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器物观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53694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的器物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的器物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的器物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的器物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的器物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的器物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的器物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文化极品”招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器物文化摘要近几年“汉服运动”屡掀高潮,也有学者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列为中国的“文化极品”,但若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化极品”都停留在器物层面。近几年“汉服运动”屡掀高潮,有人称这是“借传统服饰,弘扬中华礼教文化的精髓”,更有意思的是,有学者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列为中国的“文化极品”、“文化命穴”。但若仔细思量,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文化极品”都停留在器物层面,如果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这些东西,那果真是恐怖至极了。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不单指器物1.中国文化重精神教化 西方文化源于物质生产文化含义宽泛,目前尚无准确定义,建国后的几代人,从教科书

2、上习得的文化概念源自苏联,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所以,当代人对文化的理解,依然停留着在这个范畴。在中国,“扶老奶奶过马路”等行为,早已超越道德范畴,上升到了“有文化”的高度。其实,多数人并不了解文化的内涵。“文”与“化”在先秦典籍中多单独使用,内涵丰富。最早将二者合用的是易经中的那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基本含义是以人伦礼仪、道德规范来教化“蛮夷”,使之文明开化。西方主流语言中的“文化”概念都源自拉丁语,原意含有耕作、培养、尊重、教育、发展的意思,最初与土地开垦和植物栽培有关。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偏重精神教化,而西方的文化概念源于物质生产。中国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译

3、自日文,与欧洲的文化概念相似。欧洲的文化概念在18世纪演化为个人的素养、社会知识、思想成就、艺术和学术作品的汇集,并被引申为一定时代、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到19世纪,随着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兴起,文化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早期受西方与日本学术的影响,后来受苏联的影响,笼统地以物质、精神两层面将其概括。2.从传统到传统文化 三个层面的解读现在意义的文化含义有数百种,结合梁漱溟、钱穆等学者的观点,可以将文化归为三个层次: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二是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历史遗迹、典章制度等;三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并列的一种形态。从文化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4、来看,多数中国学者都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倾向于从观念形态来理解文化。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催生了“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是由“传”和“统”两个层面构成。“传”指的是纵向的延续性,即过去有而现在依然存在的东西;“统”指的是横向的拓展性与权威性。传统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心理层面,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制度层面,包括考试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实物层面,包括长城、故宫、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作品等。中国传统文化

5、记录了中国人发生、演变的历史,留下了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二、中国传统文化重在精神价值1.实物与制度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虽然上文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分成三个层面,但这三个层面并非并列关系,而有内在逻辑联系,可以分出主次。学者庞朴认为,实物层面的文化是最表层的,也是最直观的,是一个民族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心理层面的文化是最深层的,深刻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并左右着其行为方式与思考方式;而制度文化介于两者之间,其内核偏向于心理层面,而外在形式偏向于实物层面。因此,由浅入深地排列,应为实物层面、制度层面、心理层面。实物层面与制度层面相互牵动和制约,心理层面又不断渗透到实物与制度层面。三个层面

6、彼此交错,组成有机整体。这三个层面不是完整的,而是相互融通的。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历史的复杂性让这个三个层面容纳不同的东西,具备开放性。如果各层级出现断裂的话,就会造成社会的断裂。心理层次的传统文化反映在制度上与实物上,而制度与实物上的推进,影响着群体心理层面的成长与改变。与实物和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相比,心理层面的文化变化缓慢。传统文化的内核不是死的东西,而是从过去一直发展到当下状态。从实物层面看,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直观表现,体现的是传统技艺的水准,以及历史文化的遗存。技艺有延续,但实物多为静止的,难以归到传统文化的核心里。如,人们用什么器具或喝什么茶已经国际化,与具体所在国的文化内核关联不大。此

7、外,制度层面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多数都被连根拔起了,从中探寻传统文化的核心更为不可能。2.中国传统文化内核需从精神层面找寻心理层面或称精神层面是传统文化内涵的最深层次。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审美情趣、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是传统文化在今天的表现。这层朦胧又晦涩的心理帐幕,将不同文化隔开,是区分“我们”与“他者”最根本的因素。木心在文学讲义中强调,西方汉学家无论汉语多好,都读不懂中国的诗歌,那种美的意境只有中国人能懂。同样道理,中国人很难理解西方的音乐,但对那些加入了中国元素的东西,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如雅尼的夜莺。全球化的今天,人的价值观与心理认知出现巨大变化,但依然留有传统的烙

8、印。最近关于“富二代杀人案”的报道中,有一个细节较为醒目,他与朋友聚会时,经常抢着买单,这算是典型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与孟尝君散财接济士人等历史公案一脉相传,即传统伦理“义”的现代反映。传统文化在当代人身上留下的印痕绝不止此,而这些才是探讨传统文化内核的着眼点。心理层面的传统文化,可以理解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在内的精神学术,但也可理解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文化形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有两点对后世影响最大,一是以人为核心的伦理观,二是修齐治平的价值观。

9、把握着两点,就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三、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伦理观与家国观1.以人为核心的伦理观传统伦理观的核心是人,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则是“仁”。从仁中推演出忠、孝、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许嘉璐将其稍作简化,总结为忠、孝、仁、义、信,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仁”的核心延续了孔子的说法“仁者爱人”,表现的是个人对他人的爱。“仁”的原则首先产生了爱。尽忠职守,推而广之,为朋友谋而忠,便有了忠的含义。个人处理对社会、国家的原则就叫义。这里的义就是尽力做好自己所在位置上能够做的事。贯穿于人与家庭、人与国家、人与社会关系的是信,人无信不立,这是古代判断人最为重要的指标。两千年来,忠、孝、仁、义、

10、信的伦理观念建构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变成中国人血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伦理观念出现过修正或改变,但从未从中国人动脉深处消失过。晚近以来,虽然西方思潮涌入和文化运动的兴起,但这些伦理观念在中国底层社会依然根深蒂固。在近代,这套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受到极力批判。经过几场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涤荡,一些观念受到动摇甚至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威权体制和引自苏联的新型伦理对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冲击很大。但,随着社会控制的宽松,传统的伦理观念慢慢回转。从整体来看,忠、仁、信方便变得弱了些,但孝与义的观念依然十分强烈,只是加入了很多时代的元素。2.修齐治平的家国价值观传统中

11、国的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完善自己。然后,通过自己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自己修养提高的同时,能让身边人的修养也提高,这就是齐家。将这套治家的伦理方法运用到国家层面,那就是治国。治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天下,即让天下获得均衡与平均。这一套价值观念来自儒家,被历代知识分子演绎成一个体系。由于承担这套价值的更多是读书人,所以这也成了传统的士大夫精神。这套价值观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格局。宋代以来,传统中国人修身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大。以张载的概况最为精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向来立志高远,有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

12、觉。这种士大夫情怀并没有消失,至今犹存。士大夫精神随着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边缘化而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价值观照没有变。今天的中国人喜欢立志,喜欢大格局,拥有天下情怀,基本上都是出于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这套士大夫精神与人本主义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人血液深处的东西。如何传承这些精神价值,在当前社会发挥功效,是当代人要好好思考的。四、传承文化精神 不是要传承玩弄器物1. 文化无极品 传统文化不是供人把玩的器物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精神,是一种延续千年的价值体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应从这里着手,而不是停留在表层。近年来,传统文化成了热门,各种国学大师、气功大师竞相登台,甚至还

13、有文化学者恬不知耻地站出来,摇旗呐喊。中国厚重的文化,在当代人的眼中,只剩下了汉服、昆曲、书法、普洱茶了。还有人买几个古董放家里,以为能增加自己的品位,并将这种行为看作是“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这和真正的传统文化根本不搭边。三百多人的汉服表演,不过是一群戏子在商业驱动下玩的把戏。扒开他们的汉服,里面穿的是西式的内裤、胸罩,脚下穿的是西式皮鞋。所谓传承文化,搞得不伦不类,形式同而实质异。他们停留表层,还以为穿上裙子就成日本人,披上被单就变成古希腊人了。用“三大文化极品”概括中国文化的行为,也算是戏子玩的把戏。当前的文化人,除了在公众面前会表演流泪外,更会表演酸腐的文化情怀。中国文化中原本就没有所

14、谓的极品,只有人才有极品。如果将昆曲、书法、普洱茶定位为中国文化的命穴,这是不是意味着,“大裤衩”是国台的命穴,“大男根”是党报的命穴,“鸟巢”是奥运会的命穴?如果是,三者放在一起,是不是当代中国性文化的命穴?别把“三大命穴”抬得那么高,这种对实物层面文化的过度宣扬,背后多少有商业动机,有越出文化底线之嫌。传承文化,少听极品人谈论极品物,那样只能是玩物丧志。2.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任重道远最近几年,传统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但中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行为让人搞笑,如孩子们穿着古代衣服摇头晃脑读论语,还有就是把一些被淘汰的汉字搬进汉语比赛中。这些行为愚不可及,与传承传统文化没多少关系。这些行为要么是出于

15、商业动机,要么是出于表演动机,没多少情怀性的东西。有些地方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台湾引进教材来教国学。上次台湾行的过程中,李家同告诉腾讯文化,台湾地区的国学教育问题百出,希望大陆不要盲目学习。这些引进教材的行为对传承文化没多少裨益。传承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那些融入到我们血液中的伦理与价值观念总结出来,结合时代情况传给后人。要让中国人知道,哪些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扬这些精华。传承传统文化不是怎么去说,怎样去演,而是在工作生活中,怎样去做。这是严肃的事情,而不是儿戏。把这些价值观念一代有一代传下去,让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无论穿什么衣服,喝什么茶,看什么戏

16、,只要懂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国人的精神气质就一定不一样。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慢慢受到侵蚀。这是非常可怕的时代潮流,需要国人为传统做点事情。传承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总结出传统伦理与价值的核心,将这些元素,提炼成普适的价值。价值观念的传播与影响比服饰、普洱茶、戏曲、书法要深刻得多。与其停留在表层,玩物丧志,不如深入内核,担当传统士大夫的情怀,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文化奠定人的格局,人的格局决定了气度,气度决定了能走多远。中国人应该传承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奠定大格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本的伦理与修齐治平的价值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发扬有时代元素的传统伦理与价值。那种将服饰、戏曲、书法、普洱当作文化极品的行为,是玩物丧志的行为,要不得。考虑到公司仍有部分低层及高层人员的补充,因此在选择招聘渠道供应商的附加值时以配送普工现场招聘会和高端人才交流会为佳,另外根据供应商平台实力,若能给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