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184987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复习提纲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复习提纲导论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并且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学科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有机统一并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

2、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基本立场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9世纪40年代社会根源、阶级基础、思想根源 社会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19世纪30-40年代,

3、法国、英国和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9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4年第二次起义1836年英国爆发全国性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自然科学前提)。除此之外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三)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十月革命胜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4、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二、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第10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使命和理论形象)(一) 科学性对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1、 产生于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吸收自然、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2、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 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二) 革命性1、 集中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

5、立场 2、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与科学性高度统一。(三) 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着实践不断发展1、 服务于无产阶级的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2、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四) 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1、 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2、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五) 发展性不断发展的学说、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时代的产物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2

6、、 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一)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二) 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三) 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四、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一)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二) 理论联系实际(三)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本质、使命、当代价值 第10页 第13页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世界观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两大类

7、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为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两大类现象和活动涉及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构成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1) 存在和思维谁是世界的本原,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2)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一) 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认识、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朴素到科学,片面到全面)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

8、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世界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并且能被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1)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 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3)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4)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二) 物质的存在形态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

9、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绝对的,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空间相对位置的暂时不变,事物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运动的绝对性物质运动的变动性和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稳定性和有条件性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一维性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三维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三) 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第24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0、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2、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3)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二)

1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1、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功能(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第27页 如何理解、如何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1、 前提从实际出发2、 基本途径实践3、 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

12、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和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的关系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1、意识统一于物质:起源、本质、作用2、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一、 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万事万物处于普遍联系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事物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1、 联系

13、具有客观性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2、 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内部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事物、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 联系具有多样性4、 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发展发生作用的诸多要素的总和(1) 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2)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3)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二) 事物的变化发展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新事物不可战胜:1、 新事物与环境关系: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从旧

14、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出来,否定消极腐朽,保留合理因素,容纳新内容具有强大生命力。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1、 形式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广延性的交替2、 内容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二、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 内容与形式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积极推动,消极阻碍)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体现。(二) 本质和现象1、 本质和现象相互区别:本质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通过理性思维把握现象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为感官感知2、 本质和现象

15、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科学的任务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三) 原因和结果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 原因和结果是相互区别的2、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四) 必然和偶然反映事物产生、发展、衰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事物联系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不可避免性偶然事物联系和发展中的不确定趋势1、 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并且通过偶然表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决定性作用,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2、 必然和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可能是偶然。(五) 现实和可能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1、 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可能是事物潜在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