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白居易情结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37601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白居易情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的白居易情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的白居易情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的白居易情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的白居易情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白居易情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白居易情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白居易情结 一我初中时的校园在忠县(古称忠州)城西白公祠,所谓白公祠就是为纪念曾任过忠州刺史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而修建的祠堂,初中一年级的语文里正好有一篇课文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在这篇精美文章的结尾处,作者自署“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南宾就是忠州,乐天就是白居易,读到这一句时,同学们都很兴奋,想不到这篇课文是白居易在我们忠县写的,而且我们读书的地方恰好就是纪念白居易的祠堂。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白居易曾经在我的家乡为官,那年是1965年,我13岁。次年文革爆发,学校被彻底砸烂,从此再未复课,我在文革动乱中虚度两年时光后,便随着时代的大潮去农村插队落

2、户,成了一个道地的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完全与读书绝缘。大约是在1970年,我进城回家在邻居刘克华(小名刘三,长我一岁)手偶然发现了王拾遗先生撰写的白居易(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一书,当时刘在县文化馆图书室做临时工,他是从文化馆带回的。那时能找到一本像样的书比登天还难,书店里只有毛泽东选集,县新华书店一度更名为“毛主席著作发行站”,见到白居易岂能错过,我遂借来一阅,里面有一章南宾郡守是专写忠州的,不禁唤回了我对荔枝图序的记忆,也引起了我对白居易在忠州之史实的兴趣。我将白居易反复阅读,特别是其中的南宾郡守一章,不经意间,许多段落都烂熟于胸,对穿插其中的大量诗词,我都作了抄录。这算是我对白

3、居易最早的有意识的了解。稍后,我父亲从族人陈蜀凡老前辈那里借到了一本喻守真先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陈蜀凡老先生近乎惶恐的对我父亲再三叮嘱,必须尽快归还,他是在县文教局一位领导那里悄悄借来的,这是禁书,一旦被人收缴,他无法向那位领导交代。我父亲是守信用之人,保证按时完璧归赵,于是我连着几天把全书抄录一过,然后将书及时归还。这个抄本是我学诗的第一个读本,就是靠这个读本,我才对唐诗有了最基本的了解,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极深。由于我事先已对白居易有了特殊的兴趣,所以我在阅读时对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特别用心,对白居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1976年,祸害中华十年之久,同时也无情吞噬了我的青春,剥夺了我受教

4、育权利的文革终于结束,神州大地开始拨乱反正,文化开始解冻,我有机会阅读大量的书籍,也萌动了整理研究白居易在忠州之诗及其史实的念头。白居易曾经任忠州刺史,这一直是忠县人引为自豪的一段历史,可惜,一直没有一个人知道白居易在忠州到底写了多少诗,这些诗到底价值如何,更没有人能够把这段历史说清楚,即使是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也只能非常肤浅地谈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和反复引用白居易很少的诗句。我认识到,白居易在忠州的创作和史实,对于忠县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宝库,而忠县人却一直没有走进这座宝库。历代县志虽然对白居易有记载,却止于只言片语,县志所载白居易忠州诗亦不过二十首左右,且不无错讹。我当时年轻不自量力,竟想由

5、自己来做这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1979年3月,我从拔山供销社调县土产公司,公司派我长驻青麻产地新生区,每月我有二十多天呆在乡下。10月25日,我从新生乘船回家,到家已经是下午,父亲见面就说:“今天晚上县文化馆有一个会,请我去参加,我看你去比我更好,晚上吃了饭你就去吧”。我不知道是什么会,但是听说文化馆开会就来了精神,那时文化馆在我心中是个神圣的地方,那里是全县文化的中心,图书报纸音乐舞蹈乒乓球等等引人入胜,我和那里的老师们已经有了一些接触。晚饭后我赶到文化馆时,二楼会议室里已经坐得满满的,我小心地挤到最靠里的角落里坐下来,抬头看,会议室里大约有四五十人,大多是年老的先生,坐在中心位置的是两个外

6、地来的老师。馆长曾学贤先生简单介绍了会议的主题,原来是重庆师范专科大学的两位教授来忠县了解白居易的史实,文化馆把忠县稍有名气的文人都请来了。我事先根本不知道会议的主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加上才疏学浅,在这么多前辈面前哪敢胡言乱语,就静静地坐在人们的视线看不到的角落里,听别人发言。发言的人们非常活跃,一个接一个,有的还打开本子边看边讲,可见是有备而来的。渐渐的,我发现人们的发言要么语焉不详似是而非,要么道听途说于史无据,甚至有明显的错误,显然并不怎么了解白居易,换句话说,我了解的东西比他们多得多。但是我仍然没打算发言,因为我还是底气不足,同时我也没有在这种场合即席发言的经验,更害怕别人说我不谦虚

7、。大会发言结束时,曾学贤馆长礼节性地询问“还有没有发言的?”,我那一瞬间不知道忽然从哪里冒出来的勇气,竟脱口大声说:“我来说几句”。我发出这声音时,并没有引起会场上的任何反应,没有人会想到我接下来要说些什么,但是,仅仅一会儿,人们的目光就全部向我这个角落里投过来了,我的话已经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我将我知道的白居易在忠县的创作及史实一五一十讲了出来,而且熟练地引用着白居易的诗句,我还提到了清代四川学正湖南人何绍基题白公祠的对联等,讲到最后,我把前面那些老先生的不详之处逐一补足,无据之处逐一补证,错讹之处逐一修正。“这个年轻人是哪个?”我听到有人在交头接耳互相打听。“春华秋实陈德甫先生的孙儿”,有人

8、在低声回答。重庆师范专科大学的两位教授把坐姿调整到了面向我的方向,飞快地记着笔记,在记录的间歇不时把目光投向我。我相信那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留念的一个日子,因为后来的许多日子都只不过是那天的继续而已。我的发言是在人们惊异的目光中结束的。人们散去后,两位教授把我留下来,其中一位教授问我读过大学吗?我说只读过初中一年级,他脸上闪过短暂的迟疑,问:“怎么不去考大学读中文?”,我说:“初中一年级数学底子太差”。“你数学考零分都可以!”,他斩钉截铁地说。当时已经夜深了,分别时两位教授约定两天后到土产公司来找我,希望我能接着谈更多的情况。第二天上午公司派我去了乡下,当两位教授到我公司时,我已经在几十里外了。两

9、位教授向公司办公室值班的人事干部冉隆华提出希望和我见面时,冉隆华竟反复说我“不务正业,不好好做业务,就是什么文学文学的”,搞得两位教授颇尴尬。其中一位教授在办公室随手给我写了一封短信,交冉隆华转我,然后告辞而去。二十多年后,我在重庆商报做记者,期间和重庆文学界颇多交道,与诗词界交道犹多,并当选重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在一次文化活动中,我和老教授黄中模相聚,在一刹那间,我仿佛觉得似曾相识,眼前迅速闪过二十多年前那个难忘的晚上以及那个问我怎么不去考大学的教授的影子,我问黄中模教授:“1979年您是否去忠县就白居易做过采访?”他说:“去过呀。”我又问记不记得当时有一个年轻人如何如何?他想了想说:“是有

10、这回事啊。”原来黄中模就是当年那位教授!更有趣的是,我回家后在字纸堆里居然把他当年在土产公司给我留下的短信找出来了,信如下:陈仁德同志: 前天晚上你在文化馆座谈会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资料。由于在会上没有听清楚,所以你讲的何绍基为白公祠写的对联我们没有完整的记录下来。今天我们来访,听说你已经下乡去了,由于我们今天即去奉节,因此请你回县后,将何绍基为白公祠写的对联用信告诉我们,回信请交“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转”,有劳了。 此致 敬礼 重师中文系 王开富 黄中模 1979.10.27纸已发黄,墨迹犹新,正是这封信的发现才确认了20多年前那一天是1979年10月25日。世界上就有这样巧的叫人开心的事情,

11、这以后我和黄中模教授过从甚密,经常相聚,堪称文字因缘。 三1981年,我在四川日报发表了白居易在忠州,那是省报上最早介绍白居易忠州史实的文章。那时青年作者在省报发表文章是很难的,但凡见报,都兴奋异常,我当然也非常高兴。接下来我写了白居易爱情悲剧小考从白居易诗看唐代巴蜀的民情民俗,后者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华民间文学论坛上,少不了让我乐了一番。此时的白公祠已经破败不堪,满目凄凉,我重游旧地,写了一首念奴娇白公祠废址怀古:彩云西坠,又黄昏,漫步先生祠侧。指点千年瞻仰地,惟有残墙欲裂。野径无人,荒庭滴露,乱草凝春色。晚风吹过,空山一片明月。 诗笔曾动乾坤,长裘万丈,天下同寒热。每忆浔阳江上句,仿佛四弦幽

12、咽。藤管酒香,竹枝词苦,百世传风格。东坡杨柳,至今犹发新叶。 这期间,我读了王拾遗的新著白居易生活系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受教良深,在我看来,王拾遗绝对是中国研究白居易的权威人物。但是我却在他的书中发现了两处不易察觉的小小失误。现在已经记不起具体内容,只依稀记得其中有一处是,书中某处记述白居易离开苻离,说此后白居易一生未再回过苻离,而在下文却说白居易又于某年回到了苻离。我当即给王拾遗写信,指出他的错误,并附我的念奴娇白公祠怀古,信写好后却不知道寄到那里,索性就寄给宁夏人民出版社转交。我这种做法实在是很冒昧而且非常幼稚,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了王拾遗先生的回信,信上称我为“仁德先生”,写得

13、十分诚恳,说非常感谢我指出的错误,承认是自己“行文不严谨”,“再版时必然纠正”,并说我的念奴娇白公祠怀古写得非常好,“读后让人激动不已”等等。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学者风范。我后来和王拾遗先生再也没有联系,但是却永远记住了他。我迫切地要想知道白居易在忠县到底有多少诗作,县志上的我都抄了,王拾遗著作中的引用部分我也抄了,但是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去了重庆图书馆那时不比现在,去一趟重庆很不容易的。在位于枇杷山的重庆图书馆,我找到了白氏长庆集和另外一些集子,把其中有关忠州的作品全部抄录,再和我以前的资料综合,就得到了白居易的全部忠州诗一百余首,回头我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为其作注。我实在

14、是不自量力,以我肤浅的知识,怎么可以膺此重任。我尽可能查找资料,好歹总把这件事完成了。我用复写纸复写了四份,其中一份交给了县文化馆王如阳馆长,王如阳馆长热情地鼓励我,好象还给了我40元钱的稿酬,随后他交周文谦老先生用工整的楷体重新复写装订成册,作为当年全县文化工作的重要成果,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第一个白居易忠州诗注的全本,这是1982年的事。以后所有人对白居易忠州诗的了解,都是凭籍此本。由于资料比以前大为丰富,我对白居易的研究就深入了一些,后来连续写了简论白居易的忠州诗白居易的三峡情结白居易笔下的忠州荔枝唐代巴峡两刺史,发表在各种刊物上。1996年,我针对文坛上讹传的所谓“白居易神女庙罢咏”的故事

15、,写出谁先吟唱三峡竹枝词的文章,发表在长江开发报万州日报四川文艺等,澄清了长期以来被无数人反复引用的一个虚假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到忠州上任,经过三峡神女庙时,当地一个叫繁知一的人请他题诗,他很谦虚地说,我的朋友刘禹锡前几年在巫山写了不少好诗,我就不写了吧。故事看起来很有意思,但是编造故事的人不知道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就是白居易比刘禹锡早三年到三峡,怎么可能谦虚的说刘禹锡前几年已经写了。这个虚假故事流传甚广,四川作家协会书记、巫山人吕红文在他的三峡诗话一书中也煞有介事的写了这个故事。大约在八十年代末,我写了一万余字的忠州刺史白居易,对白居易在忠州的史实进行了粗略的综述,算是我较为

16、全面的一篇专文,此文发表于巴乡村等报刊。随着文化的再度受到重视,有关官员也认识到白居易是忠县的重要历史资源,忠县成立了“白居易研究会”,由我担任会长。1993年忠县政协文史委和“白居易研究会”以我的白居易忠州诗注为主体,加上其他内容,编辑出版了白居易与忠州,乡前辈马识途欣然为之作序,称:“白乐天贬到忠州这一段生活历史,素来不为研究者注意,他这一阶段的诗歌创作好象也很少人看重,忠县政协和忠县史志协会白居易研究会却做了这么一件缀裘补漏的事,广收博征,披沙沥金,编了白居易与忠州等书,填补了白居易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诚为善举,我故乐为之序。”此书大受欢迎,2007年,在重庆市直辖10周年之际,忠县政协“根据有关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