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915744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教材教案讲义教学设计教学参考教学案例(初一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 教案 讲义 教学设计 教学参考 教学案例(小学美术第十四册(人美版 ))作者:常锐伦教材阅读一、教材分析1.编辑的指导思想(1)为什么编写此课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欣赏评述”课业中提出,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的教学目标。“欣赏评述”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解释、判断的教学活动。评述更着眼于对美术作品理解、评价的表达。“欣赏评述”就是美术批评。目前,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往往以“像不像”来衡量,这体现了学生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应该反映生活的朴素的理解。然而,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一样,对此,学生

2、就说不出道理了,尤其对现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们不能理解且疑惑甚多,既不可能“欣赏”也不会评述了。为此,我们安排“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以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2)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意识则是物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映象。因此,一切意识观念的东西,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它不是简单消极地反映存在,而是能动地反映,并作用于社会。这一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是我们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解释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论基础。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只能

3、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术作品作为人的意识的物化形态,它是美术家能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结果,因此才能作用于社会,而使美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 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象是逼真写实的,作者通过真实再现客观对象的形象创造,蕴藉艺术家对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以栩栩如生而被称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前 390 年)认为“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中国先秦的哲人也主张绘画的写实性,东汉文学家王延寿也是主张绘画是对客观世界的“写载其状,随色象类”。因此,写实再现的绘画受到推

4、崇,对再现性绘画的欣赏成为古代人们的审美主流。西方至文艺复兴时期,更以科学性的技法透视学、解剖学,将写实的绘画推向更加逼真再现客观世界的地步。这种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是生活的一种反映。自 19 世纪末,照相术发明之后,艺术家为了区别可以逼真存形的照相术,而强调表现性的艺术创造。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中国的绘画虽然在先秦、汉、晋就强调写实,重“形似”的“存形”功能,但中国也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境的创造。就在北宋时期,写实性绘画达到

5、高峰的同时,苏轼则提出“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岂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艺术主张,强调绘画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促使文人写意画得到发展。但中国写意画的艺术形象,仍不失之源于生活的具象和“似与不似之间”的真实,只是在近代受西方再现性艺术的影响,按西方写实再现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的绘画才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解放后,再现性的写实绘画成为主流,更加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创造出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再现性写实绘画创作,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和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于生活中获得题材、情节内容的创作灵感。其表现技法也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得,如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画衣纹的十八描等。因此,西方强调写生素材和

6、构图的反复推敲,中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搜尽奇峰打草稿”,是为了使画家对生活领略得更深刻,形象处理得更典型、更美。表现性艺术中的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我们从毕加索牛的变形、蒙德里安树的变形、吴冠中松魂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由写实到抽象的变化过程,那抽象的形象不是凭空而来的。如果康定斯基不是被他自己所画的印象派绘画倒放着的效果所打动,就不会产生抽象绘画的灵感;如果客观世界没有星空、乱麻和斑剥的墙皮等,就不会有波洛克的滴彩抽象画及其它抽象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世界反映的梦,也就不会出现怪诞的超现实主义的绘画;如果人没有对客观对象引发的情绪和移情,也就不会创造出绘画的意境;如果

7、人没有对自身姿态的体验和情感体会,也就不会有绘画情感表达的形式感悟。所以无论何种绘画都是源于生活的,而经过艺术处理创造的优秀的艺术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3)为什么用齐白石虾和董希文开国大典展开课题因为齐白石的虾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国写意花鸟画,是强调笔墨形式美的表现性艺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是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之作。齐白石主张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即表达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巧妙的诠释。以他画虾为例论证课题,便于学生理解。学生都称赞开国大典画得好,但好在哪里,画面的艺术处理是怎样高于生活的,只要以“生活原型”的照片与作品加以对照,运用提供的相关艺术

8、处理技巧的资料加以分析,学生就可以领会。如果学生课前自己阅读已经对课题有所理解,课上教师再以其它资料辅以讲授,更可强化对课题的深刻理解。(4)为什么本课教材未展现塞尚、凡高之外的其它现代派作品一是因为版面有限,二是为给学生提出问题和教师的讲解留有空间。例如:学生很可能提出“抽象绘画也是源于生活吗?”之类的问题。如果课本教材面面俱到,将这类问题也已分析,教师讲授的吸引力就会消弱。正因为在学生理解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对此类课本上未涉及到的问题才会更感兴趣,会积极地投入、讨论和以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的讲授。故课本内容如此这样编排。(5)版面内容是怎样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过去的教材是以完整、标准化的结论性的

9、文字呈现知识,师生以课本的结论为标准进行教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性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地学习的方法,以使学生能够主动内化知识和自己建构知识,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吸取信息、运用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故而倡导案例学习、问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为体现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齐白石虾作为“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课题。“分析”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表述,旨在引起学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以理解课题。再以董希文开国大典为例,提出对其进行多方面分析的问题,以提供相关图片及名家论述等资料,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去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分析“开国大典”这一“课题项目

10、”。围绕课本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得以解决,又属“合作探究”学习。整课的展现方式及内容安排的次序还旨在体现对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引导,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以启示作用。2.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本课显性内容,首先通过介绍和分析齐白石虾的创作,使学生初浅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字的第一段是对虾的总的欣赏评述。第二段旨在说明画家的生活经历与所画题材的关系题材源于生活,熟悉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第三段说明绘画技法和艺术处理的手法,也是源于生活,是从对客观对象的表现需要而获得的感悟。第四段分析虾与真虾的区别,着重说明经过对生活原型的取舍、加工处理,所画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11、齐白石的虾与真虾照片对照可以看出,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的构成(如同立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又比立体主义更接近大众),其所创造出的不似之似的“虾”,由于集中和强化虾的典型特征,而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虾所呈现的笔墨之美就是画家所追求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所画之虾给人以生命的活力,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赞歌。这便是虾所表达的内容和主题,也是源于作者对生活感受的表达。欣赏分析齐白石虾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使学生了解绘画的题材、内容、技法皆是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未予阐述分析,而以问题呈现,并附

12、有关可供分析之用的图像及简短文字资料,让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获得对课题的深入理解。第一问旨在说明没有现实生活的存在,艺术家不可能获得该内容的创作灵感,也就不可能创作出此画,旨在进一步深化对艺术源于生活的理解。第二问的结论在课本第 6 页下面两小图的观照比较中。经过画家大胆取舍的处理,是为了构图表现需要,已经不同于生活。第三问可通过油画开国大典与摄影(生活原型)对照,再以中间小图所示去理解画家的艺术处理的技巧:其一是将毛主席居中,人群撤后,以凸显毛主席形象;其二运用线条所具有的引导观众视线的作用,将观众视线集中在毛主席身上使其突出,其中灯穗的飘动的方向引向毛主席,最能显示画家艺术手法的高明巧妙。第

13、四问及第三问旨在提高学生对艺术处理好在哪里的领会,以强化学生对艺术高于生活的理解。第五问旨在使学生理解油画开国大典是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能迁移理解艺术是高于生活的。(2)隐性内容与目标本课的编写方法旨在使学生自行阅读时便被内容所吸引,再经教学使之产生学习兴趣。以案例分析传授知识,以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以及评述能力得到锻炼。课本安排的次序蕴含着学习方法,所提供的相关图片资料及名家论述资料,旨在培养学生能从中吸取信息,运用资料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得以提高。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齐白

14、石的虾与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教学难点:“今日所见到的抽象派和超现实主义之类的绘画创作是源于生活吗?”这是学生在教学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当属教学难点。即使学生未提及这一问题,教师也可设问。对此问题可参照编者此前所写的“编者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予以解决。二、教学设计参考课例 1:(吴学敏)教学目标:通过安排讨论,使学生敢于置疑,提高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教学重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学难点:抽象艺术也源于生活吗?教学方法:分组讨论,从“我喜爱

15、的美术作品”、“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等问题谈起。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熟悉的齐白石作品虾展开课题:(1)你喜欢齐白石的画虾吗?为什么?(2)齐白石画的虾与真虾有什么不同?(3)齐白石画虾表现了什么样的美感?(写神的美、墨色的美)(4)让你画虾,你会怎样去画?(可以试画几笔)2. 进一步引导深入讨论:(1)你对画家齐白石有哪些了解?(2)你还知道齐白石的哪些作品?例一:荷花蝌蚪图表现蝌蚪在水中追逐荷花的倒影,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画家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表现了情趣,是高于生活的美术作品。例二:小鸡图齐白石曾题字:“小院无尘人迹静,一丛花傍碧泉井,鸡儿追逐却因何

16、,只有斜阳蛱蝶影。”表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深入观察。(3)怎样理解齐白石的话:“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3. 由同学谈“我喜欢的作品”或“我喜欢的艺术家”、“我喜欢的其它艺术作品”学会运用搜集来的材料讨论、置疑。(学生可以涉及美术、音乐、文学、影视等熟悉的方方面面。)通过讨论,领会“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艺术观点。4. 教师点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首先,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题材、内容、色彩、形式、技法、材料等。)生活给艺术家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了美。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可以是“再现性”的作品,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等,这些作品以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形式是逼真写实的。艺术家的美术作品还可以是“表现性”的作品,如:蒙德里安的油画树、吴冠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