;尚未研制出有效的药物。,堪萨斯州(1918),流感病毒的表面结构,血凝素(HA) 柱状,三聚体,以相同的间距覆盖病毒 神经氨酸酶(NA) 四聚体,不平均分布,聚合成群,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易发生变异。 抗原漂移:因HA或NA的点突变造成,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引起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因HA或NA的大幅度变异造成,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引起世界性的暴发流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性,传染源:病人或病毒携带者,病毒不入血,病毒呼吸道毒素样物质进入血液,

3、全身中毒症状,局部粘膜上皮炎症、混合细菌感染,同型有1-2年免疫力,但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免疫性,传播途径:带有病毒的飞沫,呼吸道传播,目前在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有三种: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 每种疫苗均含有甲1亚型、甲3亚型和乙型3种流感灭活病毒或抗原组分。,麻疹柯氏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SARS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的变异株,在20022003年先后在世界多个国家及地区蔓延扩散,表现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毒,也可通过呼吸道、口、眼、手等途径传播,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小结,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

4、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第三节 肝炎病毒,HAV 甲型肝炎病毒 HBV 乙型肝炎病毒 HCV 丙型肝炎病毒 HDV 丁型肝炎病毒 HEV 戊型肝炎病毒 HFV 已型肝炎病毒 HGV 庚型肝炎病毒 TTV TT型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毒。,学习目标,掌握甲、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原则 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抗原抗体系统和实验室检查 了解其他肝炎病毒的致病性,甲型肝炎病毒(HAV)的致病特点,抵抗力比肠道病毒强 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无慢性

5、病例和病毒携带者,与肝癌无关 99%预后好,但如果出现暴发性肝炎(发病率13 / 1000甲肝),将出现80%的死亡率。 孕妇感染严重,HAV的致病性,粪口途径传播,小肠淋巴结中大量增殖,入血并形成病毒血症,肝脏为最终靶器官(病毒直接损伤或免疫病理作用),通过胆汁随粪便排出体外,防治原则,HAV感染后以隐性感染和无黄疽型病例占多数,因此传染源较难控制。 预防: 一般性预防:搞好环境、个人卫生 特异性预防:减毒甲型肝炎活疫苗 紧急预防:注射丙种球蛋白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经治疗可痊愈,不转慢性亦不留后遗症。 用药宜简。,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可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中国

6、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HBV携带者约1.4亿,占全球的一半。,HB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相当强:对低温、干燥、紫外线、乙醇等均有耐受性。 高压灭菌 (121 1520min)、 0.5%过氧乙酸、5%次氯酸钠、 3%漂白粉液、0.2%新洁尔灭、 高温干烤(家用消毒碗柜) 、100 10min、pH2.4处理6h等均可使HBV失活。,HBV的抵抗力,HBV的抗原组成,HBsAg(surface)表面抗原 说明病毒在肝中复制(机体受感染标志) 抗-HBs为中和抗体 HBcAg(core)核心抗原 血中一般不能检出 抗-HBc为非中和抗体 HBeAg e抗原 病毒存在的最有效证据(机体具传染性的标志)

7、抗-HBe说明预后良好 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HBV抗原抗体系统检测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第一对:HBsAg、抗HBs( HBsAb ) 第二对:HBeAg、抗HBe( HBeAb ) 半对: 抗HBc ( HBcAb ) 大三阳: 小三阳: ,传染源 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及HBsAg无症状携带者均为传染源,特别是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作为传染源危害性更大。,传播途径,血液、血制品传播:有少数HBsAg阴性、而HBV阳性的血液仍可引起感染。 医源性传播:通过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窥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甚至工作人员的手,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母

8、婴传播:主要是在围产期,分娩时新生儿经产道接触或吸吞入含HBV的母血、羊水或分泌物所致,少数可由于宫内感染(10%),也可通过母乳、体液或密切接触而传播。 接触传播: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洗澡刷子、剃须刀等可引起HBV感染。通过唾液传播的可能性也应受到重视。性交,尤其男性同性恋亦可传播HBV。因此,在西方国家将乙肝列为性传播疾病(STD)之一。 尿液、鼻液、汗液和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很小。,乙肝的危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反复出现肝炎发作,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乙肝具有恶变性 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防治原则,采取切断

9、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对乙肝患者及携带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 严格筛选献血员,防止血液传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 凡手术操作,使用接触过血液的医疗器械等也必须严格消毒,要防止病人与医务人员间的相互传播; 对高危人群要进行特异性预防。,主动免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乙型肝炎疫苗是纯化的HBsAg,不含HBV DNA,具有良好免疫原性,而无感染性。,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由含有高效价的抗 HBs的人血清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 主要用于以下情况: 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出现皮肤损伤并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伤口者; 母亲为HBsAg、HBeAg阳性的

10、新生儿; 发现误用HBsAg阳性的血液或血制品者; HBsAg、HBeAg阳性者的性伴侣。,治疗,除了干扰素有一定效果外,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尚无特效药物和方法。,小结,肝炎病毒是指以侵害肝脏细胞为主、引起病毒性肝炎的一组病毒。,第四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模式图,学习目标,掌握AIDS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预防原则 了解HIV感染的治疗,HIV的致病特点,传播途径:血液、血液制品以及人体分泌液,如乳液和精液等。 毒害对象:T淋巴细胞,也可以感染其他类型如B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 危害: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

11、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致病性和免疫性,传染源,a)HIV无症状携带者 b)艾滋病患者,其外周血、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唾液、脑脊液、骨髓等标本中均可分离到病毒。,2)血液传播:吸毒者 医源性,1)性传播:同性恋 异性恋,传播途径,3)母婴传播:胎盘 产道 哺乳,上颚,下颚,背部及上肢病变,卡氏肺囊虫在肺的外部产生隆起性钙化,形状象粗糙的肾脏,鹅口疮,念珠菌性肺炎,预防措施,正确使用避孕工具 拒绝毒品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鸡尾酒疗法,“鸡尾酒”疗法是把蛋白酶抑制剂与其他多种抗病毒药剂混合使用,在艾滋病病毒刚侵入人体时下药,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

12、不同环节,从而抑制或杀灭艾滋病毒,从而使患者的发病时间延后数年。 无法清除整合的病毒,不能彻底清除病毒 药物有副作用 在中国年均费用20万RMB,小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引起AIDS的病原体。 AIDS具有潜伏期长、传播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第五节 其它病毒,一、狂犬病毒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三、其他虫媒病毒(略) 四、疱疹病毒(略) 五、出血热病毒(略) 六、轮状病毒(略),一、狂犬病毒,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 当感染狂犬病毒

13、的动物咬伤、抓伤及舔伤人时,其唾液所含病毒经伤口或粘膜进入人体。如患病动物的唾液污染眼结合膜等,也可发病。 被狂犬咬伤未做预防接种者有10-70的发病率,及时进行伤口处理、注射抗病毒血清并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者发病率可降到1以下。,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范围较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自然感染与传播。 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以在胞质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20nm30nm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内基小体。 通过检查动物或人脑组织标本中的内基小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首先在伤口局部 肌肉细胞内增殖,沿感觉神经轴索 上行,在中枢神经系统 增殖并引起损伤,沿传出神经扩散至 唾

14、液腺及其它组织,神经细胞中的狂犬病毒(绿色荧光), 伤口的急救处理, 是预防发病的主要措施。 立即用清水、肥皂水、去污剂彻底清洗伤口 再用70%的乙醇或碘酒涂擦伤口 后用双氧水、高锰酸钾或新洁尔灭浸泡伤口 注意事项:24h内,应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尽量避免缝合伤口;需要应用抗生素或TAT时,应在局部处理后再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狂犬疫苗,是预防发病的重要措施。 于咬伤第1、3、7、14、30天各注射2ml狂犬疫苗。 如需加强免疫,可于第90天再注射一次。,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病原体。 人受乙脑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为隐性感染或轻症感染,仅少数

15、发生脑炎(0.1%)。 通过蚊虫叮咬引起。,我国乙脑病毒的传播媒介主要为三带吻库蚊。,致病性,致病机制,防蚊、灭蚊和注射乙脑灭活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幼猪接种疫苗有可能控制乙脑的流行与传播。 乙脑灭活疫苗是用甲醛灭活制成,初次免疫时皮下注射2次,间隔7-10天,以后加强注射。 治疗无特效药,目前乙脑治疗仍采用对症处理及支持疗法。,防治原则,小结,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和抓伤感染,引起狂犬病,死亡率几乎可达100%。 被哺乳动物咬伤后通过清洗、消毒伤口可有效减低发病率。 狂犬病可接种狂犬疫苗和注射抗病毒血清进行预防。,病例分析讨论,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男,50岁,汉族,干部。初诊:腹胀腹痛,消瘦5个月。面色苍白,消瘦体质,腹部膨隆。肝肋下1.5cm,质较硬如鼻尖,表面光滑,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明显。 B超示:肝大,回声不均匀,腹腔内大量液性暗区。腹腔穿刺为淡黄色液体。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50u/L,小三阳。问: 请按顺序写出乙肝两对半的检测项目: _ 请参照上题,写出大小三阳的内容。,参考答案,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抗HBc 大三阳: 小三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