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7012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阳县小学数学新课程备课会材料之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介绍 水头一小 雷日照本册实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并对小数阶段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整理与复习。下面按教材的顺序就新授部分每一单元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一单元 负数一由于本单元大家都已经教过,教材具体编排就不做说明,大家可以快速浏览一下。(略)二教完本单元后留给我们的感受是:1、学生对本单元较有兴趣。2、比较大小是难点。三、我们的做法1、与生活相联系运用正负数。2、数形结合比较大小。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一教材编排(一) 圆柱圆柱

2、的认识是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例1教学圆柱的组成及其特征要注意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例2教学圆柱侧面、底面及其之间关系。例3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例4教学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应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根据具体情况,该题的结果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例5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例6教学圆柱容积的计算。(二)圆锥圆锥的认识。例1教学圆锥的组成及其特征,并介绍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例2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例3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二圆柱、圆锥与传统教学内容的对比圆柱与圆锥也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对

3、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在内容和要求方面没有大的变化,但是,教材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变化:(1)加强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圆椎体特征的实物直观引入,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的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当学生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圆锥的认识。(2)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

4、的形成过程。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也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3)加强了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教材在编排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转出圆柱(圆锥)的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同时可以使学生在操作、观察、想像、推理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4)加强了学习方法的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验教材注意鼓励学

5、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新学习的内容进行联想和猜测,再通过实验和推理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考习惯。例如,教材联系长方体体积公式鼓励学生估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联系圆柱体积公式鼓励学生猜测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体积的教学是按照引出问题联想、猜测实验探究导出公式的思路设计的,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和推理,使学生受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发展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我们的体会: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验、操作加强探究过程。2、题型灵活多变,学生掌握稍难。四、我们的对策1、让操作与思考真正相契合。2、进行对比与系列化训练。3、补充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拓展题。第三单元 比例一 教材编排特点(一)比例的意义

6、和基本性质例1教学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例23教学解比例,让学生体会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例1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例2教学正比例图像。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例3教学反比例的意义。编排思路与例1类似。(三)比例的应用1比例尺。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知道有时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到图纸上。让学生体会比例尺前项比后项大时,表示放大。例2是根据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应用方程求实际距离。例3是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是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

7、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例5教学应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例6是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二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较,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与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1)概念教学注意联系实际,加强探索性。本册教材的编排,先用前两小节集中进行概念教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另一方面注意联系实际,由实际问题引入概念学习,增加学习的探索性。例如,由大小不同国旗的长宽关系问题引入比例意义的学习,从“世界公园”诶菲尔铁塔模型与原物的关系问题引入解比例。又如,“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两部分的教学,都是通过研

8、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 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同时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比例的应用”增加内容,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本册教材一方面根据标准的要求增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内容,另一方面,将比例尺的教学移到这里,使得“比例的应用”由比例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丰富了教学内容。其中“比例尺”的教学内容也比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内容丰富,增加了将实际距离放大的比例尺如何表示的实例,安排了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进行实际作图的例题。(3)注意渗透函数思想。本册教

9、材继续使用原通用义务教育教材的编排方法,教学正比例概念之后接着教学反比例概念,便于对两个概念含义进行对比;在实例的基础上,用列表的形式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接着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图像的教学,还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反比例的图像,这些内容都可使学生体会到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对对函数思想获得初步的了解。三我们的体会1、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了解反比例的图像。2、判断正、反比例并说明理由稍有困难。3、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易混淆,且要注意单位的转化。4、用比例尺画图要先确定比例尺和距离。四、我们的对策1、加强对比、融会贯通。2、重视说理,突

10、出本质。五、我们的对策1、加强对比、融会贯通。2、重视说理,突出本质。3、多种策略解决比例问题。第四单元 统计一教完本单元后我们的体会是:1、对统计图进行正确性的判断与分析。1例1。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2例2。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

11、断。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2、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二、我们的对策1、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2、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一具体编排1例1及“做一做”。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2例2及“做一做”。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

12、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3例3。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二教完本单元后我们的收获是:1、通过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2、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温馨提示1重视实践活动,在探索中获取知识(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2运用类比总结规律。3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全国驴友团队、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及各旅行社、社会团体,以及户外爱好者均可报名。报名时提供真实身份证信息、联系电话等信息。以报名款到帐成功为准确认报名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