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28885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加入时间:2006-8-9 15:23:47 一、回顾与展望(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十五”期间,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省建设为平台,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省建设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累计创建了15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市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点、线、面”系统推进模式已经形成,国家将山东作为循环经济试点省;积极解决结构性污染,关闭了69家5万吨以下不稳定达标草浆生产线,淘汰了所有5000吨及以下

2、酒精生产线和35条10万吨以下水泥立窑生产线,搬迁了一批位于城区的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染综合防治,积极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和二氧化硫(SO2)专项治理,以南水北调东线汇水流域和“两湖一河”为重点,按照“治、用、保”并举策略,对45条重点河流实施了综合治理,对19家重点电厂的41台机组实施了脱硫工程;注重完善地方法规标准体系,修订出台了6件地方性法规、2件政府规章,发布了9项地方性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开展了“整顿违法排污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执法行动,对5726家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处理相关责任人104人;实施“山东数字环保工程”,建设环境监控系统,提高了对环境突发性事件的应

3、急响应处置能力;注重科技引领,扩大了国际合作,建立了“政产学研”环境保护科技合作机制,科技投入比“九五”同期增加了346%;2005年全省环保产业产值410亿元,占GDP的2.22%,比2000年增加了223亿元;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在全国率先发布17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和日报、重点流域水质月报,定期公布17市主要河流跨界断面水质;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循环经济理念和环境意识明显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二)“十五”计划完成情况。根据“十五”计划终期评估,在GDP上升了116%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较大幅度减少,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明显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得

4、到建立,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度增加。“十五”计划确定的8类21项主要指标有19项如期完成。1.6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完成4项,SO2和烟尘未完成计划。2005年主要污染物SO2、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为200.28万吨、77.02万吨、8.43万吨、61.85万吨、37.33万吨和0.14万吨,除SO2、烟尘未完成计划外,其余4项分别比2000年下降22.9%、26.2%、49.9%、90.0%,环境污染总体上得到控制。2005年,全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17个设区城市有15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2000年增加了11个。“十五”期间河流总体水质呈好转趋势。省

5、控50条河流116个断面中,类断面(水质较好)2005年比2000年上升了24.4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水质较差)2005年比2000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我省近岸海域主要以清洁和较清洁海域为主,全省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1380平方公里,未清洁面积明显减少。2.10项污染防治指标全部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三同时”合格执行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气化率、城市热化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放射性污染事故处理率、放射性废物收贮率、新建伴有辐射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新建伴有辐射的项目“三同时”合格执行率等10项指标均按期完成。3.3项生态保护与建设指标全部完成。自

6、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1.2%,森林覆盖率达到2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97%,分别超出“十五”计划1.2个、4个和3.6个百分点。4.2项环境管理能力指标全部完成。“十五”期间累计环境保护投资1177.8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2倍;环境保护投资占同期GDP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1.1%增加到1.77%。(三)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既是我省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经济增长方式由“环境换取”向“环境优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环境质量重大改善的关键时期,任务十分艰巨。机遇和挑战并存,必须清醒认识,正确把握,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以科

7、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指明了新形势下的前进方向,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突出加快生态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扎实推进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始终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能力不断增强,为环境保护工作创造了坚实基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环境友好的经济政策的逐步出台,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对环境保护支撑力度

8、进一步加大。我省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容量小,人口密度高。未来5年,我省GDP仍将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增长,快速发展所导致的能源、资源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排污总量与环境容量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突发性环境事件增多,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任务更加艰巨,环境监管能力与职责要求的差距明显,人民群众对良好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环境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新的环境问题不断显现,环境污染呈现出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的新特点,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实现保护环境与经

9、济增长并重,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以生态省建设为平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坚持以污染综合防治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监管体制,确保环境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二)指导原则。1.科学发展,同步共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清洁、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发展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2

10、.综合决策,环境优先。坚持环境保护与发展综合决策,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实施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基本要求,在各类开发建设规划和建设项目上优先考虑环境因素,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强化环境保护在资源配置、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3.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注重源头控制,将环境保护拓展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领域,全过程防治污染。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逐步实现向环境友好促进社会和谐的转变。4.改革创新,加强监管。坚持政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

11、新,探索环境监管新思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施监控,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突出环境规划,抓好总量控制,加强环境评价,强化执法监督,严格环境标准,落实实绩考核,推进信息发布,推动环境保护主动参与、事前控制、积极防治,确保全省环境安全。5.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把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饮用水安全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首,着力推进水、空气、土壤、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作,全面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环境质量。(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完成生态省建设中期阶段目标任务,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在全省GDP年均增长10

12、%左右的同时,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2%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16%以上。60%以上的水体达到水功能区划和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17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全年的90%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95%,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科学长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四)规划指标。1.环境质量指标。(1)水环境。水功能区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60%,国控断面达标率75%,其中南水北调山东段控制断面达标率100%;17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其中重点城市达标率1

13、00%;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0%。(2)空气环境。17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大于328天(占全年天数的90%)。(3)辐射环境。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2.污染防治指标。(1)总量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60.2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65.5万吨。(2)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95%,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5%,其中环保模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南水北调沿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75%;全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火力发电(热电)行业脱硫项目建设率100%。(3)污染预防。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

1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6%;城市再生水利用率20%;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2.18千克万元;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34千克万元;单位GDP水耗控制在125m3万元;农用化肥使用强度(折纯)控制在300千克公顷。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受保护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m2;森林覆盖率28%。4.环境管理能力指标。“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同期GDP的3%;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建成率100%;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三、主要任务(一)以发展循环经济

15、为核心,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制定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突出抓好重点行业和1000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依法取缔关闭能耗物耗高、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煤炭、建材、电力、轻工、化工、冶金等高资源消耗行业清洁生产实施的监督,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推广和重点企业强制性审核工作,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在全省培育100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倡导绿色消费,率先实施政府机关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进一步完善具有山东特色的“点、线、面”循环经济综合体系,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3个层面,按生产、消费、分解和再生产4个环节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