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184565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秦论教学案超完整教师版资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过秦论教学案 过秦论教学案 主备课人:边洁 审核人:景亚琴 授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这篇史论铺张扬厉的气势与文风 2了解文章的主题3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4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积累 2秦朝灭亡的主要过失 3铺张扬厉的文风教学难点:1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 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3重点文言词语识记 第一课时一、方向探究中国历史上,频繁上演着改朝换代的事件。但是,秦汉易代,对历代的统治者以强烈的震撼,同时,给知识分子的心灵以空前的震撼,也成为汉初热议的社会思潮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登峰造极的强大王朝之一秦帝国,经数代君王励精图治,历数百年岁月(公元前3

2、61年前221年,近140年)终于结束战国诸侯割据的局面,首次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短期内(存在不满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飞烟灭,给历史、社会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历代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不断地从中汲取亡秦经验教训,从中管窥出秦朝的灭亡对社会、历史极具穿透力。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汉初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经典名篇,分析探讨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的史论文章贾谊的过秦论(板书)。二、自主探究1【解题】过秦论:过,(动词)指出秦的过失。论:古代的一种文体。本文是一篇史论。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2贾谊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3、。年18岁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贬为梁王太傅,后来梁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另有辞赋等作品传之于世。 贾谊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才华横溢,作为一个杰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强烈的济世为民的使命感。然而时运不济,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张触犯了贵族集团的利益,生事诬陷,被贬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英年早逝,一颗璀璨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的天空,贾谊人生虽然短暂,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永远浸润着中华民族的子

4、孙后代,他的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引起后世文人的扼腕叹息。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在宣室(注:汉代未央宫里的一著名宫殿名,汉代皇帝经常在这里召见诸臣商议军国大事)里召见贾谊,贾谊的政治才华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夜半虚席以待贾谊,不是向他去请教治国的策略,反而询问鬼神之事。其实,贾谊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真正的重用。 王勃的“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王阁序说的也是贾谊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生。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

5、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毛泽东:咏贾谊所以,在封建专制时代,有抱负、有才华、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识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击而郁郁不得志者,岂止贾谊一人呢!三、合作探究下面是需要重点认识的字词:崤函(xio)、囊括(nng)、连衡(hng)、合从(zng)、陈轸(zhn)、召滑(sho)、翟景(zhi)、逡巡(qnxn)、镞(z)、流血漂橹(l)、鞭笞(ch)、藩篱(fnl)、隳(hu)、镝(d)、践华为城(hu)、瓮牖绳枢(yu)、氓隶(mng)、倔起(ju)、阡陌(qinm)、赢粮景从(yng yng)、锄耰棘矜(yuqn)、銛(xin)、长铩(sh)、谪戍(zh)、度长絜大(dux

6、i)、万乘(shng)通假字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通“纵”)3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4赢粮而景从(“景”通“影”)5威振四海(“振”通“震”)6百有余年矣(“有”通“又”)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1)过秦(过:指责过失)(2)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作帝王)(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瓦缸做;绳:用绳子系)2名词作状语(1)席卷天下 (席:像卷席子那样)(2)包举宇内(包:像打包袱那样)(3)囊括四海 (囊:袋子;像装袋子那样)(4)天下云集响应(云:像云彩那样;响:回声,像回声那样)(5)赢粮而景从 (景:像影子那样)(6)南取汉中(南:向

7、南)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败兵;北:溃败,溃败的军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1)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使争斗) (2)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见)(3)亡诸侯(亡:使亡) (4)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5动词作状语争割地而贿秦(争:争着)6形容词作名词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方)7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愚黔首(愚:使愚蠢)一词多义1因(1)因遗策(沿袭)(2)因利乘便(趁着)(3)因河为池(就着)2制(1)制其兵(统帅)(2)制其弊(制服)(3)增其旧制(制度,规模)3致(1)致万乘之势(导致)(2)以致天下之士(招致,招纳,招引)4

8、亡(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3)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无,没有)5遗(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2)路不拾遗(遗失的东西)(3)蒙故业,因遗策(遗留)(4)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wi,送给)6度(1)内立法度(规章制度)(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du,计算)(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越过)(4)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du,揣度)7利(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好处)(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有利的形势)(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黄河以西一带/今:河

9、的西面)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今:输赢的“赢”)3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4流血漂橹 (古:盾牌/今:使船前进的工具)特殊句式1判断句: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省略句:(1)(孝公)内立法度 (2)(始皇)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于是(始皇)废先王之道 (4)以(之)愚黔首3被动句:(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读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三)默读,分组讨论: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

10、”“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攻之势”体现在第段到第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段、第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四)概括段落大意【析】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反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五)翻译课文1、翻译竞赛:请各小组代表口译课文,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本小组成员及时

11、纠正补充,看哪一组翻译得更准确、通畅、优美生动。【指导要点】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高考中要求“读懂文言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有一定的翻译题,因此,我们在平时就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一般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词语或遗漏的词语。2.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3.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一)“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指出导致秦亡的过失

12、,这充分体现在第 段议论中。请学生朗读第段,思考以下问题: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 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从课文第2 段“秦人开关延敌”等句中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

13、。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二)“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 先从第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读段, 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从各段中找一句表明“兴”或“亡”史实的句子。【点拨】“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 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 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

14、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第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 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子。(三)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找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 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1)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2)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3)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4)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5)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6)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 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小结】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