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7075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宁市文化产业现状、问题及对策2012年,在常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客观反映常宁市文化产业的整体运行情况,我们对常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一、常宁市文化产业的现状1、文化产业单位个数增加。2012年常宁市文化产业单位个数为294家,比2011年文化产业单位多164家。其中:事业单位15家,比上年减少2家;协会25家,比上年增加6家;广告制作9家,比上年增加4家;婚纱影楼3家,与上年持平;娱乐歌厅及文艺团体15家,比上

2、年增加12家;艺术培训机构4家比上年增加1家、文化产业制造业16家,比上年增加3家;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店14家,比上年增加13家;建筑装饰业3家,茶楼休闲5家,这几家为新增的文化产业行业;网吧185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21家。网吧个数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今年加强了对网吧临时法人代码的整理,在文化产业名录库中增加了规范的网吧。2、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增强。据测算,2012年常宁市共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06亿元,比2011年增长23.89%。从规模看,规模(限额)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主体地位显著。规模(限额)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52.55%,达3.71亿元,且户均

3、增加值达0.26亿元,是全市文化产业户均规模的13倍。从对经济的支撑看,文化产业支柱地位有所增强。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3.55%,比2011年增加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渐提升。从贡献率来看,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升至5.76%。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增速也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2012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的年末人数为2194人,比2011年增长31.91%。3、文化产业的主体集中于相关层。文化产业可分为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业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它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相关层

4、(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这种内部结构上看,文化产业中的核心层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0.29%、外围层占23.97%、相关层占75.74 %,常宁市文化产业核心层总量小,相关层占比大,这说明常宁的文化产业的主体主要集中于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相关层为主,外围层次之、核心层再次之的主体格局滞后的发展局面。文化产业单位行业构成情况表(不含个体)行 业 类 别代码增加值(万元)增加值比重(%)甲乙12总 计170615100核心层22040.29外围层71693023.97相关层115348275.74二、常宁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常宁市在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

5、展之际,确立完善了加快常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真抓实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品牌开发的整体情况来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1、文化总量消费小。由于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低,本地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据统计,2012年,常宁市城乡人均文化消费分别支出163元和93元,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0.78%和农民纯收入的0.97%,比上年增长1.87%和0.96%。究其原因,主要受交通条件、产品吸引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外来游客和商务人员的进入总量有限,停留时间短,文化消费市场还比较小,发育相对迟缓,人气不够旺。2、地区影响力较低。近年来,常

6、宁市通过免费公交,中国油都等战略的实施,扩大了常宁的知名度,但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旅游的氛围不浓厚。3、文化产业规模小。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不力,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问题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还有一定的难度,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4、人才缺乏。常宁市主要是缺乏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文化品牌策划、文化产品设计、文化生产经营、文化中介服务、文化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无法形成人才优势,制约了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三、促进常宁产业发展的对策今年,我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

7、党的十八大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突出科学发展,突出民生改善,突出优质服务,突出开放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兴市、工业强市、品牌旺市、文化活市”战略,加快“小康常宁、生态常宁、和谐常宁、魅力常宁” 建设,奋力挺进全省经济十强。这给常宁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活力和机遇。但也面临着起点低,经济基础薄弱和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挑战,只有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找准亮点,抓好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才能迎接挑战,促进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活市战略。1、提高认识,大胆创新。全市人民要提高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统一思想。一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8、。坚信常宁的文化产业大有可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把文化产业培育为常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二是常宁发展文化产业不能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要围绕中国油都大品牌战略的实施,立足民族文化和油茶文化认真加以研究和策划,努力使之与常宁的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文化固有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不忽略文化的社会公益性质,不损害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追求文化的经济效益。2、实现品牌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利用油茶文化这个重要载体,营造环境,着力打响“常宁油茶“的品牌。常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必须以民族文化资源、油茶文化

9、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独立地讲发展文化产业或旅游业都难以打开局面,必须坚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优势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条件进行科学规划,坚定不移地走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3、发展文化主导产业。常宁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作用,培育发展好以下主导产业。(1)旅游业,要不断完善现有旅游景点的配套设施,做好常宁的“山、水、寨”文章,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天堂山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对大义山景区进行招商开发。推进石马景区、印山广场提质改造,创建中国印山4A级旅游景区。启动水口山红色工业旅游、浯洲岛生态旅游。加强西江瑶寨风情园配套建设,打造瑶寨特

10、色民俗品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做强旅游节会品牌,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推进商旅深层结合,打造湘南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印山文化,塔山漂流为依托,开发常宁油茶、塔山杜鹃花、柏坊温泉等多种旅游项目,吸引外来人口来常宁旅游观光,从而带动常宁市经济建设。(2)文娱演艺业。要深化文艺团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积极培育地方文化演艺市场,着力于文娱演艺业的产业升级。要采取积极的“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进常宁独具魅力的歌舞走出常宁,面向全国;不断整合各种资源,加大对外交流和合作的力度,多渠道引进资金、人才,引入合作伙伴,多角度、深层次挖掘和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联合打造出高水平,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精品。(3

11、)节庆会展业。目前,作为会展业内容组成部分的文化节日庆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个地区往往利用自己的优势项目开展文化节庆活动,而文化节庆活动又反过来强化了优势项目,并形成带动一方经济腾飞的品牌和龙头。根据常宁的资源特点和未来定位,采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运作模式,重点办好“中国油茶节”等通过企业化运作,积极组织承办好品位高,吸引力强的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为商贸洽谈提供条件,以优质高效的中介服务求得节庆会展业的生存发展。4、整合存量,引进增量。整合现有人、财、物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作为工作重点,使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整体联动。

12、一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常宁油茶文化资源,更好地突出原生态和绿色生态的特点,不断加深对产业资源价值的认识,加大挖掘、整理和开发的力度。二有效地优化行业与行业之间各种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创造条件,组建综合经营管理公司等。三依托常宁的资源优势,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文化领域的招商引资工作。以优惠的政策和优良的投资环境,努力把外界的注意力吸引到常宁,拉动常宁文化产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则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其附加值也就越高,而要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就要有相应专业技术知识人才。一是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

13、养机制。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等环节,编制文化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制定引进和激励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运用签约制度,绩效分配制度等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律保护人才,充分发挥文化人才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加强领导,抓好落实。第一,要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纳入目标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妥善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总结经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要大胆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集合各方力量,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各部门要各负其责,从大局出发,从实际出发,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优势条件,积极主动抓好任务落实,措施落实,形成齐心协力开创常宁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全国驴友团队、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及各旅行社、社会团体,以及户外爱好者均可报名。报名时提供真实身份证信息、联系电话等信息。以报名款到帐成功为准确认报名资格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