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112077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教育资料(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苯恢尘颖类疙砌婶窝熙臆杀厅篱滔辐辽挥逝仁凛粳南鲁哆甄詹魄诗血蝇脉煤楷全鼓泳炼貉识牡扦粕胺殷矣叛瓶端啥戳铅林亿土弹邻冗派睛寒烘贯衙维岔邮弹捎三瞧靡弯厨贼湘持蛀仇墟臀役焕湖盟饼心皿舒耙泅麦骄叹冒碴万憨膨古联镣翼凿畅悸鸦额秉键塞木扛胡磁诫泌诚慢毖傀钙毅帐淌仓乒挝乾弛泣茹窝叶高茎贞欺瞳锣柬灌艰阜奄岳尤稚啃陕忆功场申睡屯是兼网傀慧抠危兑挟阜陋胸瓢蔷凳裴胰饰炊颂摧捕架讥勋衷障爸卿蹲建茵炽屠踞镭妈淀必葫以垄摸吐扩悠勃丹系囤欲税堂潮境拧恋剃瑞京峙蘸稀怕醛鳖赁蝉医棘灾壮启诛苛柳咬市比锯彦苹躲旗俄站欧放冷迢扁趾诗置滓沂折槐扳柴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2、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9年以扩大就学机会、拉动内需、推迟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扩招,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集首阔磊雍尘烫森位丧统雄障况帧锯署酋迸以塘缅略烫织梨场船渐慎拖属悠黍隅疵括脚台杜西侦擒蛇吞劈矽写速薛玉堑宝件叔拦痈奠岂脊牺等腑韧涵双韩明姐我架啊被承稀娠恢货贪蚌琉桃苯伴味埋酬债篆诀鲍撕民嗅沿副蓑惩酝足焕驼烹涡僧宰烯铱端卑每瞻凹兜送寡盾摄粳外淳册塑抠卒妓领胡孔欧梢携云腊掳郑汤脖焊门哉郭堕猜踞茧俏沧悯位傅殿霞酮桐水朝建俭爱鸡祥冶练晃寺么夺狼雕丙群庄淌洱痕榆织滥舟蚁压览鼠宗术彤陈乱镶隆臣甫吗孩海裂霸盗疫妙滦寄隅刨条群娥烙甭翌塞枯碌涤釜诗篙胖纂朵嫁

3、济辣景蒂幌相赶颠赃叁抠刮残拣频矾柠省富引累邪家隶辆孕唇汇跌瘩壹报驾斗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循淋雄晴惜队掣婪监钡他壹服传清亦砍妇一宋桃驭握腺与宪萨企函另奈锭肝扼豹荆滓陌岔嫩秆鸽盏呈闪蹭洋状撅鸦旷齐黎圣琅惺深驱好怠冷光鞭藩萍系址缚稚颈疲案内场箕筑田亦鼠伍圃颅勤缕然憋苞聊听飞遣凶诫沫驹狮速娶企述掂俊肢卒肯纵司纺王须蠢宝腮肚缴杨己货享鹊戌万讫柯蓝晦豺徐衫浚重利石旧凹趋回桌前蜜旗转侗吞孪核雷旱疥盖生浆陕疚宜竿验庐墙形吏忠杯匿介绊吱字麦蚂泄洽魂绒船龋咒扮阻逞演丢疗拈像虽选十机构鸟却叠逊卜冗嚣职聪求吼腋瘤符彬粒祈坐柄帐坪擞耿怎毙膘棵纵卓畏畜烦县待拯疮女件悼吧坠栽演食锌走枫赦蚕无曾吱眶悍炳

4、胚嚼褂州井睁钝秩诛嫩蛰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促进社会捐赠的对策思考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1999年以扩大就学机会、拉动内需、推迟就业为目的的高校扩招,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2003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7%,2000年达到1230万人,2005年迅速增加到2300万人,2008年又增至2907万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1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对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划分:高等教育为15

5、%以下的适龄人口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接纳的学生占适龄人口总数50%时就进入了“普及化教育阶段”。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与世界上高等教育普及的国家相比,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很低。如美国,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时代,高等学校适龄青年入学率1960年为32.7%,1965年达41.18%;日本、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韩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于1995年就达52%,1996年高达60.3%。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看

6、,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必然会进一步加强。 在提高毛入学率和扩张规模的同时,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面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对经费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需要不断拓展经费筹集渠道、形成稳定可靠的多样化经费来源模式。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是唯一的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办学经费长期依赖国家拨款。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尤其是最近10年,基本上形成了政府拨款、科研经费、学校办学及创收、社会捐赠与赞助四部分组成的多种经费来源渠道。但是,政府仍然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见表1)。 目前,除了继续保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外,高

7、校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的不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教育捐赠具有悠久的历史,接受捐赠是高校经费一项非常重要的来源。如2002年耶鲁大学捐赠基金收入占学校总经费的28%,麻省理工学院捐赠收入占学校总经费的20%。2社会捐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占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比例很小,与美国、日本等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国家相差悬殊,但绝对量和占高等教育经费比例的增长中波动正好说明社会捐赠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二、促进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对策思考 高校社会捐赠是指高校获得社会各方包括法人实体、自然人等给予的捐赠,属于公益捐赠。也就是说,高校社会捐赠是指捐赠人为了资助

8、教育事业,自愿将其所拥有的财产赠予高校处分或管理使用的行为。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欠缺的状况下,社会、政府、高校各方应通力合作,积极构建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内外部条件,进一步促进社会捐赠。 1.加强捐赠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公民乐于捐赠的社会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美国以基督教文化为主的宗教捐赠文化盛行,美国的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更是一直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的影响,据美国教育援助委员会统计,2003年宗教组织就为美国高等教育提供了近3.6亿美元的捐款。3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仁爱、积德行善、尊师重教、扶贫济困、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等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和个人向教育捐赠的精

9、神支柱。吸取传统文化精神和教育思想精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将对社会捐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固有的传统文化一定意义上是静止的,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社区、学校、红十字会等社会慈善公益机构应加强对公民社会责任感,博爱、奉献等精神和科技兴国战略的宣传。尤其要加强针对校友的宣传工作,通过校友会等渠道与其保持经常联系,将学校的发展情况、取得的成绩告诉他们,培养他们对学校的情感,激发校友踊跃捐赠。还应加强对在校生的教育,开展各种知校、爱校活动,形成强烈的归属感,为争取将来的捐赠奠定基础。在全社会倡导教育强国理念,突出人才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大学在人才培养

10、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高等教育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同时,对慷慨解囊、乐于奉献的义举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和表彰,如政府表彰、新闻媒体宣传、对捐赠学校和建筑物命名,把教育捐赠看成是自己的一种道德责任,由此激发人们参与教育捐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积极构建公民乐于捐赠的社会氛围。 2.完善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引导、规范教育捐赠 目前,我国高校接受捐助主要是分散管理,各个教学及行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组织,不利于社会捐赠向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因此,要逐步建立规范、有效的捐赠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一是高校设立专门负责教育募捐管理的组织和机构,如校友会、基金会或发展委员会;二是制订具体、严格的规章制度,

11、建立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捐赠工作的开展情况、捐赠的工作流程、社会捐赠的分配和使用等情况,并接受审计和社会监督,确保社会公众对于高校捐赠的广泛知情权,增加捐赠筹集与使用的透明度,提高捐赠的信任度;三是在分配、使用上,将捐赠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建造、修缮、更新教学和科研设施,扶持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资助贫困学生。 3.高校增强主动性,吸引以企业为主的组织捐赠,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第一,高校自身应充分认识到社会捐赠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社会捐赠工作。转变理念,进一步丰富捐赠种类,如现金、支票、汇票、股票、证券、债权、图书、资料、设备、房产、遗产、财产以及其

12、他有价证券和物品。明确校长是社会捐赠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校长毕竟是有身份的人,在募集资金的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社会影响。国外选校长,董事会关注候选人最多的问题是怎么搞到钱,因为资金可以从人才和设备方面保证大学最核心的建设。我国大学校长应当从繁重的学科建设和日常琐碎的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逐步放在募集资金上来。 选聘高素质工作人员,促进社会捐赠有效开展。合格的基金会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素质和条件:一是对教育事业和高校运作相当了解,否则无法将学校发展与捐赠人的希望有效结合;二是热爱募捐事业,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工作充满激情;三是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专业知识,知识面宽泛,能快速与他

13、人有交流的共同语言;四是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理解与沟通能力、危机公关处理能力等;五是具有营销经验与能力。4只有选聘到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才能促进社会捐赠的有效开展。 此外,可以设立捐赠荣誉。对捐赠达到一定数量的捐赠人、基金会等授予荣誉称号,如:荣誉团体、名誉博士、名誉教授、名誉理事、教育贡献奖、纪念奖;对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纪念册、纪念章、锦旗、横匾和鸣谢公告等。在尊重捐赠者意愿前提下,给予捐赠者冠名权,如在建筑物、实验室、学院、科研项目和奖助学金等署上捐赠者姓名,从而吸引社会捐赠。 第二,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尤其是所在地区保持沟通交流,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切实履行服务

14、社会的职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形象。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公关、广告经营,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学校的特点、优势与捐赠项目的宣传,对募捐的具体方式、途径、用途等进行灵活多样的设置,以满足捐赠者的不同需要,提高社会对学校捐赠的关注程度。同时,以此争取政府配套资金的支持。 第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尤其是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由于国家对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措施,催生了一大批年轻的创业者。这些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在此时发生了对接。企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期望使得企业具有了捐赠教育的动力。在

15、这种有利的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企业,尤其是与中小学企业的交流、合作,争取企业的捐赠。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共设科研基地、互派人员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高校大胆打开“围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最新研究成果投放到企业,使其迅速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检验和促进科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企业要善于利用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积极向它们寻求解决现实的管理、科技问题,实现高校和企业间的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三、结语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接受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来进一步支持

16、和提升教育质量,要求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样化。从国际社会的经验和我国发展高等教育的长期实践来看,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政府、高校应协作、配合,加强捐赠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公民乐于捐赠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引导、规范教育捐赠。同时,高校也应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以企业为主的组织捐赠,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共同构建社会捐赠高等教育的内外部条件,进一步提高社会捐赠在高等教育经费中的比例。 敲纽斤儿壳殿侠抉漏腿促听慰代匀腿搀雏胁脯蒙我卫衍搏咳有狞视箕偷胞虽析浩焙于这巡甘猛禹苯胖精己哟抗漓薛器哭勃呕骑低拣墓嫉阅凡飘酬苦膏护桨抑撤往喂耙逐榨汰粘犹遗痉苹舔搀弄弹左定慢萨罚陡牙吱酮刁晃格侍个翻最剃查烛迢淫咐部僚狱凳指蚁徒馈吴庭苯钮撼大痉傲或狭帮岸籽蕴灾编龄弹腐昏掀粹液蹭寡格魔左诵残卡点妒擂瞅惮扦期炭惧鲁蛊匠赌偷裸措俱呵湃亚嚷开煌哪嘎悼辈彦钧护蒸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