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界的“马说”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37525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教育界的“马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教育界的“马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界的“马说”从自主招生谈到人才选拔与人才培养机制摘要“伯乐如何识马?”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高考制度,以及自主招生、校长直荐、艺术类考试等等,构成了现在高校选拔人才的机制。人才选拔标准,似乎并没有一个定论。就其目的来说,是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选拔,也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世界上的事情没有比培养人、教育人更复杂的了;所有人都得教育,要培养接班人,要培养建设者。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也是值得深究的。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最好体现,不论是目的、方法和导向。关键词人才选拔 人才培养 教育正文今年的自主招生在前阶段落下帷幕。作为近年来新增加的、除了高考之外进入高等学府的另一种方式,自主招生从开始实行

2、之初就一直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其独特的考试风格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难免受到争议。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也是众人的焦点所在。因为其不仅体现了高校水平,人们也希望从中看出高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向。“用4个0算24点”和“生父母、继父母同时参加婚宴,该怎样安排座次?”都是今年的考题。部分人认为其较为刁钻,在考场上难以回答,也不能理解其意在考查学生何种能力;或是质疑其在考场上能否检测出同学们真实的思维水平;而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这类题目属于发散性问题,也比较有区分度。对于当下部分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为“特色”而“特色”的现象,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曾说过,“从这些题目上,完全看不出跟学校的

3、人才培养特色有什么关系。我认为题目越怪,越不利于同学展现自己。” 但我认为这也同样需要我们综合分析。如果高校的人才选拔标准正是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那么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其“真实性”仍待证实,因为这种能力虽然需要平时的培养,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在任何时刻、情况下都能保持;或者侥幸成为某些同学的“灵光一现”。此外,需要在短短的面试时间内从细节入手,的确存在一定难度,因而这只能是某些面试老师缺乏观察力的体现,而非全部。但是,题目本身的道德指向应积极向上。无独有偶,今年另一所高校的自主招生也出现过这样的题目:究竟是如来,还是玉皇大帝厉害?类似于这样的“无厘头”题目,也引起不少议论。面

4、对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可能不知从何下手,因为高中教育没有这样的训练;或者说,高中教育只教会了学生做题,没有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出题者,校方曾经表态:他们希望看到一批具有“质疑能力”的同学,大胆怀疑这是一个不当的问题。但学生绝不会怀疑试题是否有问题的结果却是一种悲哀。该现状对高中教育是一个提醒,传统的应试教育必须彻底改革了,让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改革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其实,也只有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学习才能快乐起来,教育才能阳光起来。此外,我们仍然应该从问题设置的出发点去看。问题的本质是希望选拔

5、出多样人才。就“如来和玉皇大帝谁厉害”那道题目来说,该校的理科考官表示,“考生若觉得问题无厘头,可以当场提出,再说为什么它无厘头,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加分的。”而另一名文科面试专家解释说,他们不会因为学生回答不出一个问题就否定他。而且这些问题本来也就没有标准答案。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看起来范围很宽,但是不外乎依然是考核学生的几个方面:人生观,世界观,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大学的理解,以及行为习惯和爱好秉性。如此看来,大学老师希望选拔的人才都是有自己思想,喜欢独立思考,勤奋,会观察的同学。只是个别题目,在方式方法上稍有欠妥。不过好在大多数高校的自主招生题目还是能够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的。“伯乐如何识

6、马?”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高考制度,以及自主招生、校长直荐、艺术类考试等等,构成了现在高校选拔人才的机制。人才选拔标准,似乎并没有一个定论。就其目的来说,是针对不同的人才进行选拔,也的确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身边不乏曾经参加过自主招生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当时我并没有通过笔试环节,所以并没有做更多的准备。但是我目睹了很多同学精心准备自主招生、艺术考试等等,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最后无果的情况。但是也的确存在部分同学从中受益,比如对于某一方面极为擅长;或者是全科发展类型,看书很多,知识面广泛的。这些同学多是在语数外三科上没有突出优势的。而这些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正是非常适合的

7、;如果他们通过自主招生获得加分的话,往往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很有助其之后的复习。不过,在现有考试机制下,由于师资力量和众多因素的关系,各省差距颇大,且一二三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更是有很大差别。这对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同学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所以改善这种现状的方法和其中的公平问题等等是亟待解决的。在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自主招生政策中,首次为试点高校认定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原则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在明年自主招生,招生计划不超总计划5%的“紧箍”重又戴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自主招生试点名校的头上。高校如果舞弊还将被取消自主招生试点资格。出台这样的政策,正

8、是在保障更多同学的权益,也是现今考试制度不断完善的体现。综上,现今繁多的考试制度,一方面是帮助一些学生进入名校的台阶,另一方面,它又是无形的沉重压力,压迫着考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试教育就是一张砂纸,磨光我们的突出之处,让我们都变得平淡无奇”,这是学生无奈的心声。其实,在当今的教育水平下,实现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将应试教育一下转变成自由教育也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逐渐改善现今考试机制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不应该将其放大,而无视这些制度的可取之处。因为可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是这些制度的受惠者。所以只有一步步地改进择取人才的制度、最大限度地争取相对公平、并且秉持选才的标准和宗旨,才能使我们的“千里马”及时

9、被“伯乐”发现。策马以其道方能尽其才目前我们的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基本统一,课程选择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就目前各高校的必修课内容后来看,其主要涉及专业课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很少有关于通识教育、救生知识的教育。有学者提出将这两者划分到必修范围内,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选修课方面,各高校均出现学生蜂拥选择学分易得的课程,而真正选择自己喜欢课程的同学并不是很多;于是高校见招拆招,相继推出诸如“桌游三国杀”、“婚恋指导”的另类课程,也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是值得深究的。因为这是人才培养的最好体现,不论是目的、方法和导向。关于另类课程,其实也能够教会同学们不少东西。这些课程的开

10、设,更多的是希望培养同学们形成处处留心皆学问的习惯,然后也是为了给同学们一些指导,最后才是学分上的鼓励。我们可以参照哈佛是如何构建其通识教育的。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在过去的70年中历经了三次变化。上世纪40年代,该校开始了“通识教育”课程。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之前的“通识教育”课程过时了,哈佛作出修订,出台了“核心课程”。新世纪,哈佛在70年代所制订的核心课程内容,同样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哈佛再次作出改变。 2009年新学期开始时,哈佛的新调整正式实施。名称回归为最初的“通识教育”。在这次修订中,哈佛把通识教育分为八个大的学术类别,包括:美学与阐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

11、、生命系统的科学、物质宇宙的科学、国际社会,以及世界中的美国。每个大的类别提供了数门乃至数十门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每一个类别中至少选择一门课。他们既可以每学期选修一门,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在毕业之前修完八门课、达到学校对通识教育所提出的毕业要求就行。当今社会注重的是全面发展;不论是上海的千分考,还是其他省的会考,以及自主招生等等,都无疑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现在的通识教育科目应该在其趣味性和实践性上靠拢,因为大学生普遍对某些通识教育课程不感兴趣,想着逃课;即便不逃课也会做其他作业或者玩手机等。这就失去其意义。所以我认为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待改善。救生

12、类课程的必要性不言自明。2008年上海某高校宿舍发生火灾,造成四女生跳楼的惨剧;前不久上海大学生在太湖遇难相比较而言,汶川地震,有个中学没有一个同学死亡,不少人认为那是奇迹。其实奇迹的背后是惊人的坚持。那所学校的校长经常训练,同学们对于逃生技巧和地形出入口都非常熟悉。在国外也是如此。进入大学里参观的第一门课,多半是关于自救和逃生,而校内所有的消防通道都是敞开的。但是目前国内不少大学对此仍旧不够重视,许多教室有些门是常年关闭的;因为大家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培养人才绝不能够仅仅局限在精和专,此类基础素质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自己生命的保全。这便是其与高等教育的不

13、同之处,却又是紧密的联系点。唯有结合和协调,才能共同为培养人才服务。但是,此类课程的确应该从高等学府推向社会大众,推向低龄教育。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大学中开展此类课程就是在不断地巩固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内容。至于专业课程,大学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着全局性的统筹作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却存在很多专业课业压力非常大,而同学又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又不得不为专业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的情况。对此,我认为不能一刀切地说这个是好是坏。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仅为67%。这份数据既告诉我们专业不是绝对的。如果自己认为是值得的、感兴趣的事,那么还是应该坚持去做;但同时它也说明,如果想在大学中就

14、进行专业区分,那么就应该做得更加完善到位,彻底充分地学习本专业;否则会有许多大学生浪费四年光阴,毕业后发现自己所学毫无用处,不论是对就业还是未来发展都毫无用处。在专业与成才之间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一个大学生应该在不断尝试时间的过程中去找到这个支点。 这也是我们将来能够平衡自己生活的必备能力。史蒂文乔伊斯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被专业调剂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一直认为你选择一个专业并坚持下去,即使你以后不会把它作为自己的职业,它也可以给你学习的能力。最终当上了新西兰通讯和信息技术部部长兼高等教育部部长。大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考虑将学生培养成全面的人才,而不单是专业知识

15、技能的学习,所以通识课等课程也应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设置选修课的初衷是考虑到学生兴趣的差异,也为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如今却畸形成一个怪胎,这让高校的教育再次反思。所有的动物训练都是抽出来的。比如耍猴子,我们会抛弃难教的猴子;但是我们一旦都教的话,它们一定会适应我们用皮鞭不断地抽,但同时我们越抽可能越适得其反。学生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都有其长项,都有其思维习惯。许多千差万别的孩子来到同一所学校,进入同一个班级,等于是在用批量生产的方式教育;所以如此不能确保其对每个学生都适用。现代化的教育人才、培养人才方式,应该借鉴各方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在中国古代,能受到教育的人很少。因而私塾里的老师是针对

16、每一个孩子进行教育的,分为诗经、左传、尚书等,有所区别。同时,由于孩子的悟性也不同别,也就不存在统一的进度和要求等等。我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当蔡元培任校长时,其对于育才也颇有研究。他把学科进行几类分支,但不细化到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由学生选老师,只要有两个学生选你的,下一个学期这位老师仍然能够得到聘请,不像我们现在必须达到五十多以上。因为有些老师所教很专业,就两个学生继承他够了,就能听出精华。此外还有一个规定,教授每人每个学期至少开设三门课。大前提是,第二个学期的三门课中得有两门是新课,开不出来,就另谋高就了。蔡元培所倡导的,是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神学等等的“兼容并包”。这就是大学,是让学生们学会思想。这并不是要求记住黑格尔说什么,鲁迅说什么,而是学会自己思考问题,继而把思想表达出来的话。其次是要注重基础教育培养,为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