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7781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境 对话 开放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浅析 从化市 从化六中 周辉霞【摘要】结合新教材特点,实施诱思探究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统一发展,形成“情境一对话一开放”的教学模式。即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问题,搭建一个“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营造一个开放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关键词】 课堂教学 新教材 情景 对话 开放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历史教师课讲得头头是道,例题也分析得十分透彻,但教学效果却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调动学生学习的

2、积极性。 新教材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指出教学本质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袋子”,教师也不是装“袋子”的人。在高一高二历史教学中,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实施诱思探究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谐统一发展。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经过年努力摸索后,初步形成了“情境一对话一开放”的教学模式。即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搭建一个“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营造一个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拓展思维空间。现行课改的新理念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

3、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情境一对话一开放”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事件(现象)的存在和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自主学习、探究,自我完成对历史知识、意义的构建。因此,我们认为它是让学生克服学习历史的深层次障碍和直接障碍的基本方法。1、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景就是疑问建立的逻辑背景。将历史教材中关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特征、性质、影响及历史人物的概括和评价,构成疑问的原点;关于这些特征、性质、影响、结论、评价的论证材料,以及相应的教材上所没有的、因开放所得的论证材料,

4、构成逻辑背景。这二者组合在一起,就创设出问题情景。11设置识别型、判断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讲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我们可以从时间、地域、条件等方面设置判断型的选择题或判断题,又可选用有关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的有关史料,设置材料题,让学生从中提取民族工业艰苦创业的有关信息。长此以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提取信息和判断真伪的能力,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12设置评价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如何评价曾国藩?由于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即问题的可争议性和研究性,在“是”与“不是”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思维

5、空间。只要学生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允许有不同的结论。这样便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从而可以更加自由地投入对问题的研究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13设置述理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实行了封建文化的专制政策,但结果却不一样:前者走向崩溃,后者走向鼎盛;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火药,但被欧洲人学去变成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利器;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束缚和压迫,另一方面又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与德、日、意在二战前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等等。通过对这些现象进行设问,

6、可以帮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并透过这些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本质,预见历史发展的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14设置发难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商鞅变法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变革,历来都是被肯定的,但商鞅的“禁止弃农经商”即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反对经商,显然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好像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源就是杨贵妃,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难,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当今的中学生信息广泛,视野开阔,且求异心理和探究心理强,只要教

7、师引导得当,是会收到很好效果的。15设置运用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如讲述“罗斯福新政”时,不妨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罗斯福新政实施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甚至前总统胡佛还指责罗斯福是个共产主义者,假如你是一位议员,你会向国会提出什么议案或发表什么意见?”可以想见,对于当今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开放型问题的提出,一定会掀起不小的波澜,尽管是为那时的美国人分担一份忧愁。这样让学生借助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以期达到“独立、新颖且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目的。总之,问题的设置,是一个无法穷尽的矿藏,不停地挖掘自有丰硕的成果。2、角色情景所谓角色情景,即决定历史人

8、物必然性心理活动的特定背景。学生通过这种心理活动的必然性充当历史的“当事人”,让他们去“导演”历史。如当我们将朝鲜战争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的材料展示出来,营造了朝鲜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生“扮演”毛泽东。因此,很多学生都产生了如下认识和体验:我们新中国虽然最不需要战争、虽然新中国对这场战争没有必胜的把握、不管这场战争结局如何对我们新中国可能都是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新中国东北大门的安全,为了打击美帝国主义的狂妄野心,为了打击蠢蠢欲动的企图,为了承担“一边倒”外交的道义等,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场战争;毛泽东决定打这场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3、事件情景所谓事件情景,就是利用各种媒体,模拟和再现重大历史事

9、件的发展梗概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历史。如利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影视剧中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清军腐败、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等有关材料制成关于“洋务运动”的课件,就能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等。再如利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0年代大危机、30年代前后德国与希特勒的有关媒体材料制成模型、课件等,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及相关很多问题。4、文物情景这里说的文物情景,指的是为学生展现历史文物或仿制文物。具体内容包括展示文物及相关的影视资料,根据有关资料仿制文物、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去的历史,触摸远去

10、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如参观了秦兵马佣坑,学生脑海中不可能不再现当年秦灭六国金戈铁马的景象,不可能不认识秦国兵力的强大等。如让学生根据相应的历史资料,仿制“地动仪”和“浑天仪”,既能丰富学生的天文地理知识,又能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学生感知、认识古人的智慧和伟大。创设情景的具体办法较多,语言、手势、图片、文物、模型、电子媒体等都能创设历史情景。只要我们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创设真实而全面的历史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是不太难的。二、搭建一个“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张熊飞教授形象地将其概括为六个“动”(即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

11、、动脑思)。学生动脑的结果,必然是动嘴问。但是,目前我们常常面临一个尴尬问题,整节课没有一个学生提问题。中学生普遍问题意识较差,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发现问题也不敢提、不敢问、不会问。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们主要采取下列措施。1、创造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能问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能一下了抓住学生好奇心,激起其求知欲。但教师教学时,必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提出到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也就是张教授所说的,“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切忌越俎代庖,将知识奉送给学生。”2、传授“问”的技巧,使学生会问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12、差,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1模仿法指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教师预习提纲、复习提纲、课堂问题等,正所谓教师的教法即学生的学法。22判断法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例如:“有说汉武帝信仰佛教,你认为对不对?)23因果法 指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的问法,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24评价法指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

13、句。25联想法这是指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 3、要正确面对学生提问有的历史教师特别反感自己在讲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惟恐自己的思维被打断、打乱。从而影响自己的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这些问题只是很幼稚、钻牛角尖的,我们也不能泼冷水,更不能讽刺、嘲笑、挖苦学生,这样做不仅扼杀学生问题意识,也扼杀了学生创新精神。我们要放下架子,营造一个平等气氛,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堂文化。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提问,认真处理学生每一个问题,并鼓励学生

14、自己解决问题。让提问的学生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宝贵资源,不断生成新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欲。从而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张扬他们个性。三、营造一个“开放式课堂”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相互封闭会导致落后,我们的课堂在确保课堂纪律的前提下,也可适当开放。这个开放不是“放羊式”教学方式,而是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体验成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的课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常采用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1、自学互论法我们主要采用了三个措施: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所拟的问题,一要能包含教材的基本内容,二要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一节,我们提出了两

15、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对中国历史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第一个问题要涉及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起义成败得失的比较,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三篇文章等教材的基本内容。第二个问题教材上没有明确回答,有利于开放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一是列出教材的基本内容,二是阐述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三是对重点史料和重点问题进行说明,四是质疑。这样能保证学生把书读懂读透。将学生分成小组(45人)“自学互论”。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全班讨论。在学生“自学互论”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用“优+、优、良、及格”四个等次评估学生“自学互论”的效果。2、专题研究法选择教材所述的某个历史现象,作为专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如 将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问题作为专题,让学生研究,限期一个月交流成果。这个专题几乎涉及了教材上全部经济史内容,还能引伸出政治与经济、经济与文化、人与地理环境之中的诸多问题,有多方面的启发性。这一方法,要求为学生提供教材以外的材料,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并让学生用相当长的时间研究,所以,其“开放”程度很高。学生的研究成果,也许不够全面、深刻,甚至有错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都是学生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