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9334683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分析与策略(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卷41题分析及应对策略,一、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 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 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1. 考察视角,近7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近7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二、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2.试题特点,

2、附:论证历史问题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一般材料前半段反映历史问题的由来、发展;后半段得出影响、实质(分号隔开)16(3) 2.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例1,论证历史问题 2013全国课标卷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12分) 示例一: 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示例二: 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

3、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 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 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 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 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 二、解题三段式 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 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 一、解题要领 1. 提出不同观点; 2.论述观点; 3. 再次说明

4、观点;,例3,提出不同看法,【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

5、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 (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 (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6、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 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 (3)再次说明观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

7、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 (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气时代的到来,电气时代的到来为流水线生产创造了条件,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如流水线生产在汽车工业中的发明应用,大大提

8、高了汽车生产效率,流水线生产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率提高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 (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管理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 (说明:该答案选择一个要素生产管理进行论证,线索相对更清晰,也更有利于作答。选择什么要素,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入手。),【答案示例3】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有助于促进劳动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劳动对象的多样化又促一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

9、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 (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进而推动了煤矿开采、交通运输的发展,劳动对象范围扩大。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磁感应的发现、发电机、内燃机等科技发明,促进了汽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突破,为原子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进而推动了航空航天、计算机新兴行业的产生发展,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劳动对象更加多样化反过来又促进生产力在更多领域的深入发展。 (3)再次说明观点:总之,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的变化相互推动、相互促进。 (说明:该答案选择

10、一个要素劳动对象进行论证,与现实联系更加密切。),【赞同观点论证方案】 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特别提示:论证中要有2个或2个以上从不同角度选取的世界近现代史正确的史实,并对其中一个史实进行有理论联系的论证。,三、全国卷第41题解题策略,试用各类材料入题;试设思辩性较强的问题;试用各种史观阐释历史;试用各种方式开放;试用不同方式激发创造活力,第41题是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试验田”;多年来,命题人一直秉承“高考还是难一点好

11、”的理念,A.保持平常心态,面对难题沉着自信,从2015年广西130139份文综试卷答题情况统计来看,41题总体得分偏低。,(2017国卷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表4,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要点】 评分标准: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析】 本题以年表的形式向考生展现了1417世纪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要求考生从列表中选择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

12、炼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符合史实、有理有据的论证,进而考查考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此题延续了该题型既有的命题主旨,即考查学生从给定的材料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本题的内涵较为广泛,能够提供多个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让考生进行选择,因此既能够考查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大部分考生觉得有话可说。,1417世纪可以说是人类走向近代化的初始,东西方文明都在经历着不同轨迹的变化过程,表中所列各项即是这些变化的反映。表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以“示例”为例,该“示例”以东西方走向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这两个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

13、次航海活动进行了比较,如航海活动发生的时间、船队规模,两次航海活动的历史作用、历史影响,等等。除此之外,考生还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提炼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茶叶输往欧洲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等,并进行阐述。,示例: 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

14、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解析】早前几年高考,连续几年都是“论点型”试题,从2016年开始要求考生提取“论题”进行论述。相对而言,“论题型”试题比“论点型”更加宽泛。论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观点要明确,态度要鲜明,一般要求观点要符合科学精神和客观实际。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论题可以没有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可以是某种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或现象。论点的一般是一个较完整的判断句,如君主专制阻碍中国的发展;论题的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论中国的君主专制 就本题而言,题目要求从“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15、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行拟定一个“与材料相关”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予以展开阐述即可(注意:阐释一定要围绕论题展开,一定要结合中外历史史实,中外史实一定要存在某些关联)。,(2017国卷丙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16、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分析】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材料整合了吕思勉中国通史和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两部著作中有关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两段经典论述。材料的大意是:近代以来,中西接触,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使中国长期以来的发展道路发生根本性改变,出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由此中国的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同时新的发展希望和前途也出现在国人的面前。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材料文字浅显易懂,内容高度概括,涉及的中国近代史发展特征也是考生相当熟悉的,支撑材料表述的历史事实和现象非常多。因此对于此题,考生基本上都有话可说,可以选择的论题相当多,如示例所举的“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又如“传统儒家思想的危机和文化革命”“传统政治制度的衰落与共和政体的发展”“民族危机和社会转型”,等等。论题的选择和相应的阐述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近代以来西方势力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二是中国应变的艰难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