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99104563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华侨中学地理课题成果导学案——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清远市华侨中学 张龙畅 班别:_ 姓名:_ 座号:_ _1、 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特征。2.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学生自主学习要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人们在 的基础上,按一定的 和 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 2、特征:可变性:整体性: 差异性:层次性:要点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异同地理环境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不同点地理位置北纬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 的入海口大致位于北纬 ,地处我国 的中部气候条件 气候 气候土地条件 为主,多为 ,人均耕地面积 全

2、国平均水平 为主,多为 ,人均耕地面积 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 有较丰富的 等矿产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类型作物熟制工 业商业贸易生活活动衣食住行3、 学生小组学习某地区与众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被其他地区的人们称为“怪”,陕西和云南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代表。云南十八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三只蚊子一盘菜,脚趾常年都在外,老太爬山比猴快陕西十八怪:面条似腰带,房子半边盖,碗盆难分开,手帕头上戴合作探讨1下图为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探讨: 我国四大综合区域图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点?探讨: 我国四大综合区的边界是明确边

3、界还是过渡性边界?探讨: 我国四大综合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什么?合作探讨2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探讨:三枚邮票上的三种传统民居分别体现了其所在区域的哪些自然地理特征?探讨:造成我国不同区域民居风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教师精讲: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五、学生堂上训练读甲、乙两国示意图,回答问题。(

4、1)分析甲国和乙国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2)比较分析M河和N河水文特征的差异。(3)甲国的M河两岸是世界上著名的长绒棉产区,而乙国的A地则是世界著名的优质葡萄产区。请说出它们形成的共同自然区位条件。六、我的构建、我的收获:学法指导:区域差异比较的一般思路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比较区域差异可以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区域差异比较的主要内容2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气候差异的形成地貌差异的形成水文差异的形成a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b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

5、不同。c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d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2)人类活动差异的影响因素人类活动 差异形成的原因农业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工业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人口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城市地形、气候

6、、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交通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特征的差异,分析区域间不同发展方向和状况。 参考答案:合作探讨1探讨:整体性;差异性;层次性;可变性。探讨:过渡性边界。探讨: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合作探讨2探讨:为陕北民居窑洞,反映出当地降水较少,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为云南民居吊脚竹楼,吊脚竹楼可以防潮、通风,反映了当地气候湿热的环境特征;为内蒙古民居蒙古包,反映出当地草原牧场广阔的环境特征。探讨:主要是不同区域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堂上训练答案:(1)甲国位于亚欧大

7、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冬季气温低于乙国,所以甲国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小,气温低,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2)M河深居内陆,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量小;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一年有两次汛期,即春汛和夏汛(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有结冰期;含沙量大。N河流域全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全年降水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或河流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含沙量小。(3)灌溉便利;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第2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

8、展的影响 班别:_ 姓名:_ 座号:_ _2、 学习目标1、 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通过学习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知识,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3、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教材P4至P5阅读,完成下列问题:1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_,受地理环境限制,_发展缓慢。2农业社会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_,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区成为我国主要的_和_生产基地。3现代社会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少、破碎、分散,农业_小,粮食_较低,“粮仓”地位逐渐让位于_平原和华北平原

9、,棉花生产也比不上_和华北平原。4、 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讨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探讨: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探讨:“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探讨: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5、 教师精讲:归纳总结: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五、学生堂上

10、训练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题。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2.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bcaCcab Dbac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示意

11、图。读图回答35题。3假如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阶段1时期,其自然特征不正确的是()A沼泽广布B地势平坦 C水热充足 D土质疏松4关于该地区1阶段到3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农业生产产值下降A B C D5影响该地区3阶段到4阶段农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策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A B C D六、我的构建、我的收获:答题模板1自然要素差异的答题模板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

12、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冬)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贫乏)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

13、)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2.人文要素差异的答题模板思考方向满分术语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其他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工业工业类型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综合性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交通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环境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3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的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