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9246257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6.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通知要求,我们就全市城乡、区域统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相关部门情况介绍,走访有关乡镇,发放情况调查表,与近100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座谈交流,实地察看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同时到诸暨、丹阳、句容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成绩与问题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指导决策,以统筹的方法分配资源,以统筹的思路推进工作,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城乡和区域统筹工作取得了良好进展。但由于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惯性作用依然强大,统筹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但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薄弱。“十一五”期间,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14.6%。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3.5倍、2.7倍,年递增28.2%和21.9%。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20026元和9338元,是2005年的2倍和1.8倍,年递增14.3%和12.7%。虽然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支撑统筹发展的经济基础仍较薄弱。财政刚性支出逐年增加,可用于统筹发展的财力明显不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4603元,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两倍多,达10688元。2005年,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老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只高出1130元,但2010年,这一差距拉大到近3000元。

3、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脱贫压力较大。至2010年底,全市349个村中,村集体经济无纯收入的村39个(黄桥老区32个),低于3万元的99个(黄桥老区84个),村级债务总额2亿元,村均58.1万元。城乡、区域部分指标对比表指标名称单位2005年2010年沿江地区GDP亿元57.41155.14老区GDP亿元72.42154.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7282002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1259338沿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95011489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8208575注:黄桥老区乡镇12个(黄桥镇、古溪镇、珊瑚镇、分界镇、姚王镇、河失镇、张桥镇、广陵镇、新街镇、宣堡镇、元竹镇、根思乡)

4、,面积825.6平方公里,占全市70.6%,人口73.38万人,占全市61.2%。极化效应不断放大,但增长极整体辐射能力仍不强。近年来,我市大力优化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培植经济增长极,重点园区和乡镇发展势头良好。整合园区资源,改革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明确“一区四园”为市直管园区,重点加以扶持。2010年,“一区四园”国税开票销售达到全市的70.5%。加快实施“三城四片五重点”规划,稳妥实施部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改革城关镇管理体制,设立济川街道办事处,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黄桥副中心镇域面积不断扩大,常住人口不断增加,黄桥小城市和黄桥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为黄桥老区跨越发

5、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部分重点乡镇、园区财力增长仍处于起步、积累阶段,辐射能力有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乡镇、园区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制度,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欠发达地区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色经济、经济带和增长极亟待培育。民生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二元结构矛盾仍突出。“十一五”时期,围绕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各项改善民生举措向所有人群覆盖。基本完成区域供水工程,全市百万群众喝上了干净卫生的长江水。按计划组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增至90万人。调整、优化交通发展布局,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建成农村公路1653公里,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质化

6、,全市“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全面落实。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以上,筹资标准由35元提高到150元,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000元提高到2520元。但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政策和制度未能得到根本修正。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上学、住房等政策还没有完全剥离,农村户籍进入城镇的“门槛”依然存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历史欠账还很多,水利、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依然薄

7、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目标与思路城乡、区域统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和必然选择,也是“十二五”时期我市实现“共创更高水平新小康、共创文明和谐新*、共创领先苏中新辉煌”目标的前提和保障。我们理解,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突破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摆脱传统的就“三农”抓“三农”的固有思维,将农村建设置于城乡大系统中来谋划,将农业发展置于产业大系统中来推进,将农民问题置于社会大系统中来思考;应致力于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为城市发展增添后劲,努力使城乡发展的“加法

8、效应”(甚至是“减法效应”)变成“乘法效应”;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全部乡村变成城市,也不是城市乡村化,更不是城乡一样化、一律化,而是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城乡共享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我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应围绕“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逐步建立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早日形成“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区域一体化新格局,为“三个共创”、“六个争先”提供重要支撑

9、。建议按照“一年有新进展(2012年),三年有新突破(2015年),五年上新台阶(2017年)”的基本思路设定目标任务。到2012年,统筹发展的制度基本形成。统筹发展的组织领导体系初步建立,各项体制机制、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初步进展;到2015年,统筹发展的体系基本完善。统筹城乡的城镇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17年,统筹发展的效果基本显现。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充分融合,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拥有同质化的生活条件、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以及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权利。从*实际出发,统筹城乡、

10、区域发展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发展先行。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推进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二是以人为本。以民主促民生,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市场规律,严格依法依规依政策办事,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着力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创新发展。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鼓励支持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创新和实践,加快形成有利于城乡、区域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四

11、是系统思维。既看到局部、眼前,也充分考虑全局、长远;既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也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后带来的负面效应;既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也考虑它所涉及的相关因素。五是注重实效。坚持“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步实施、逐步到位,走有序推进、统筹推进,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对策与建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在统筹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具体工作中,我们建议:1.坚持统筹规划“一张图”。规划是统筹发展的龙头和基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必须从规划入手,充分考虑资源禀

12、赋、区位优势和发展需要,整合全市的资源配置,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生产力布局,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牢固树立“全域*”的理念,将市域1172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最大限度地集聚、整合和统筹城乡资源,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把农村作为与城区、小城市、重点镇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作为进行统筹开发、提升水平,把农民与市民进行统一保障、搞好服务。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城乡、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生产力布局、要素布局和人口布局,合理修编城镇建设总规、控制性详规及覆盖城乡的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规划

13、,形成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全域*”规划体系,克服单项规划、局部规划、零散规划的不利因素,从规划层面为打破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依据。促进规划与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严格做到小规划服从大规划,近期规划服从长远规划,局部规划服从整体规划。当前,重点要明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主要发展方向,实施“3+4+5+X”战略。“3”即主城区和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其中,主城区为优化开发区域,要按照重心向北转移、中部加快改造、东部快速提升、南部适度拓展、西部有序开发的思路,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技术型、资本型产业和现代服

14、务业。黄桥、虹桥两个小城市为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吸引产业和人口集聚。“4”即四大片区,西片为优化开发区域,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东片为重点开发区域,提升发展传统制造业和传统种养业。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南片为适度开发区域,着力发展特色富民强镇产业。四大片区努力实现区域差别化、特色化发展,区域内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沿江和黄桥老区的协调互动。“5”即古溪、广陵、河失、宣堡、新街等5个重点镇。在四大片区区域内,5个重点镇与其他一般乡镇组团发展。“X”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科学定位、服务基层”的

15、原则,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市为单位,统一编制农村社区规划,把农村社区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考虑村庄搬迁、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空心村治理、自然村合并等因素,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和“双置换一转化”为抓手,采取镇村主导、园区推动、村企共建和项目带动等方式,力争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要素集约、功能配套、生态美好的农村新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业向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多元化转变,实现农民生活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2.坚持产业发展“一盘棋”。一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举全市之力发展“一区四园”,是我市统

16、筹城乡、区域发展的基础。当前,在进一步明晰各个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继续推进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实施园区联动发展战略,尽量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推动园区间的良性竞争、有序发展。结合单位面积产出、龙头企业规模、税收贡献、能耗指标等参数,尽快建立园区产业合理化布局发展的评价标准,指导园区产业实现合理化布局。不断拓展园区内企业的横向集聚和产业链条的纵向延伸态势,全面提升园区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不断强化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研发、信息咨询和中间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建立完善的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发展。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配套完善研发、通关、国际投资、工业设计、科技咨询、金融、物流、人力资源支持、公共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