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概论期末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53682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概论期末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化概论期末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化概论期末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化概论期末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化概论期末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概论期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概论期末(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判断内容:绪论二三节,P3-6考点宗法制度定义 宗法制度产生于商末,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西周建立后,统治者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广泛影响后世。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夏朝继承方式不明,商朝主要是兄终弟及(母系遗留),商末出现父子相继,周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优点在于定分。宗族中分大小宗。周王是天子、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是大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如此类推。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大

2、宗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和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2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分封制,由宗法制衍派,旨在以血缘为纽带,将同姓亲属封为邦国,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天子建国;诸侯受封为地方邦国,与天子权利义务对应,并非完全独立;卿大夫受封为采邑,独立自主不如封国;士统治阶级最低层。3宗庙祭祀制度宗法制基础是血缘,以亲疏定尊卑,因此强调尊祖敬宗。周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由宗庙祭祀制度发展形成礼乐文化。左宗右社制延续到明清。影响 1家天下延续宗法制本质是家族制度政治化,李唐、赵宋、朱明中国历,家族史。嫡长子继承制这

3、一宗法制主要内容历代沿袭。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为历代以不同形式保留,只是管理方式、利益多寡有所不同,中央集权或紧或松,封国始终未废,主要原因是无法摆脱宗法关系的束缚。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非常稳固。依据是祠堂、家谱、族权。封建时代统治束缚人有四权:政、神、族、夫。族权由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既是政权补充,又能起到特殊社会作用。4家国同构家国同一结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保留。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其组织系统和权力结构都是严格的父权家长制。家,父亲地位尊权大;国,君主位尊权大。所以,家长在家庭中就像君主一样,而君主就是国父,各级行政长

4、官也被百姓视为父母。所以,家国同构可以看作君父互为表里,国家彼此沟通,忠、孝同义,共同构成中国的道德伦理本位。5父系原则广泛实行夫妻不平等,男尊女卑6对现代中国社会影响依托道德管理族群,处理事情较迂腐之法更为高效灵活。君臣父子归于德字,源于宗法制。现代社会尊老爱幼与君臣父子无二致,君臣与尊老无二致。虽废帝制,上下级间尊卑关系不是那么的牢靠,但父子与尊老的道德关系依然牢固,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道德价值,一定程度上脱胎于宗法制。五伦古代汉族基本人伦关系,划分方法:夫妻、父子、兄弟(天伦),朋友,君臣(人伦)。伦:秩序、人与人关系。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

5、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德和准则。周代神本人本 【书P61】商神本1.商人发祥于山东半岛,从事游耕农业,与此适应,商人的都城一再迁徙。长期流徙的商族最终定都于殷,不再迁徙。2.长期定都的条件下,商人文明水平提高:1)甲骨文出现 2)出现典册文献,由掌管卜筮的“贞人”书写并保管 3)青铜器3.商人脱离原始社会未久,仍有以神秘性和笼统性为特征的原始思维,导致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4.商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就是“上帝”,其

6、统领自然力与人间事。商王既是政治统领着,也是最高祭祀。商人频繁举行大型祭祀,表达对上帝鬼神的敬意。5.商人也有祖先崇拜,但祖宗神居第二位,且其之所以被祭祀,也是因为他们生前担任最高祭祀,死后成为上帝与人的沟通桥梁。总结 以尊神重鬼的殷商文化,是人类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而随着实践经验丰富、智力跟进,对神的崇拜渐次淡薄,转而对自身信心剧增。于是,神本开始向人本过渡。契机:商周之际社会大变动。周人本1.周人入主中原,决定文化模式转换,“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维新内容:宗法制度确立。兼具政治权利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深入中国社会机体,烙下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精神原则。3礼制:确立把

7、上尊下卑等级关系固定,且是一切行为规范的准则。礼的内容:A亲亲 贯彻血缘宗族原则 B尊尊 执行政治关系等级。后为儒家继承发展,以强劲之力规范行为、情操、是非善恶观。3乐制:与礼制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总结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分封、宗法、礼乐等,实质上都透露着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将天下归入有序的道德团体。其总结夏商亡国的教训,进而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是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天人合一思想的源头。【其他资料】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商朝的第一个统治者叫商汤,其先祖名契,佐舜治天下,被封于商,(今

8、河南省商丘市)。商汤任伊尹为相,据传伊尹为庖厨,以庖厨之喻对商汤讲解治国道理。在伊尹辅佐下,商汤励精图治,发展壮大,终于取代夏桀而有天下,定都于亳(一说在今河南省偃师市,一说在安徽省亳州市),共传30王,国家五盛五衰,六次迁都。到盘庚(商代第十代君主)在位时,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所以历史上又称商王朝为殷商。据考古所及,商朝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国土面积大大超过了夏王朝。殷商文化非常发达,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字。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为“卜辞”。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商代由掌理卜筮和

9、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商代的历法也很进步,甲骨文中有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此外,商代的青铜器和古都建筑都标志着殷商的商人文化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比如,国家大事都要由巫师占卜决定,并常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来表示对鬼神的敬意。祭祀时要用许多牲畜,在上古还有用活人祭祀的现象。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二、周人的文化维新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弃即舜禹时的农官后稷,诗经生民(姜嫄)即

10、描写后稷诞生及教人播种五谷的事迹。周族几经迁徙居于岐山之下,后经周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电视剧封神榜反映的就是周王灭商的过程。周王朝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文化维新。(周代的文化维新表现在哪些方面?主要内容是什么)(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周朝为了有效地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分封姬姓贵族子弟和功臣、还有殷商后代(兴灭国、继绝世的文化传统)到各地去建立政权。西周初年一共分封了71个诸侯,其中姬姓的达53个之多。另外,规定周天

11、子的王位和诸侯的封爵由嫡长子继承。(2)确立了礼制。就是周公着手建立的周王朝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这些典章制度主要见于周礼一书。周礼的内容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弟关系来维系宗族,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上下的等级。其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比如各等不同的贵族应乘几匹马拉的车,祭祀时应使用什么乐队都有严格的规定。周代的礼制既是典

12、章制度的总汇,又是当时各级人士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生活各种行为规范的准绳。它为后世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所推崇,特别是得到了后世,儒家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光大,使其以强劲的力量规范着中国人的生活行为、心理模式和是非观念。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化”,即创制于西周。周人推行的种种典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团体。”他们提出的“天命靡常,唯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的最根本的源薮。【资料完结】周代人本主义(上网查)周

13、代的惠民政策(民本)、天观(道德性)、人本主义(人本),宗法贯穿其间孔子思想(亲亲互隐、仁者爱人、忠恕、孔颜乐处)【分别展开谈】1.亲亲互惠/隐 孔子明确主张亲亲互隐,但它本身即包含有亲亲互谏之义。亲亲互隐有一定范围,在公共事务领域,孔子又主张不隐于亲。亲亲互隐不是不要公义是非。孔子只是不鼓励因私人领域中的问题,亲人间相互告发,而主张以宗教伦理精神,通过感化来协调家庭、社会关系。【例子】从伦理的角度讲,孔子不认同直躬告发其父,而提倡“父子互隐”,是为了呵护父子间的自然亲情。儒家认为,父子关系具有绝对性和必然性,父子相亲爱乃天理人情,父子相互告发则是一种变态。要之,孔子并不鼓励攘羊(当然更不是如

14、有的论者所说,孔子公然鼓励偷盗,甚至也不鼓励“互隐”,只是如果发生了此类事情,不主张、不鼓励父子相互告发。仁者爱人。【易中天】亲亲之爱 每个人,都天生的是爱自己的亲人的,这样一种爱。就叫亲亲之爱,这是它的核心。大家都爱,为什么要拿出来说呢?因为孔子认为,那个时代人们不爱,没有了爱,没有了爱屋及乌呢,是天下大乱。所以孔子要用仁爱之心,来救当时的世界,爱心要从哪里开始呢? 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首先要爱父母。纵向的爱: 叫“孝”,你爱你的父母,父母的父母该不该爱?子女爱父母,父母该不该爱子女呢?也应该 ,因为在孔子这里,一切都是对等的我。建立起一个纵向的,爱系统。这个就叫做孝。横向的爱:其次要爱什么

15、呢?要爱兄弟,包括姐妹。兄弟姐妹要爱。那么兄弟的兄弟该不该爱呢?也该,相当于兄弟的乡亲们。该不该爱呢?也该爱,那么相当于乡亲的国人,该不该爱呢?也该爱。 那么横向的爱也建立起来了。纵向的孝,横向的替。由此及彼 ,推己及人。 结果是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孔子的理想。就是孔子的仁爱,这叫做亲亲之爱。2.仁者爱人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固曰“仁者,人也”。“仁”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润泽。“仁”是主体的内在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人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焉”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评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使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的精神。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从忠的方面说就是要推己及人、尽己为人;从恕的方面说,就是自己所不喜欢的,绝不强加给别人。3.忠恕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一以贯之”的这一思想,即用曾子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根据孔子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