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4565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府过热在体制,改革统筹宜联动2004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分析天则经济研究所张曙光周景彤内容提要:一季度,我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增长9.7%,工业生产增长17.7%,在消费需求趋旺、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43%,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失衡进一步突现出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央行进一步收紧缩了货币和信贷,操作时间和力度比较恰当,但三次调高准备金率和大量发行银行票据,说明货币政策陷入困境,独立性缺失、操作空间狭小和可用工具太少,因而其他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需要迅速启动。鉴于目前的经济过热是政府过热和体制性过热,最重要的也许在于改变只讲统筹,不谈改革,重政策、轻体制的作法。一、总量态

2、势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生产持续走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106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低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值得注意的是,受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农产品提价等多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持续低迷的第一产业出现了加速增长,增加值2029亿元,增长4.5%,高于上年同期一个百分点,是三次产业当中增幅最快的;第二产业增加值15634亿元,增长11.6%,增幅低于上年同期0.7个百分点,但依然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第三产业增加值9443亿元,增长7.7%。一季度,工业生产延续了去年快速增长的势头。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1318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1-

3、2月份提高1.1个百分点。其特点有:一是重工业增长(20.1%)明显快于轻工业(14.9%);二是“三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高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21.1%和18.1%;三是电子和冶金等六大行业是带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电子行业和冶金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2%和11.4%,分别拉动工业增长2.2和1.9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力、化工和电气机械行业的贡献率均超过5%。四是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增长迅速(30.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18.1%,拉动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产品有:粗钢(26.4%)、钢材(29.5%)、水泥(23.8%)、平板玻璃(20%)、水泥设备(59.

4、2%)、冶炼设备(51.5%)、矿山设备(43.7%)、轿车(36.9%)、移动电话机(42.1%)、数码照相机(92.8%)、录像机(30.2%)、笔记本电脑(64.7%),电热水器、空调和电冰箱等(30.9%38.2%)。2、物价水平上升较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受粮食价格上涨、投资持续高增长和消费需求趋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4.0%。主要类别中,食品价格上涨7.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分别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4和0.4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

5、4%。工业品出厂价同比上涨3.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同比上涨7.5%。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开始向消费价格传导,预计未来CPI还将小幅上升,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加大。3、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才市场供需两旺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和4.3%,呈明显上升状态;同时政府对失业率的调控目标,也一再相应放宽,分别为3.6%、4.0%、4.5%和4.7%。这些指标虽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但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上述指标,即可能超过10%。就业形势决定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从供给看,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压力:一是新增劳动力,二是农村富余

6、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镇转移,三是城镇的下岗和裁员。不过,今年一季度各地积极开展现场招聘和网上招聘活动,人才市场出现供需两旺的形势。全国人才供求比率变化情况2003年三季度2003年四季度2004年1月2004年2月2004年3月2004年一季度2.192.152.032.232.152.134、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出现84亿美元的逆差,但国际收支状况依然良好,外汇储备增长不降反增,增幅之大,大大超过引进外资规模。截止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4398亿美元,同比增长 39.2%,远高于上年同期。1季度累计增加365亿美元,同比多增69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

7、1美元兑8.2771元人民币,继续保持稳定。二、因素与结构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急剧加快,居民消费需求趋于旺盛尽管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家采取了一些政策控制措施,但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为1993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城镇投资完成7059亿元,同比增长47.8%,农村投资1740亿元,增长26.4%。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惯性作用。上年投资的快速增长,大量在建项目延续到今年继续施工。二是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全国新开工项目19122个,比去年同期多4521个,新开工计划总投资增长67.4%。三是项目施工速度加快。由于存在着对投资品价格上涨的预期,一些投资者为了减少风险,加快了工程建设

8、的进度。有些房地产企业土地储备较多,为防止政策发生变化,也加快了开发的力度。在一季度的投资中,国有投资超过60%,居于绝对主要地位。根据对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相关数据的研究,政府投资每增长1%,GDP增长0.8%左右。但2003年只有0.4%左右。可见投资效率低下,无效投资增加,值得警惕。一季度,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8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增幅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是1996年以来同期最高增速。主要影响因素有:第一、传统节日消费以及旅游休闲消费,带动了零售市场销售收入的增长。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假日办监测的122家商业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

9、.1%。第二、热销商品销售继续高速增长。1-2月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和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0.2%、41.2%和61.3%,增幅远高于其他类商品销售,占全部新增额的23.4%,大大高于其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6.5%),是拉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力量。第三、禽流感的影响很小。年初以来,有关方面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禽流感疫情较快得到控制。1-2月份,包括肉禽蛋在内的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由于占比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并没有对消费产生多大影响。2、对外贸易大进大出,出现较大贸易逆差一季度我国外贸

10、进出口总值达239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2%,其中出口1157.1亿美元,进口1241.4亿美元,分别增长34.1%和42.3%;累计贸易逆差84.3亿美元。今年下调出口退税率,并未影响出口的增长,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长加快。而经济快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加,是导致进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从短期来看,国内经济繁荣,总需求增加,从而导致进口需求增加;从中长期来看,更多地是由于我国进入重化工业化起步阶段,能源原材料等大量进口。今年头两个月,初级产品进口168.2亿美元,增长64.9%,大大高于总进口增长,而工业制成品进口的增长则相对较低。进口的能源、原材料又是国内比较紧缺

11、的,而国家外汇储备又在快速增长,因此,综合分析,当前出现贸易逆差不是什么坏事,只要逆差增大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要进口的产品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弥补国内资源供给缺口,就没有必要对逆差大惊小怪。3、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企业效益继续好转受经济持续走强、企业效益好转以及进口高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33.4%,增收1271亿元。与此同时,企业实现利润继续大幅增长。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2%,增幅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9.3,比上年同期提高12.8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

12、不慢,但与投资相比,依然低于同期投资增长5个百分点左右,说明企业效益的提高是依靠低水平规模扩张来支撑,而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实现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4、货币供应高位回落,贷款增长依然较快截止3月末,M2余额为23.2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增幅比上年末低0.5个百分点;M1余额为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幅比上年末高1.4个百分点;M0余额为1.9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今年1季度现金累计净回笼449亿元,同比多回笼227亿元。总体看,当前货币资金环境较为宽松。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同比增长20.66%

13、,本外币贷款一季度新增9122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342亿元,同比多增238亿元。5、拆借市场交易萎缩 市场利率先扬后抑1月份,信用拆借达成交易654笔,累计成交1649.36亿元;日均成交91.63亿元,同比增加31.20%,比去年12月份下降27.54%。由于受节前资金需求量增大的影响,从1月16日,拆借利率开始出现大幅增长的态势,短短3个交易日,拆借加权利率攀升到3.48,上涨幅度超过130个基点,之后拆借利率从高位迅速回调,月末回调至2.55%。2月份,全国银行间信用拆借市场交易清淡,累计成交1302.54亿元,共达成交易704笔,日均成交量为65.13亿元,比上月减少16.50

14、亿元,跌幅达到20.22%。拆借利率震荡下行,月末为2.12%,下降幅度接近30个基点。利率持续下跌表明目前的资金面相当宽松。6、股市大盘一路上扬,成交量剧增2004年以来,股市回暖,迅速走出低迷状态,成交量大幅增加,3月底,股指创两年多来新高。上证A股指数由1月初的1586点冲高到4月10日的1857,上升了近270多点。一季度,沪、深两市交易额分别达到16415亿元和8640.5亿元,比上季度增长近100%,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45倍。股票市场回暖是否与国民经济景气不断上升,企业效益尤其是上市企业效益大幅提高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但股市活跃对增强投资者信心,扩大企业投资渠道,恢复公众

15、对多年萧条股市的信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三、政策与效应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承接去年的上升态势不断走高,经济景气持续上扬,GDP增长9.7%,工业增加值增长17.7%,特别是在消费需求稳中趋升,外贸出口持续高速的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43%的高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初的预期。经济中潜藏的矛盾和失衡进一步突现和暴露出来。今年初,我们用改革25年和近10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值近似地代表潜在增长水平,对去年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几近峰顶”的判断,那么,据此来看,一季度的情况已经明显地超过了经济的潜在增长水平。为此,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并派出20个督察组分赴全国各地进行

16、检查,中央银行也再次提高准备金率,收缩了货币供应,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当前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一季度,消费物价上涨了2.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了3.7%,投资品价格上涨了7.5%。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政府的担心是有道理的。然而政策调节是否有效则是另一个问题,关键在于机制和条件。消费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一方面,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对粮食安全的担心,政府又过分看重粮食自给,甚至长短期8090%的自给都不能接受,因而通货膨胀与增加农民收入和保证粮食安全就成了两难选择。其实,粮食价格上涨是在去年粮食入库以后今年粮食上市以前,好处主要给了国有粮食机构,并没有落在农民的手里,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对粮食安全的过分强调,不仅是一种过时和陈旧的观念,而且是要维护城里人的利益。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粮食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