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162576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总结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 (一)直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自觉性原则 (四)巩固性原则 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 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 (一)论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夸美

2、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 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

3、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二)212岁的教育 (三)1215岁的教育 (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赫尔巴特(J

4、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界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在教育理论上的重大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 他认为人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但多方面兴趣又是一个统一整体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是知识的兴趣。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

5、的兴趣。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同情的兴趣。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与这六种兴趣相适应的学科如下。 经验的兴趣这是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这是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这是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 同情的兴趣这是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这是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这是关于

6、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三、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成阶段”理论,是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他根据他的心理学理论,细致地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观念的具体过程,提出关于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主张课堂教学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他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他所说的“意识中原有的相关观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为此,教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进行细致的了解

7、。 在提示新教材的时候,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叙述法,用精炼、明确而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对教材进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观法,通过实物、图画等对新教材加以介绍。还可以采用谈话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这一阶段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别是记忆和想像。在教学方法上最好运用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有可能试验他思想中的各种偶然的观念组合,并由此找到哪一种组合是最容易的和最自然的,还可以按照他自己的方法去重新组合他所获得的观念。 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前一阶段

8、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对知识进行更高的概括,使之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活动更加活跃,并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性。必须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良好的训练,学生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学生想像和思考。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主要是作业和练习。赫尔巴特认为,通过各种作业和练习,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加以重新组合,融会贯通,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

9、学知识是否正确。 赫尔巴特关于课堂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为“五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席勒(TurskenZiller,18171882)把第一阶段“明了”分解为“分析”“综合”两个阶段。席勒的学生莱因(WilliemRein,18471929)又把这五个阶段重新命名为“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使这五个阶段的表达更加清楚,意思更加明确。 四、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教育与教学应该统一起来。他把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看成统一的过程,这是很正确的。 赫尔

10、巴特对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教育思想里保守落后的东西也不少。主要是他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教育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对他的教育思想批判最激烈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把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为“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加以批判,全盘否定,要用他自己的“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等取而代之。但“儿童中心论”和“活动课程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我们应该辩证地、客观地看待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肯

11、定其中正确的东西,批判其中错误的东西,无论是全盘肯定还是全盘否定,都是片面的。 四、全面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倡者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

12、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创造性劳动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理论的核心,它有三个特点。第一,用人的知识和聪明才干去丰富劳动内容,完善劳动过程,使劳动成为一种智力活动。第二,用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劳动方式,用机械化代替纯体力劳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第三,手脑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常说,孩子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上。这形象地说明了手与脑、劳动与思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这种劳动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劳动才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品德;通过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善良的心地;通过劳动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13、。劳动对智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儿童能在劳动中认识大自然,劳动能训练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由劳动激起的自信、自尊、自豪感,是推动学生学习、开发智力的强大情感动力。劳动教育的美育因素表现在五个方面:(1)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美德;(2)劳动就是创造,创造是美的表现形式;(3)劳动体现出人们相互关系的美,培植集体中每个人的心灵美;(4)劳动中优美协调的动作就是美的体现;(5)劳动产品本身也体现出美。劳动教育在培养完美、健壮的体魄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体育运动本身。 五、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一、论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

14、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

15、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

16、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论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