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9919644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成都市锦江区城乡统筹考察报告 篇一:关于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关于成渝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考察报告11月16日-20日,赴成都、重庆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两江新区北碚区块水土组团、重庆农谷、和谐天香、台湾农民创业园、成都市双流县规划展览馆、三星镇南新社区、籍田镇地平村、锦江区三圣街道“五朵金花”以及重庆“山城”夜景、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青羊区“宽窄巷子”和锦江区“锦里”的城市旅游。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成渝,思考淳安,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一、城

2、乡统筹发展方面 (一)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1、推进“六个一体化”。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相融性,注重与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

3、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以双流为例,按照“生态田园城市”、“全域双流”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原 则,综合考虑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要素,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域覆盖。双流县在西部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24小时内帮助解决工作,从20XX年开始免除农村高中学生学杂费,从今年起全面免除高中学生

4、学费,群众幸福指数高。 2、推进“三个集中”。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于对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等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成都双流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20XX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6.7%、比200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8%、比2002年提高21.6个百分点,双流全县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2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5%,农

5、业产业化带动面提高到91%。重庆北碚区以土地流转、农民集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规划总面积25000亩,全力打造“一线八点”项目,成为重庆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三大示范区域之一。 3、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动力活力在基层。成都双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成功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挂牌出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建成一批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

6、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的同时,新增耕地1.65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2358亩。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每村专项资金不低于35万元。探索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充满生机活力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地平村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由农户推荐选举产生代建业主委员会,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有 资质的单位作为代理业主,按891元/平米统一实施工程代建。整治项目涉及农户55

7、6户,1876人。整理集体建设用地629亩,净增集体建设用地477亩。重庆北碚探索出四种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即以“大地渔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型、以“重庆农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乡村嘉年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型以及以“专家创业园”为代表的专家助推型。将农民由分散耕作低收入的传统农业逐步发展为从事自主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化工人。 (二)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 成都、重庆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1、科学编制规划是前提。成都、重庆都把科学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推动科学发展的引领,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刚性执行城乡规划。成都围绕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按照“全域成都

8、”整体考虑城镇体系、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空间布局,形成了城乡一体、衔接配套的规划体系。重庆每个区县都建有城市规划馆,立体展示城市规划。 2、盘活土地资源是基础。成都、重庆在灵活运用土地政策、盘活土地资源上大胆探索创新,通过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复垦治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既有效解决了城镇发展的用地问题,又使农民获得了可观的土地收益。完善土地流转办法,积极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又促进了农民分工分业、多元化增收。灵活的土地政策,集约化使用土地,有效地突破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瓶颈,激发出了巨大潜能。 3

9、、推进“三个集中”是核心。成都、重庆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施“三化”联动。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群、集约发展道路,把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撑。 4、确保农民增收是根本。成都、重庆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在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上、充分考虑产业对农民就业的承载能力;在

10、土地流转上,把促进规模经营与农民就业创业相结合,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在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上,注重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和扶持,给农民群众预留生产经营用房。 5、创新政策体制是关键。成都、重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在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投融资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了四十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和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体制机制。 6、加大政府投入是推力。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

11、领域,特别是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上,注重加大前期投入,着力改善设施,优化发展环境,聚集人气,培育市场,吸引资本。充分发挥政府投入“以小撬大”的杠杆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发展,为城乡统筹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城市旅游发展方面 篇二:关于苏州市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20xx年9月7日,局统征办主任王尚勇带领综合科、人教科、周陵所、渭阳所、测量队负责人,赴苏州市就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管理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期间,先后与苏州市、昆山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座谈,就土地管理工作交换了意见。通过考察,学习苏州,思考渭城,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

12、了统筹城乡发展中土地管理工作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50平方公里),下辖5个县级市、7个区,全市户籍人口616万,登记外来人口498万。 昆山市是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东靠上海,是江苏省的东大门,市域面积92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9万人,辖1个国家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和9个镇。 苏州市、昆山市的城镇化之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带动小城镇发展阶段,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景象,为苏州工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上世纪90年代,苏州从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转变,并占据经济主导地位,以开发区建设

13、快速推动城市扩容增量,各乡镇都为开发区配套建设工业小区,城镇化模式由城镇单向扩张向城市双向互动转变。三是进入21世纪,苏州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村级经济和新型合作经济, 形成三者并举、协同发展,进入工业 化、城镇化、农业化互相促进,共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新时期。20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7400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7.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6.3亿元,工业生产总产值达到2.37万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6.7%,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 二、主要做法 苏州市是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配套试点区,统筹

14、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三集中、三置换、三合作和六项机制”。 (一)推行“三个集中”。一是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工业开发园区及工业集中区之外,一律不再新上工业项目,对按布局规划要求逐步撤并的工业集中区,工业企业一律只出不进,并结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按规划加快整合到位。同时,建立项目必须进集中发展区的激励约束机制,全力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实现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逐步从产业集聚向功能提升转变,从政策优惠向体制优化转变,并通过向政策要地、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置换收储土地、清理闲置土地等多种途径,最大限度满足园区用地需求,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为龙头,其他园区共同发

15、展的集中园区建设新格局。二是农业用地向规模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20XX年,苏州市已建成78个千亩以上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万亩以上的达到14个,新增高效农业15.5千公顷、设施 农业3.7千公顷、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新添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达到1402个,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占到56%。三是农民居住向新型社区集中。苏州市把农民公寓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倡导集中连片建设农民新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之外,一律不再安排新的住宅建设。并以政府投资为主,各方筹资为辅,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消中心村改为居民区安置,推动农民变市民。目前,全市2.1万个自然村规划调整为2517个农村居民点,33%的农户迁入集中居住点。 (二)实行“三项置换”。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使广大农民充分分享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成果,苏州市创造性地开展了“三个置换”,探索农民变市民途径,鼓励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实行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20XX年,苏州市有5万多户、17万农民通过“三置换”实现了身份转变。 (三)发展“三大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