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22186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同名1348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创新,改进实验设计,提高科学课堂的高效性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我说课 张家口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 王素萍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叫王素萍,来自张家口市宣化区阁西街小学。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PPTPPT我用教材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四部分来对这节课进行阐述。教材定位PPT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阐述:小学科学课程要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标实施建议指出:科学课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

2、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我本着既遵循课标的要求又灵活使用教材的理念,对本节课进行了设计。PPT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属于课标物质世界中 “物体与物质”范畴。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知道了物理变化是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而化学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本课是产生气体的化学变化。教学目标:PPT科学概念: 1、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

3、确结论。2、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PPI我根据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我是这样想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和阐述小苏打和白醋发生的变化。教学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小苏打和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教学过程我向大家重点

4、说一下教学过程,我将把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创新、改进都融合进了整个过程中。PPT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部分: 一、激趣引入。二、观察特点。三、观察变化。四、分析验证 五、拓展引申。一、 激趣引入PPTPPT一上课我用一个司空见惯的活动“吹气球”来吸引学生,但今天吹气球不是用嘴吹,而是用瓶子吹,这种方法学生没听说过,带着好奇和质疑,看教师演示用瓶子吹气球而且确实吹起来了。学生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了。PPT这样设计我的意图是用新颖独特的吹气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产生质疑,瓶子是怎么把气球吹起来的?瓶子里有什么?这时我告诉学生瓶子里有小苏打和白醋,从而为下面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5、的活动做了铺垫。这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二、观察特点PPTPPT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了解它们的特点。PPT观察方法,看闻摸尝PPI在低年级时,学生学过用感官观察,眼看,鼻闻,手摸,舌尝等。我认为观察仍是本环节的主要实验方法。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初步认识和了解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观察比较简单,但老师仍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不能轻易尝,要用扇闻的方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重点,但适时的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PPT教参中提示用小匙盛小苏打和白醋,实验室的小匙浅而小,尤其盛液体白醋容易洒,我用塑料瓶盖儿来盛,量足又不容易洒,节省时间,而且瓶盖是两种颜色,一种颜色盛白醋,另一种颜色盛小苏打

6、,这样干湿分开又不容易混淆。通过观察得出:PPT小苏打是白色粉末状晶体,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酸味。三、观察变化PPT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PPT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气体。教材中用玻璃杯装白醋,我觉得用集气瓶比较好,集气瓶口是磨砂的,用磨砂玻璃片盖住后比较严密,实验后还不确定是什么气体时,操作不当,容易散失,所以我觉得用集气瓶更合适。四、分析、验证PPT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发生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很容易产生了问题,PPT这是什么气体?教材设计了两个实验,检验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和比空气重的特点。教材中第一个实验:向生成气体的玻璃杯中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灭了,说明这种

7、气体不支持燃烧。PPT我把这个实验设计成对比实验,一个装有空气的集气瓶,另一个装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气体的集气瓶,将点燃的棉签分别伸入两个瓶子里,细木条在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继续燃烧,而在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了。这样对比,更充分的说明了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另外,实验中细木条的燃烧效果不好,我找来了棉签代替,既容易点燃又不容易烧手。(视频)第二个实验:把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灭了,说明它比空气重。我是这样设计的:PPT把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小烧杯里,在把气体沿着烧杯壁往里倒,看到低的蜡烛先灭,高的后灭。PPT实验效果更明显,理由更充分。(视频)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这

8、种气体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认为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时我给出一个气体表格,PPT除了有空气,氧气,二氧化碳,还有就是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特点的气体氙气,让学生比较。我的意图就是PPT让学生知道,要认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单从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两个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从科学思维的严谨角度要求,不能根据经验认定是二氧化碳,这样通过表格中气体例子的比较、参照,让学生知道,科学上的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它要经过大量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对待科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接着我告诉学生:PPT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

9、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很多用途:比如,汽水、可乐、啤酒里有二氧化碳气体,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制造灭火器等。PPT2PPT通过以上的实验研究,得出小苏打和白醋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 五、拓展延伸:PPT PPT(一)、留白瓶子里的液体还是白醋吗,小苏打还在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自己查资料。PPT这样的安排就是要体现课标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利用广泛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二)、演示实验:泡沫牙膏。PPT把配比适量的碘化钾、双氧水、洗涤灵混合产生大量泡沫,像泡沫牙膏。把燃着的棉签伸入泡沫中燃烧更旺。说明里面产生了支持燃烧的氧气。(视频)如

10、果说瓶子吹气球让人稀奇,那这个实验是让人惊奇,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物质是变化是丰富多彩的,科学是神奇的,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就能攀登一个个科学的高峰。教学反思PPTPPT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我主持的一个科研课题实施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展示。“通过有效的活动,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PPT优点: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实验、改进实验材料,材料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有效性,节省了时间,从而达到了科学课堂的高效性。PPT不足:给学生实验后的发言、交流、分析的时间还不够充分。PPT作为执教者,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基本上实现了我们的初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正。谢谢!全国驴友团队、自驾俱乐部、户外俱乐部、及各旅行社、社会团体,以及户外爱好者均可报名。报名时提供真实身份证信息、联系电话等信息。以报名款到帐成功为准确认报名资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