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44617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枝花市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言“十一五”时期,是西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西区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时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西区新发展,开创新局面,加快西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西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纲要的编制力求体现科学的发展观,力求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力求突出重点,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指导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未来5年内,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纲要所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将

2、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并通过年度计划予以实施。第一章“十五”回顾第一节“十五”计划完成情况“十五”计划实施以来,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的机遇,克服资金短缺、瓶颈制约等重重困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十五”计划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86亿元,比2000年翻1.1番,年均增长17.3%。人均GDP由6337元增加到12315元,净增5978元,年均增长14.2%。财政总收入6148万元,

3、比“九五”期末翻2.1番,年均增长34.4。我区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改善、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五”期间紧紧围绕“小农业、立大志、干大事、做大贡献”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围绕农民增收,立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28万元建成万亩优质芒果出口创汇基地;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00亩,新改建乡村机耕道31.28公里;完成人畜饮水工程、蓄水池、病险水库整治等水利设施356处。农业总产值由“九五”期

4、末的5116万元增加到6965万元,年均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期末的3050元增加到2005年的4236元,年均增加237元。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工业经济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目标任务,先后有德胜集团攀枝花煤化工公司、攀青焦化公司、浩海再生石化公司、永恒汽车板簧、万盈装饰材料厂等企业入驻格里坪民营经济创业园区。园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向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转变,全区初步建立起以煤及煤化工、钢铁及深加工、冶金辅料、火电、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及电冶化工、石化等新兴

5、行业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年产原煤400万吨、洗煤600万吨、焦炭128万吨、钢锭20万吨、发电量万千瓦时、冶金辅料12万吨、水泥熟料80万吨、水泥1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1.78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翻1.4番和1.2番。第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十五”期间,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第三产业领先发展,规模扩大;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攀枝花国际长江漂流节”,“万里长江第一漂”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运动旅游品牌,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城市名片,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商业服务

6、网络进一步健全,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汽车、商品房、通信、社区服务等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亿元,比“九五”期末翻0.7番,年均增长9.9%。(二)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十五”期间,我区抢抓机遇,加快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等级和里程有了历史性突破。格萨拉大道(清乌复线)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重(货)车分流;苏铁中路改造完成,弄清线建成通车。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先后完成金家村道、大麦地村道、竹林坡村道、经堂村道硬化改造以及庄上村小码头建设。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十五”期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弱化陶家渡片区城市功能,强化

7、江北片区,把西区大水井建成攀枝花城市副中心的战略决策,西区城市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先后完成清香坪5平方公里控规、大水井2.5平方公里控规和格里坪镇控制性详规,未来城市新框架初步构建。城市建设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完成了清乌复线建设、苏铁中路改造、法拉大桥建设三大城市重点交通工程。大水井新区开发正式启动,建成了欧郦景苑1#工程、西部阳光大厦、区政府经济适用房。攀西商厦、清香坪商业步行街、清香坪小广场、苏铁广场等一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全区城市绿化、净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住、交通、水利、能源等条件发生很大变化。2005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9亿

8、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1.7亿元,翻3.1番,年均增长53.4%。(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实施。积极调整教育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年提高。“普九”成果得到巩固,企业学校职能移交地方工作初步完成,高中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连年创新高。“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危改工程”、“国扶工程”、“国债工程”、“希望工程”、“扶贫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我区中小学的基础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新建了市十中环行通道、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改造了操场;新建了清香坪小学塑胶跑道;完成了市五中学生宿舍、经堂小学教学楼危房改造;建成了市级

9、“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稳步推进健康工程和卫生医疗设施建设,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超过省、市平均水平,实现了基本消除麻风病的预期目标,妇幼保健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建立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重大疾病救治和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娱乐市场、音像市场、书刊市场、印刷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网络市场等文化市场体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文艺展览,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全面实施,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体育产业蓬勃兴起

10、,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双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福利和老龄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民政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国土、地矿、人事、物价、统计、监察、审计、人防、档案、保密、消防、司法、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防震减灾、残联、征兵、民兵预备役等其他工作取得新成绩。(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4以内。矿业秩序整顿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土、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市区视野区绿化工程、荒山造林工程,全区亩林地得到有效管护,完成植树造林64

11、125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林草覆盖率达到69.7%,城区绿化率达到19.6%,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m2,基本实现消灭宜林荒山和阶段绿化目标。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力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思路之一。(五)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乡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6元,比2000年翻0.47番,年均增长6.8。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2、全面启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五年内共有0.95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切实抓好劳动行政执法工作,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5%以上。(六)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三个转变”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等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区属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100%,23户国有(集体)企业顺利实施破产。教育、科技、文化和政府机构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学、辖区国有企业中小学上收区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创业,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6%,对经

13、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1%。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新增企业326家,招商引资协议资金达122亿元,到位资金达25亿元(不包括华能213.5项目),其中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14个,百万元以上的项目69个。回顾“十五”发展历程,成绩的取得是全区人民顽强拼搏、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通过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区拥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新阶段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二节“十一五”面临的环境“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机遇

14、与挑战并存。从外部环境看,和平、发展与合作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加速了资本、产业、技术的重组和转移,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为我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攀西地区被国家、省列为重点开发区域,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从自身条件看,我区具备加快发展的诸多条件。一是良好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使我区具备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优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对加快我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用足用活相关

15、政策,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拉动经济更快发展;二是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共识,可充分利用西区二次资源优势,加快培育新型支柱产业,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战略支撑;三是随着服务体系的逐步健全,以“万里长江第一漂”旅游品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态势将进一步增强;四是具有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快,但与全市发展水平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满足全区人民的实际生活需要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周边区(县)呈现出的强劲发展势头,对我区加快发展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施赶超战略,努力加快自身发展;五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保

16、障体系不断健全,必然带来消费结构升级、居民投资多元化,将为我区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六是通过矿业秩序整顿,我区安全和生产秩序得到根本好转,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会得到进一步显现。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较重,环境容量小,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强度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经济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发展活力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困难企业多、困难职工多、弱势群体和扶贫帮困对象多,市属企业下放地方后,改制任务重,压力大,矛盾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还不够协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