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185681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PPT 页数:410 大小:23.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10页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10页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10页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10页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工程《劳动保障法教学课件资料(4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 教学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本章是教材的总论部分,对教材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基本理念、性质定位、逻辑结构和研究方法做出前提指引性的介绍。 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基本理念以及和谐劳动关系的历史背景与内涵。 本章教学重难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和谐劳动关系提出的由来与意义。,本章导语:,高等教育出版社,某甲,被A股份有限公司聘为总经理,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公司因发生关联交易被中国证监委处罚。公司认为某甲失职给公司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经董事

2、会决定免去甲总经理职务并将其辞退,解除了甲与股份制公司劳动关系。甲以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撤销解除劳动合同决定,并按约定每月53000元工资标准,支付已停发的3个月工资。,典型 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与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目的,(二)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内容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劳动法学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关系,共性,高等教育出版社,区别,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劳动法学的基本内容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保险 基金,(三)社会保障法学

3、的基本内容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的基本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学习与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 劳动法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本章导语,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本章是劳动法的基本原理部分,对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体系内容、法律关系以及历史演变进行介绍和讨论,是劳动法的总论部分,是学习劳动法具体制度的前提。 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和掌握以下问题:劳动的特点、调整对象、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劳动法的体系内容、劳动法律关系的原理、主体和内容,我国劳动立法、外国劳动立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的关键性内容。 本章

4、教学重难点:劳动法的特征、基本原则及其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原理、主体及权利内容。,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劳动法的概念和特点,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社会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注意区分不同表述之间的使用差别,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劳务关系的区别,归结: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劳务关系规避依法应当承担的劳动者职业风险责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情形,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劳动法的适用范围,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劳

5、动法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出版社,三个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含义,按照自己意愿决定是否参加社会劳动的权利;根据自身特长、兴趣、爱好选择职业的权利,理论基础,是劳动法诞生基础;是劳动法律制度的逻辑起点;由劳动关系人身性质的决定;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劳动就业与劳动合同订立;整个劳动合同制度的基础;各种具体法律规范(加班、单方辞职、拒绝违章指挥权、失业保险待遇的享受等),高等教育出版社,含义,理论基础,具体体现,是劳动法的本质要求;由劳动关系从属性决定;劳动者权利的人权性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特殊保护或者倾斜性保护,建立劳动者权利的内容体系;形成特殊保护的实体规范体系;设置特殊保护的程序规范体

6、系,高等教育出版社,既是目标状态,也是调整方法,劳动关系特殊性依存与冲突;存在的基础合作;维系的基础信赖。,集体谈判;民主参与、三方协商;争议处置等,含义,理论基础,具体体现,高等教育出版社,五、劳动法的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劳动法律关系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特点,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劳动法律关系主体,高等教育出版社,区分意义,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主体资格的劳动者: 需具备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高等教育出版社,评价要素,作为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的劳动者,含义,在劳动合同法律关系中享受权利和承 担义务的当事人。又称职工

7、或者雇员,特点,典型的从属性,特别提示,需要对劳动者进一步分类定位:如企业高管与一般劳动者的区分对待,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就业服务 职业培训 劳动保护 社会保险 其他服务,工会 雇主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高等教育出版社,劳动者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会代表劳动者相对于资方的权利,高等教育出版社,集体劳动权的基本内容,“劳动三权”,高等教育出版社,会员相对于工会的权利,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会代表劳动者相对于资方的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会员相对于工会的义务,高

8、等教育出版社,三、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高等教育出版社,用人单位在个别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资方”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高等教育出版社,“资方”在集体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节 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外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背景,产生标志,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发展历程,引申思考: 1.信息社会对劳动法调整生产的影响? 2.非正规就业对劳动法调整的影响? 3.“去管制化”思潮对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影响? 4.如何处理劳动关系的安定性与灵活性?,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我国劳动法

9、的产生和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立法,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保障劳动权。 工会法劳动保险条例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的规定等,(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改革开放前的劳动立法,1978年宪法恢复规定保障劳动权。,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保障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受教育权。 劳动就业方面:职业介绍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关于招工考核择优录取的暂行规定等 劳动合同方面: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等 职业培训方面:关于就业训练若干问题的暂行办法等 工时制度方面: 1982年宪法规定保障休息权 工资制度方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

10、通知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等 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矿山安全法尘肺病防治条例等 特殊群体保护方面: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 社会保险方面: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等 集体劳动法方面:工会法的修改 劳动争议处置方面: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高等教育出版社,劳动合同方面: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 集体劳动关系法方面: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工会法的再次修改等 劳动基准方面:工资支付暂行规定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最低工资规定等 劳动就业方面: 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于就业管理规定等 劳动争议处理方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社会保险方面:失业保险条例工伤

11、保险条例及修改、社会保险征缴暂行条例尘社会保险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等 相关司法解释:最高法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二、三、四),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国际劳动立法,(一)概念,又称国际劳动标准或国际劳工标准,指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最低标准,(二)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三)产生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国际劳动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费城宣言:,1.劳动者不是商品 2.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 3.反对贫困,高等教育出版社,(五)国际劳工公约的类型,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八大核心公约,(六)国际劳动公约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出版

12、社,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在ILO的合法席位,1983年:新中国正式恢复了在ILO的活动,截止目前,我国已经批准的国际劳工公约达到26项,其中含核心公约4项:第100号男女同工同酬公约、第111号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38号准予就业最低年龄公约、第182号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劳动公约,(七)我国与国际劳动立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章 就业促进法律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本章导语,本章与其他各章的联系:就业是劳动法研究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是劳动法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劳动就业的界定既是建立并确认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认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其他问题的基础。 本章考核要求:理解并掌

13、握以下问题: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就业目标,国家促进就业的职责,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就业服务和管理的制度框架和要求。 本章教学重难点:我国就业政策转型,政府促进就业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相关义务,灵活就业背景下人力资源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节 就业促进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形式,劳动就业的概念 劳动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动。 劳动就业具有主体特定、劳动自愿、有益社会和有偿劳动等特征,劳动就业的形式: 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部门就业。国际劳工组织认为,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非正规部门

14、就业的劳动者往往游离于法律保障的范围之外且工作极不稳定。 灵活就业与标准用工。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就业形式的灵活程度与从属性的强弱等。,我国常见的灵活就业形式: 非全日制就业,季节性就业,自营就业,等,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就业政策与目标,就业政策: 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两扇门”就业方针,到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提出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再到2002年提出的积极就业政策,再到就业促进法实现就业政策促进向法律治理的转型。 延伸问题1:我国就业制度转型中的遗留问题、原因及其影响。 延伸问题2:我国积极就业政策的历史贡献、不足及前瞻。,就业目标: 基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我国就业促进目标在应然层面应定位于促进

15、充分就业与保障公平就业两个方面。 延伸问题1:我国就业目标面临的现实困境。 延伸问题2:政府促进就业的有限性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义务,高等教育出版社,三、促进就业的国家职责,扩大就业: 一方面各级政府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另一方面,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就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我国相关立法对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做了明确规定,旨在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意识、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完善就业援助: 主要措施包括政策激励、开发公益岗位、积极提供其他就业援助服务等。,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节 反就业歧视,高等教育出版社,一、就业歧视的认定,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16、规定:就业歧视主要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根据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认定就业歧视需要同步考察如下要素:歧视原因,歧视行为,歧视类型,歧视领域,歧视后果,歧视例外。,延伸问题:鉴于就业歧视的界定既需要学习“他者”,也要“本土化”,我国就业歧视的界定需要考量的要素。,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就业歧视的类型,高等教育出版社,三、就业歧视的法律治理,就业歧视的立法保护: 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规定了公民的平等权、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禁止就业歧视、保障特殊群体就业等主要内容。,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 就业促进法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