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85388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揭阳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说明:此题有很浓郁的“揭阳味”,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序图:戎新宇、饶宗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者简介:戎新宇,著名茶人,多年致力于中国茶学的全球化推广。中国孔子基金会茶文化推广大使。福建评茶师协会副秘书长。国家一级评茶师。戎茗轩私塾茶学讲堂创始人。中国外文局一带一路文化项目重点推荐图书茶之国度作者。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茶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

2、遣。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写的茶经,其中的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陆羽撰茶经三卷跟推动茶文化空前发达好像有点不搭界。强加关系。关系错位】C茶盛于宋朝,上至宫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

3、味”。B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C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茶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和五千年的兴衰更迭同寿,可以转述为“见证”,但不能张冠李戴为“茶”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这是关系错位】D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解析】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4、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首先,古板样式不是古板帽子;其次,茶也没有一成不变;第三,“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于文无据,帽子扣大了,文章只是说“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的问题,事实上,满

5、大街的贡茶销量还是不错的。我就很喜欢喝奶盖乌龙】【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阅读要领】分段列小标题。清明追思吴国荣【清明节作为文化符号的演变】千百年来,清明节从哀思的叙发,到形态的形成,又幻化成民族精神价值。在黄河流域,在长江两岸,不断地匡正,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弘扬。她是一幅热烈的世俗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熙熙攘攘、你来我往,表现着春的张力,寻找着生的希望。她是一首悠长的抒

6、情诗,像徐志摩(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神情恬然,心花绽放,仰慕着久远,追寻着缅想。她是一曲奔放的通俗歌,像无名氏(陈哲)的黄土高坡,气象生动、神情豪迈,思恋着远古,憧憬着未来。【儿时的清明节是美好的记忆,特别是民俗风情方面】在儿时的记忆里,清明不仅是“路上行人欲断魂”,更多的是生机勃勃、情趣盎然。那时,草木吐绿,山花烂漫,菜花引蝶,桃花泛红,杏花斗艳,柳叶戏风,炊烟袅袅。小孩们戏耍着跟着族人,年轻的抬着祭品,大人们扛着铁锨,先祭已经弄不清多少辈份的祖坟,再祭曾祖、祖父母的坟。祭祀完毕,已经是大半上午,吃祭品是早已垂涎的事了。你争我抢,欢愉喜乐弥漫着整个全过程,珍藏为美好的记忆。【离乡背井

7、的时候,清明节是一丝淡淡的乡愁】人生如白驹过隙。长大后离开家乡,每当清明临近的时候,总有一缕浓浓的渴望夹杂着一丝淡淡的乡愁慢慢袭上心头,耳畔又仿佛有一种熟悉的乡音在远方轻轻地呼唤,让人无法拒绝而又欲罢不能【这是并列的结构,乡愁欲罢不能】。儿时的记忆不是越来越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了【证明儿时记忆犹新,记性好啊】。并渐渐地使我有所顿悟,曾子所谓“慎终追远”,本意是要后人谨慎地为先人送终,并且长远地追思先人的恩德。鲁迅把自己的旧文汇编成册,命名为坟,并曾说过,他“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方面是为了埋葬,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留恋。埋葬的是过去,留恋的是过去【这个不冲突】,但它们都属于生者的情感范畴。在我的

8、感觉里,清明既是对祖先的一种祭奠,也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作者想表达的就是生者站在前者的逝去高度去思考当下的前行意义】;既是对儿时的乡情的一种重复,也是对生命或文化的一种传递。因此,无论在哪里,清明时节,我总是要在心里进行默默的遥祭。【因为背井离乡和儿时乡下的记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系统变异】现在,几十年工作的熏陶,使我在“知天命”之年,总愿对一些事情做文化的思考。毋须置疑,清明节当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也是召唤云游在外的人们归乡的情感源头和动力【即便人不能到,心也要到】。在华夏民族祖先崇

9、拜的原始教义的基础上,儒家学派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学,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性格之中【现在更多的是大家、家园、家族的概念】。中国人所期望延续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性的生命,而且还是包括了社会性、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这句话可以作为阅读小说的主题思想轴。对于总结小说主题哪怕是标题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子孙在纪念先祖时,不仅是要追思其生物性的音容笑貌,还要缅怀其慈爱之心、善良之行和功德美名【精神价值】。并试图能实现父母或祖先在一生中不能实现的某些特殊愿望【传承价值】,或弥补他们某些重大而特殊的人生遗憾【修复价值】。清明节为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人士搭建了共同的伦理情感的诉求平台,不论是远在他乡,还是奔

10、忙田间;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住曲陋小巷。于是,成就了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人文情怀、社会和谐、敦亲睦族及敬老行孝的品德风范。【“敦亲睦族”也是涉及城乡差异小说的一大主题。“社会性(文化认同感)、文化性及道义性的生命”】【价值,在终结角度来看,都是平等的】每逢清明之际,总有一些不朽的名字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我常常思考,一个人生命的价值究竟应该怎样来衡量?人生旅途无论多么遥远,每个人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然而,面对生命的终结,其实是不必忧虑的,因为“死亡是最伟大的平等”,正是在生存中才有了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进而才有了上善与否的区别。正是清明节

11、弥合了这种分野,缩小了这种区别。因为祭奠本身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以及我们自己的遗憾。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开头,作者用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象】地表现了清明的精神价值。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夹叙夹议是本文突出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叙述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清明的感受,讨论了清明的精神内涵,表达了自己的深刻见解。C作者认为清明是祭奠祖先,追忆先人功过得失的重要节日,它能弥合人生那伟大与平庸、崇高与卑微、英名永存与默默无闻的分野,缩小上善与否的区别。【“因为祭奠本身

12、就是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我看过好多的碑文,没有一个是否定祖先价值的,反而满篇都是歌功颂德,可见没有过。”】D作者文章对清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深刻揭示了清明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意义,富于思想性、启发性和现实意义。5作者不同人生阶段,对清明的态度和感受怎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文章作者写了自己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儿时、长大后离家时,知天命之年(2分),不同的态度和感受:儿时的欢愉喜乐、美好,长大离家后浓浓的渴望和淡淡的乡愁,知天命之年的深刻思考。(3分)6“节日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文本分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6分)答:清明节经过不断变化,幻化成中华民族

13、精神价值,是人们祭奠逝者、慰藉生者、维系强烈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让人们更好追寻和继承逝者优秀的东西,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之一。(3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了解民族发展历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具有重要的意义(3分,言之成理就可给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原文略。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人们总是语焉不详,个中原因可能在于其不可复制性。B幼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为饶宗颐后来走上治学道路,形成风格奠定了重要的基础。C饶宗颐受潮商方继仁资助甚多,方氏曾斥巨资为

14、其购入仅有的一套重要文献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方继仁斥巨资为其购入英藏敦煌文献缩微胶卷,为当时日本之外亚洲仅有的一套”可见】D饶宗颐遇到了众多名师益友,又能以自己的既有学问为基础,博采众长,在多个领域著述颇丰。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饶宗颐学问领域宽广,学术视野开阔,所见史料广博,很少有人企及,主要得益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因缘”。B饶宗颐家学渊源深厚,自小好学多思,耽于想象,读书目的性强,从而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读书目的性强”不符合原文意思】C追根溯源去探寻饶宗颐身上的各种因缘之由来及其作用,对于未来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D饶宗颐生命充满自信,圆融和谐

15、,所以他既能够学问成就卓著,而且艺术上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颠倒因果关系】E本文结构严谨,着重叙述了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取得成就的种种“因缘”及对待人生的态度。【没有叙述饶宗颐对待人生的态度,无中生有】9饶宗颐常常用因缘来解释自己的成就,饶先生取得巨大成就的因缘有哪些方面?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饶先生一生取得巨大成就颇得天时地利人和,内缘与外缘相得益彰。(内缘:自小就养成好学多思,耽于想象的习惯,强烈的问题意识,且读书全凭兴趣,做学问不失本我,全无功利性(2分)。外缘:早年家境殷实,诗礼传家,读书完全自由,且完全没有功利化色彩;有赖于商帮的支持以及寓港不归的学术际遇(

16、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題,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解析】本题难度较高,翻译起来比较累。考生如果没有一定北宋史积累的话,读起来还是比较费劲的。黄廉,字夷仲,洪州分宁人。第【中】进士【进士及第】,历【历任,经过,经历。指南录后序:“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州县【的官员】。熙宁初,或【有人】荐【推荐】之【取独】王安石。安石与之【代词,代黄廉】言,问【咨询】免役【免除徭役、兵役】事,廉据旧法以【连词,来】对【答对】,(王安石)甚悉【都知晓】。安石曰:“是必【这一定能】能办【推行】新法。”白【告诉】神宗,(神宗)召访【咨询,采访】时务【时事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