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93071 上传时间:2017-05-2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RT2级大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级人员考核大纲(射线检测部分)第一章通用知识中的专业基础知识1 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1.1 原子与原子结构 1.1.1 元素与原子(A)1.1.2 核外电子运动规律(A)1.1.3 原子核结构(A)1.2 射线的种类和性质1.2.1 射线和 射线的性质(B)1.2.2 射线产生及其特点(1)连续谱的产生和特点(B) (2)标识谱的产生和特点(A)1.2.3 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B)1.2.4 射线的种类(A)1.3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3.1 光电效应(B)1.3.2 康普顿效应(B)1.3.3 电子对效应(A)1.3.4 瑞利散射(A)1.3.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对概率

2、(A)1.3.6 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B)1.3.7 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A)1.4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与特点1.4.1 射线照相法的原理(C)1.4.2 射线照相法的特点(C) 2 射线检测设备及器材2.1 射线机2.1.1 射线机的种类和特点 (1) 射线机的分类(B)(2)携带式 射线机的技术进展(A)2.1.2 射线管(1)结构和种类:普通 射线管、金属陶瓷管(B) 特殊用途管(A)(2)技术性能阴极特性和阳极特性(B)管电压(B)焦点(B)辐射场的分布(B)真空度(A)寿命(C)2.1.3 高压发生电路(1)半波整流电路(B)(2)全波整流电路(A)(3)倍压整流电

3、路(A)(4)全波倍压恒直流电路(A)2.1.4 射线机的基本结构(B)2.1.5 射线机的主要技术条件(A)2.1.6 射线机的使用、维护和修理(1) 射线机操作程序(C)(2) 射线机的使用注意事项(C)(3) 射线机的维护和保养(C)(4) 射线机的常见故障(A)2.2 射线机2.2.1 射线源的主要特性参数(A)2.2.2 射线探伤设备的特点(B)2.2.3 射线探伤设备的分类与结构(A)2.2.4 射线探伤机的操作(B)2.2.5 射线探伤设备的维护和故障排除(B)2.3 射线照相胶片2.3.1 射线照相胶片的构造与特点(B)2.3.2 感光原理及潜影的形成(A)2.3.3 底片黑度

4、(C)2.3.4 射线胶片的特性(1)特性曲线(C)(2)特性参数(B)2.3.5 卤化银粒度对胶片性能的影响(A)2.3.6 胶片的光谱感光度(A)2.3.7 工业射线胶片系统的分类(B)2.3.8 胶片的使用与保管(C)2.4 射线照相辅助设备器材2.4.1 黑度计(光密度计) (B)2.4.2 增感屏(C)2.4.3 像质计(C)2.4.4 其他照相辅助设备器材(C)3 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 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影响因素3.1.1 概述(A)3.1.2 射线照相对比度(1)对比度公式的推导(A)(2)对比度的影响因素影响主因对比度的因素(B)影响胶片对比度的因素(A)3.1.3 射

5、线照相清晰度(1)几何不清晰度 Ug(C)(2)固有不清晰度 Ui(B)3.1.4 射线照相颗粒度(B)3.2 灵敏度和缺陷检出的有关研究(1)最小可见对比度Dmin(A)(2)射线底片黑度与灵敏度(A)(3)几何因素对小缺陷对比度的影响(A)4 射线透照工艺4.1 透照工艺条件的选择4.1.1 射线源和能量的选择(1)射线源的选择(A)(2) 射线能量的选择(B)4.1.2 焦距的选择(1)焦距与射线照相灵敏度的关系(C) ;(2)焦距与被检工件的几何形状及透照方式的关系(B)(3)焦距与总不清晰度的关系(A)4.1.3 曝光量的选择和修正 (1)曝光量的推荐值(C)(2)互易律、平方反比定

6、律和曝光因子(C)(3)曝光量的修正计算利用曝光因子的曝光量修正计算(C)利用胶片特性曲线的曝光量修正计算(A)4.2 透照方式的选择和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4.2.1 透照方式的选择(C)4.2.2 一次透照长度的计算(1)透照厚度比 K 值与一次透照长度的关系(C)(2)直缝透照一次长度的计算(C)(3)环缝单壁外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 (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环缝单壁内透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 (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5)环缝双壁单影法一次长度的计算(C) (此要求宜针对图表法而非公式法)4.3 曝光曲线的制作及应用 4.3.1 曝光曲线的构成和使用条件(C)4.3

7、.2 曝光曲线的制作(C)4.3.3 曝光曲线的使用(C)4.4 散射线的控制4.4.1 散射线的来源和分类(B)4.4.2 散射比的影响因素(A) 4.4.3 散射线的控制措施(1)选择合适的射线能量(B)(2)使用铅箔增感屏(B)(3)散射线的专门控制措施:背防护铅板、铅罩和光阑、厚度补偿物、滤板、修磨试件(B)4.5 焊缝透照常规工艺4.5.1 透照工艺的分类和内容(B)4.5.2 焊缝透照专用工艺卡示例(B)4.5.3 焊缝透照的基本操作(C)4.6 射线透照技术和工艺研究4.6.1 大厚度比试件的透照技术(B) 4.6.2 安放式接管管座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4.6.3 管子管

8、板角焊缝的射线照相技术要点(B) 4.6.4 小径薄壁管透照技术与工艺(1)透照布置(B)(2)厚度变化分析(A)(3)透照次数计算(B)(4)像质要求(B)4.6.4 球罐 射线全景曝光工艺(设备和器材选择、工艺程序、曝光时间的计算、及措施布置、注意事项、安全管理) (B)5.暗室处理技术5.1 暗室基本知识5.1.1 暗室布置及对工作质量的影响(B)5.1.2 暗室设备器材使用知识(B)5.1.3 配液注意事项(B)5.1.4 胶片处理程序和操作要点(B)5.1.5 胶片处理的药液配方(A)5.1.6 控制使用单位的胶片处理条件的方法(B)5.2 暗室处理技术5.2.1 显影 (1)显影液

9、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显影的因素(B)(3)显影的基本原理(A)5.2.2 停显(1)组成及作用(B)(2)基本原理(A)5.2.3 定影(1)定影液的组成及作用(B)(2)影响定影的因素(B) ;(3)定影的化学知识(A) 5.2.4 水洗和干燥(B)5.3 自动洗片机(A)6 射线照相底片的评定6.1 评片工作的基本要求6.1.1 底片的质量要求(C)6.1.2 环境、设备条件要求(C)6.1.3 人员条件要求(C)6.1.4 与评片基本要求相关的知识(A)6.2 评片基本知识6.2.1 管片的基本操作(B)6.2.2 投影的基本概念(B)6.2.3 焊接的基本知识(A)6.2.4

10、焊接缺陷的危害性及分类(A)6.3 底片影像分析6.3.1 焊接缺陷影像(B)6.3.2 常见伪缺陷影像及识别方法(B)6.3.3 表面几何影像的识别(B)6.3.4 底片影像分析要点(B)6.4 焊接接头的质量等级评定6.4.1 焊接接头质量分级规定评说(B)6.4.2 射线照相检验的记录与报告(B) 。7 辐射防护7.1 剂量的定义、单位与标准7.1.1 照射量、比释动能、吸收剂量(B)7.1.2 描述辐射防护的常用辐射量和单位:剂量当量(B) 有效剂量当量(A)7.2 剂量测定方法和仪器7.2.1 辐射监测内容及分类(B)7.2.2 剂量测定仪器的工作原理(A)7.2.3 剂量仪器的选择

11、及校准(A)7.2.4 场所辐射监测仪器(A)7.2.5 个人剂量监测仪器(B)7.3 辐射防护的原则、标准和辐射损伤机理7.3.1 辐射防护的目的和基本原则(A)7.3.2 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标准(B)7.3.3 辐射损伤的机理(A)7.4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和防护计算7.4.1 辐射防护的基本方法(B)7.4.2 照射量的计算(B)7.4.3 防护计算(B)7.4.4 屏蔽防护常用材料(B)8 其他射线检测方法和技术(A)9 射线检测的质量管理9.1 全面质量管理(A)9.2 射线检测人员的管理(B)9.3 射线检测设备及器材的管理(B)9.4 射线检测工艺的管理(B)9.5 射线检测报告

12、、底片及原始记录控制和档案管理(B)9.6 射线检测环境的管理(B)9.7 放射防护安全管理(B) 第二章 通用知识中的无损检测相关知识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1 材料力学基本知识应力与应变、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B)1.2 金属学及热处理基本知识1.2.1 金属的晶体结构、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A)1.2.2 热处理的一般过程(A)1.2.3 承压特种设备用钢常见金相组织和性能(A)1.2.4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热处理工艺(A)1.3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材料1.3.1 钢的分类和命名方法(B)1.3.2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不锈钢(A)2 焊接基本知识2.1 承压特种设备常用的

13、焊接方法手工电孤焊、埋孤自动焊、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等离子孤焊及电渣焊(B)2.2 焊接接头2.2.1 焊接接头形式(B)2.2.2 焊接接头的组成(B)2.2.3 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1)不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B)(2)易淬火钢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A)2.3 焊接应力与变形2.3.1 焊接应力及变形的概念(A) 2.3.2 焊接变形与应力的形成(A) 2.3.3 焊接应力的控制措施(A) 2.3.4 消除焊接应力的方法(A) 2.4 承压类特种设备常用钢材的焊接2.4.1 钢材的焊接性定义(B)2.4.2 控制焊接质量的工艺措施(A)2.4.3 低碳钢、低合金钢、奥氏体

14、不锈钢的焊接(A)2.5 缺陷的种类及产生原因2.5.1 外观缺陷(形状缺陷)(1)分类(C) (2)形成原因(B) 2.5.2 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裂纹(1)分类(C) (2)形成原因(B) 2.5.3 其他缺陷(1)分类(C) (2)形成原因(B) 3 非射线检测专业的无损检测基础知识3.1 无损检测概论3.1.1 无损检测的定义与分类(B) 3.1.2 无损检测的目的(B)3.1.3 无损检测的应用特点(B)3.2 非射线检测的无损检测基本知识3.2.1 UT 检测(1)UT 检测的原理(B) (2)UT 检测设备器材(B) (3)UT 检测工艺要点(B) (4)UT 检测的特点

15、(A)3.2.2 MT 检测(1)MT 检测的原理(B) (2)MT 检测设备器材(B) (3)MT 检测工艺要点(B) (4)MT 检测的特点(A)3.2.3 PT 检测(1)PT 检测的原理(B) (2)PT 检测的分类(B) (3)PT 检测工艺要点(B) (4)PT 检测的安全管理(B) (5)PT 检测的特点(A)3.2.4 ET 检测(1)ET 检测的原理(B) (2)ET 检测仪器和探头(A) (3)ET 检测工艺要点(A) (4)ET 检测的特点(A) 3.2.5 AE 检测(1)AE 检测的原理(B) (2)AE 检测仪器和探头(A) (3)AE 检测的特点(A) (4)承压

16、特种设备的的 AE 检测(A) 3.3 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选择3.3.1 承压特种设备制造过程中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A) 3.3.2 检测方法和检测对象的适应性(B) 第三章 特种设备专门知识1 锅炉基础知识1.1 锅炉概述1.1.1 定义、用途、特点及主要参数(B)1.1.2 饱和水和水蒸气性质(A)1.2 锅炉的分类及型号1.2.1 锅炉的分类(B) 1.2.2 锅炉的型号(A)1.3 锅炉结构1.3.1 锅炉结构的基本要求(A)1.3.2 锅炉主要受压部件、安全附件、几种典型锅炉结构(A)1.4 锅炉的工作过程1.4.1 锅炉汽水流程系统(A)1.4.2 锅炉水循环(A)1.4.3 锅炉的工作过程(A)1.5 锅炉的无损检测要求1.5.1 应遵循的原则(B)1.5.2 规程对锅炉焊缝无损检测的主要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