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107889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教育孩子与他人更好的相处程丽果交往能力是指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与人和周围环境的接触交往合作,掌握社会规则及语言或非语言性的交往技能来逐步适应社会的一种技能。21世纪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具备竞争意识,也要具有合作精神,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那么他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将被社会淘汰。那么作为家长,如何从小就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成为小朋友、老师、家长们喜欢的对象呢?“家庭是学习人际关系的第一站。” 一提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多家长首先想的就是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早教中心、小朋友中间去,岂不知,家庭才是培养孩子人际关系的第一站,“因

2、为儿童与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与家人的情感交流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会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学会获得爱和表达爱的方式,学到基本的说话方式、手势、表情和交往方式。孩子的情感经历和体验,对于孩子情感的健康发展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孩子的家庭生活方式为:一人玩耍、看电视或与老人、父母一起玩等。现代居住环境不断变化,人们居住的场所逐渐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影响着人与人间的沟通。这种处境使得孩子缺乏与人交往的机会,造成交往能力低下。据相关资料显示,许多儿童不能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

3、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因此,在这里提醒细心的家长,从小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的温暖家庭,父母孩子要经常一块游戏、娱乐,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从小就会有一种喜欢与人交往的态度,而孩子在遇到挫折和苦恼时,也会因有这样的家庭温暖而很快愈合。此外,还要为孩子创造交往的环境与氛围。从小为孩子创设多种人际交往机会,这对以后的成长也非常有利。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那些在交往中,懂礼貌、会合作、分享、守规则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欢迎,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使其成为能和同伴友好相处,受同伴所欢迎的人呢?建议家长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

4、做起: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语言沟通。儿童36岁及89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口齿清楚,说话流利的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朋友也多。平时,我们可以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讲故事,多编故事,有意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与他们一起讨论;利用文艺作品教孩子复述;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经常讲述自己经历的事或所见所闻。其次,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如:如何与人打招呼、接电话的用语,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向他人问路、请教等。当孩子在熟人或者陌生人面前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用语的时候,通常会得到对方的

5、良好反馈,这对增强孩子交往的信心大有益处。当孩子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的时候,他也会更乐于交往,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往的机会,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三,要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能,帮助孩子初步懂得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道德准则,使孩子学会正确识别交往中问题的原因和特点。如教育孩子多考虑小伙伴的建议和意见,观点不一致时,要互相商量,游戏时要遵守规则,输了不要赖,想和别人一起玩时,要有礼貌地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吗?咱俩交换玩具行吗?再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的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处理矛盾。

6、当然,这些能力是逐步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要操之过急。最后,家长要舍得放手。很多家长一见孩子间产生了矛盾便立即介入去平息“风波”,替孩子处理矛盾,这样就会错过良好的教育契机,可以抱着“等一等”的心态去观察,让孩子自己来处理,当孩子力所不可及时再介入也不迟。其实,在矛盾中,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如思考能力、交往能力、观察力,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让孩子自己来化解矛盾,孩子可以从中获取很多。 此外,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进行积极评价,并适当夸大这一进步。孩子虽小,可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家长及时地、经常性地表扬孩子,使他觉得“我很棒”,就会充满自信地与人交往。他们这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7、1、朋朋妈妈: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可能是老人带孩子的问题,儿子很内向,不爱说话,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时一个玩具一个人能玩上半天。为了培养他的通沟能力和交往能力,从他一岁左右,我就经常邀请朋友、同事家的小朋友周末到家里来做客。刚开始,几个孩子聚在一起,儿子有明显抵触情绪,不太答理对方,还使劲看紧了他的每一项玩具,不允许别人动,更不许别人玩,可慢慢随着接触的增多,当他意识到对方没有恶意的时候,他开始有了喜欢的小朋友,会主动把玩具递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手中,并主动把自己的零食分给大家吃。每到周末,还会盼着大家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2、乐乐妈妈:引导孩子自己购物通常去超市,很多父母都会主动代

8、劳帮孩子挑选食物和玩具,可我从来不这样,因为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每次去超市,我都会单独帮儿子提一个篮子,同时给他限定一个购物金额,如果他喜欢什么,想要买什么玩具、零食他可以自己挑选并向工作人员咨询价格,如果价格超出了他的预算,他可以咨询工作人员,有没有更便宜一点的,或者给我商量,并从下次的购物金额中提前支出,在整个购物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的沟通能力,更教会了孩子如何理性消费和购物。此外,每次外出吃饭,坐车等,我们也会试着让他点菜,向服务员要茶水、买票等,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3、桐桐妈妈: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女儿今年6岁,口齿伶俐、聪明可爱、礼貌待人,是同学眼中的好朋友,更是老

9、师眼中的好学生。很多朋友都问我是怎么培养的,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小时候我工作特别忙,因此大部分时间我都将他带在身边,而我的工作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她从小也跟着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每次见到陌生人,她一点也不胆怯,还会主动地根据别人的年纪,相貌来判断叫叔叔、阿姨、奶奶、姐姐等,有时我工作太忙,她还会帮我接电话等。现在一有机会,或朋友、单位有什么聚会,我都会带着她,我发现从大人的交往和交谈中孩子可以学会很多,这对她的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帮助。这说的是幼儿的交往能力。接着要说到12、13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朋友的向往最为强烈,对友谊的憧憬最为多彩。但12、13岁的孩子毕竟尚未成年,

10、他们对朋友往往还缺少理智的分析,对怎样选择朋友往往有些迷惘。那么,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交往和对待友谊呢?一、“近朱近墨”的联想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我国晋代哲学家和文学家傅玄用来比喻人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的话。后来,人们把“近朱近墨”引伸为教育子女择邻、择友的警句。古有孟母三迁,今有择校而居。应该肯定,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和友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时候或某种场合,这种作用可能起关键性的。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少年失足者原先本质并不坏,只是因为交友不慎而被坏人引上了邪路。俗话说“学坏容易学好难”,一旦与坏人拉扯上了,要想洁身自好是很难的,尤其是对“免疫力”差的孩子来说更

11、是如此;如果陷入坏人圈子,要想自拔就更是困难。所以,当家长要关心孩子交朋友这件事。 我们知道,孩子进入少年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逐步发展,对父母渐渐地“疏远”起来,喜欢自个儿选择伙伴和结交朋友了。但是,这时的孩子还很不成熟,既无交友经验,更谈不上什么社会阅历,在交朋结友中很容易出问题。他们爱交朋友,却又不善于交朋友,往往以一时一事的好恶出发,凭一时半刻的热情,或者为着一点小利益就轻率交友,甚至与陌生人也很快交上朋友。他们还很幼稚,辨别能力很差,很容易受不良思想意识的影响。比如“哥们义气”就对少年很有诱惑力。由于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哥们义气”,他们容易上当受骗。因盲目地崇尚“

12、哥们义气”而被坏人带坏的不乏其例。因此,少年时期的孩子结交朋友,家长要格外留心,要及时地给予指导。首先,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和理解友谊。一个人在世界上是不能没有友谊的,纯洁的友谊对个人、对事业都有好处。爱因斯坦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普希金也说过,“无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要教育孩子珍惜友谊,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同时,教育孩子交朋友要慎重,对不熟悉的人要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不要“一见钟情”。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荀子早就说过,“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 其次,要教育孩子在交友中讲原则,有主见,把品

13、德作为择友的第一标准。通过交往,如果发现对方心灵美,志趣高尚,确实可以信赖,就要珍惜和发展这种友谊。如果发现对方品行不端或自己志趣相异,则不宜继续这种友谊,该中止就要及时中止。有个“割席绝交”的成语,源于东汉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同席地读书而不同志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天,管宁和华歆同助菜园,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则拾起金子看了又看,当发现管宁依然冷漠,才不好意思地扔下金子。又有一次,两人在一起看书,门外驶过一辆大官的马车,管宁依然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丢下书本到门外去观看,并羡慕不已。管宁感到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他把他俩共坐的席子愤然割断

14、,以示绝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使孩子懂得,对于志不同道不合的朋友,还是不交为好。 交友时,交往双方必须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 1.真诚原则:(1)真诚地表现自己;(2)真诚地对待别人。 2.尊重原则:(1)自我尊重自尊;(2)对他人尊重人尊;(3)他对自己的尊重他尊。 3.互酬原则:互相帮助,互相酬赏的意思,不仅包括物质的内容,更包括精神的内容。 4.宽容原则: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心灵的升华和脱俗。宽容首先解放的是自己,真正获得主动的也是自己。 5.角色互换原则:一方面站到别人的角度,以别人的心理需要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角色互换,以对待“客观的我”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将

15、心比心,以心换心是建立亲密,融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6.平等原则:交往中既要悦纳自己,也要悦纳他人。不能目中无人,处处高人一等,也不能卑躬屈膝。 当孩子遇上不应该作为朋友结交的人时,首先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如此,躲为上策。其次采用敷衍的方法,当躲避不成时可以当面敷衍,这种方法至少不会促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还可以用说明的方法,表明自己不愿意与之交往的意思。交友是双方的事情,若一方执意不肯,他方即使勉强也不会成为朋友。 第三,要让孩子在结交朋友中锻炼自己。结交朋友是一种社会交往,是人生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孩子从少年时期开始结交朋友,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增长才智,培养社交

16、能力,为日后踏进社会积累知识,打下基础。在这方面,家长的思想要解放一些,在给予必要的指导的同时,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比较,去寻求友谊的真谛。 不少家长老为孩子的交朋结友提心吊胆,生怕孩子交上坏朋友,会“近墨”而变黑。但如果因为担心而割断他们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足取的。关键的是作为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出污泥而不染”,“近墨”而不黑。那就需要家长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了解孩子,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把好舵。第二,提高孩子的“抗污染能力”,经常提醒孩子要把握自己,并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交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循循善诱,润物无声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发展很快,但认识能力往往跟不上,甚至有时分不清是非。如有的把电影或电视里的妖艳女人视作美女,把强暴的行为当作勇敢去模仿;有的则把旧社会那种帮派哥们义气当作高尚的友谊去赞赏,甚至为了哥们义气去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