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13266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襄阳市商务发展“十二五”规划 商务工作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紧密相连,加强这一工作,对于推进我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我市商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商务的良好氛围,根据省商务厅对全省商务行业“十二五”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市政府办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商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全市商务指标的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商务厅的大力指导下,全市商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抢抓机遇、克服困难,积极开拓进取,以加快建设省

2、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流通先导作用,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各项商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23.8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46倍,其中出口17.5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4.1倍,进口6.3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86%。外贸经营主体不断壮大,2010年有155家企业发生出口业务,已形成生产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与专业外贸公司三路大军共进国际市场的局面。出口过500万美元企业28家,其中过千万美元14家。全市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实现了由主要出

3、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深加工产品为主的转变。 (二)利用外资节节攀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1家,实际使用外资9.46亿美元,是“十五”期间实际使用外资总和2.79亿美元的3.38倍。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解决了我市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外经工作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富余劳动力资源,积极组织外派劳务,促进了我市与国际间的经贸往来,缓解了就业压力。国际工程和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1

4、.1亿美元、合同额6.25亿美元,劳务合作3103人次(其中:输出3083人次、引进国外技术人员20人次);核准境外投资企业6家、境外投资合同额2040万美元;国际工程带动出口1350万美元。 (四)商贸流通迅猛发展。“十一五”以来,我市商贸服务业的规模总量不断扩大,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以沃尔玛、武商襄阳购物中心、华洋堂百货、银泰百货、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武汉工贸、南京屈臣氏等为代表的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的进入,为我市商贸流通业增添了新的血液,提升了我市商贸服务业的档次,带来了新的理念,活跃了消费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

5、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208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我市商贸流通业的产业地位突显,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已建成各类连锁经营网点3500多个,限额以上贸易连锁企业35家,拥有配送中心20个,营业面积达30万平方米,实现零售额110亿元以上。批发零售贸易、酒店餐饮持续增长,连锁经营已成为我市发展流通现代化的主流。 (五)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0年底,全市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网点157个,单体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购物中心13家;各类商品市场已达到436个,市场交易额371亿元,其中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58个。以华中光彩大市场、中南天润国际汽车城

6、、长虹食品城、邓城生资食品大市场、新世纪建材大市场、洪沟农产品物流市场、华中水果蔬菜批发大市场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市场已发展壮大起来,商贸集散功能日益增强,交易规模迅速增长,为我市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六)商务执法逐步规范。按照商务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我们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问题入手,组建了执法支队,开展了食品药品、集贸市场、加油站、汽车拆解市场、酒类、生猪屠宰等专项整治;打破地区封锁,进行外商投资环境治理;持之以恒地开展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经过努力,全市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执

7、法队伍和执法力度得到加强,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好转,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务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项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比重较小,流通的先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外商投资、消费、出口对全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很突出。商务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流通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受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的影响,对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流通资源整合性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物流配送发展缓慢;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市场监测、应急调控手段不足;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

8、产品销售和消费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2010年,全市出口总额5.54亿美元(不含东风、神龙武汉出口部分),占全省总量的3.8%,外贸出口依存度仅为2.4%,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3.8、3.6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小,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全省6.7%,且缺少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的大项目。这些都与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三是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外贸出口仍然以一般贸易出口为主,一般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基本在90左右,而加工贸易出口占比仅为1.8%左右,大大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从出口主体结构来看,

9、我市出口过于依赖部分大企业,不利于分散贸易风险,也直接影响全市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四是外经合作层次不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对外经济合作保持良好势头,但经济合作的层次低,“走出去”的能力有限,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规模不大,总承包工程不多,长期在低水平上参与国际竞争等。 五是商务发展环境不优。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社会诚信建设相对滞后,流通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抓国家扩大内需、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机遇,以将襄阳建成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鄂渝豫陕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10、为切入点,以消费、投资、出口为主线,加快商务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商务发展结构的调整和商务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内外两大需求中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在内外两种资源中集成新的发展要素,在内外两个市场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建设,不断提升商务经济整体竞争力,开创襄阳对外开放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力争为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目标 国内贸易:到2015年,全市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20亿元,比2010年末571亿元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力争达到1543亿元,年均增长22%。 到2015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将发展到300

11、0家,限额以上企业占比达到65%以上,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新建五星级酒店5家,五钻级餐饮企业5家,各类餐饮服务名店达100 家。 对外贸易:到2015年,外贸出口达到13.7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49倍,年均递增20%。 利用外资: 到2015年,当年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年均增长15%。 外经工作:“十二五”期间,新批外经企业1-2家,国际工程营业额突破2.7亿美元、国际工程带动出口5400万美元。力争劳务输出4500人次,完成国际援助项目1个。 口岸建设:“十二五”末,全市公路口岸运量将翻番达到20万吨,集装箱标箱翻番达到2万标箱;建设保税物流中

12、心;恢复铁路口岸达标;建设公铁联运、铁海联运,建设一类口岸的“国际陆港”;力争开放水运口岸和航空口岸。 市场建设:到2015年,全市各类商品市场达到600个,全市市场交易额过200亿元的市场1个,100亿元的市场达到23个,50亿元的市场34个,30亿元的市场45个,20亿元以上的市场10个以上。 重点建设一个市级商业中心:油坊岗(连山湖)商业中心。 三个大型物流园区:牛首商贸批发市场园区、伙牌农产品批发园区、襄阳北物流园区。四、工作重点与措施 (一)以商品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流通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发展新兴商业中心。 新建油坊岗(连山湖)商业中心。整合高新

13、区和襄州区,以连山湖公园为核心,建设集商贸、汽车文化、会展、研发、仓储、物流、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新兴的市级商业中心。 推进铜锣湾商业中心建设。在解放路商圈,即现在的中山前街和中山后街,规划建设标准化、现代化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利用襄阳历史形成的商业氛围,将文化作为商业街发展的基本内涵,建设一个融历史文化、会馆文化、餐饮文化、滨水文化等于一体,配备相应的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的现代化的滨江休闲购物商业区。 完善升级现有两大商业中心。对现已形成的解放路商业中心、长虹路商业中心进一步提档升级,不断提高商业集聚程度,推进网点布局战略调整,提升商业设施品位,提高新型业态比重,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现代气息,打造现

14、代服务业的集聚地,形成高度繁华的鄂西北都市商业中心。 解放路商圈:按照将“汉水风光、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融为一体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提升业态品位,打造成领导襄阳市场新潮流、新方向的现代都市商业圈。重点建设人民广场城市商贸综合体、炮铺街城市商贸综合体。 长虹路商圈(包括万达广场):以大型百货店为主体,鼓励发展品牌专卖店、专业店及中小型餐饮业,在诸葛亮文化广场周边增加休闲、娱乐及时尚消费设施,形成诸葛亮广场一带城市活力商业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2、大力构建片区商业中心。 对初具规模的襄城十字街商业片区、长征东路商业片区、襄州张湾商业片区、鱼梁州旅游休闲商务区加

15、大规划、改造、建设力度。 规划建设未来襄阳火车东站、高速铁路新站片区、庞公新区、山水檀溪片区、内环线三桥片区商圈,引进大中型城市商业综合体,构建新的片区商业中心。 在大李沟以北中原路一带建设形成城市活力商业区,聚集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 3、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资源合理配置、方便群众生活、改善卫生条件为原则,加快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扩建。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和旧城改造,按照规定配建相应等级和规模的商业服务、净菜市场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改超”工程,通过对传统农贸市场的业态提升、整合改造,鼓励盘活存量,加快传统农贸市场向连锁生鲜食品超市升级。 主城区不再开办传统型农贸市场,凡与新建小区配套的农贸市场,必须按净菜超市标准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从2011年开始,市区每年至少改造或新建810家标准化的室内农贸市场或净菜市场,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以500米为服务半径的菜市场在居住区的覆盖率达到80%-90%以上。 4、调整优化市场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