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102491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x(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发布时间:2015-08-13北京德恒(温州)律师事务所邢旭13819715178内容提要:PPP在我国面临着签约率低的尴尬,探其原因,完善的社会资本方退出安排应当是社会资本方参加PPP项目“盛宴”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我国的PPP政策目前存在重框架性规定、轻细化调整的倾向。而实践中对社会资本方退出方式的限制性做法,凸显出手段单一、简单,缺乏创新性的特点。与此同时,单一社会资本方的企业生存周期、社会资本方联合体参与PPP项目的优势和阶段关注,PPP项目融资的鲜明特色等,均反映了社会资本方在PPP退出机制安排方面的现实需求。因此,以退出限制的实质目

2、的为导向的退出条件设置,体现了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双方的关注;而资本市场、专业PPP股权交易市场等多渠道、多样化的社会资本方退出途径,有助于促进不同社会资本方积极参与PPP盛宴。关键词:PPP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其的定义均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我国目前通常采用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以下简称76号文)的定义。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

3、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就我国现状而言,PPP项目目前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典型特征,一方面以财政部为首的国家各部委及地方政府密集发文,力推PPP项目,一方面却面临着签约率低的现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罗国证实,去年国家提出的超过1.6万亿的80个PPP项目单中,“全国各地大致有10%-20%签订了合同。”i针对这一现状,不同政府官员和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解读。但对社会资本方限制因素过多、限制方式单一的退出机制,却较少提及。笔者认为,完善的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是社会资本方参加PPP项目“盛

4、宴”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和健全市场退出机制,是建立健全PPP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我国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安排的政策和实践现状,完善退出机制的现实意义和途径展开论述,希望对我国PPP模式的规范持续发展有所助益。一、我国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政策和实践现状分析(一)国务院和各部委:退出机制有明确的框架性规范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以下简称60号文)中,对“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健全退出机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60号文明确要求:“政府要与

5、投资者明确PPP项目的退出路径,保障项目持续稳定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为贯彻国务院60号文精神,随即发布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142724号,以下简称2724号文)。在2724号文的“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规范管理”部分,将“退出机制”作为重要的一环予以规范,并提出政府方要“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而国家发展改革委2724号文附件2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用合同指南中,对社会资本方退出安排以“合同的转让”进行了概括性规范,指出“项目合同应约定合同权利义务是否允许转让;如允许转让,应约定需满足的条件和程序。

6、”的意见,将具体细节全部留有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协商确定。2014年9月23日,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以下简称76号文),并在“细化完善项目合同文本”部分,明确提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协商订立合同,重点关注项目的功能和绩效要求、付款和调整机制、争议解决程序、退出安排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明确合同条款内容。”同年12月30日,财政部又下发了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金2014156号,以下简称156号文),在“切实遵循PPP合同管理的核心原则”部分,明确提出了“兼顾灵活”的原则,并要求“合理设置一些关于

7、期限变更(展期和提前终止)、内容变更(产出标准调整、价格调整等)、主体变更(合同转让)的灵活调整机制,为未来可能长达20-30年的合同执行期预留调整和变更空间。”应当讲,社会资本方的退出机制安排已经纳入为国家和各部委关于PPP机制的应有内容,列入PPP合同管理和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PPP合同的关键环节之一,并提出了退出机制的框架性要求。(二)地方政府及其政府部门:重准入保障,轻退出安排为贯彻国务院及财政部等各部委关于PPP的精神,许多地方政府和财政厅等政府组成部门相继出台了推广运用PPP模式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在这些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中,地方政府对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如下几

8、种:一是缺乏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单独规定。如湖南省财政厅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湘财金201449号)等。二是在PPP合同管理部分沿用财政部76号文的框架性表述。如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豫政201489号)和安徽省财政厅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意见(财金20141828号)等。三是PPP合同管理部分和退出机制安排并重。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9号),除了在合同管理部分沿用财政部76号文框架性规范外,还单独设置了“健全退出机制”一节,该内容主要是在出现不可抗力、违约

9、或者项目终止等情形下,政府方临时接管或移交的退出安排,侧重于社会资本方非正常情形下的退出机制安排。再如,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实施意见(郑政201528号)在体例上单设“退出机制”一节,除社会资本方非正常退出机制内容外,还外加了发展改革委2724号文的相应内容。总体来看,地方政府和其组成部门关于PPP模式的指导或实施意见,多为国务院和各部委政策精神的贯彻。在细化方面,侧重于PPP操作流程的规范以及政府审批、土地供应、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配套政策,强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而对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安排,偏重于非正常情形下的临时接管等,对正常情形下社会资

10、本方的退出方面,规范和细化较少新意。(三)财政部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中“股权变更限制”的分析财政部在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编制说明”中,明确提出编制本指南,是“帮助PPP项目各参与方全面系统地认识PPP项目合同,指导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就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内容而言,集中规定于在第二章第十节“股权变更限制”。虽然该指南认识到“对于股权变更问题,社会资本和政府方的主要关注点完全不同,合理地平衡双方的关注点是确定适当的股权变更范围和限制的关键。”但就具体内容而言,更多体现了政府方的关注,大致体现出如下三大特征:1、股权变更限制的适用范围广泛基于国内外的PPP实践,该指南股权变更限制的适用

11、范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资本方在项目公司中的股权变更、社会资本方本身的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的变更、甚至包括可能因其社会资本方控股股东变更的股权变更;二是涵盖了普通股、优先股以外的股份相关权益变更,将股份上可能附着的表决权或一致行动安排等其他相关权益以及债转股或可能的影响表决权的债权监督权变更等内容一并纳入广义的股权变更限制范围;三是单独设置了股权变更限制的“兜底条款”,即“其他任何可能导致股权变更的事项”。该股权变更限制的适用引申到社会资本方股权结构及可能影响其股权结构的事项,并将股权权益最大限度地进行了扩张解释,适用范围及其广泛。2、股权变更限制的方式单一与广泛的股权变更限制适用范围相比较

12、,限制方式却呈现简单单一的特征。该指南对于社会资本方股权变更的限制方式,以锁定期为主,并将之视为“股权变更限制的最主要机制”,另外附之于特定主体禁入机制,以达到股权变更限制的目的。3、股权变更限制的主体不对等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政府方豁免股权变更限制,具体为“如果政府参股了项目公司,则政府转让其在项目公司股权的不受上述股权变更限制。”另一方面在社会资本方股权变更的场合,政府方则以公共利益监督者的身份行使单方面事先审核权。政府方在PPP项目实施中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双重身份,本身就是国际社会公认的PPP模式的一大难点。在PPP合同中政府方的股权变更限制豁免和单方审核权,无疑增加了社会资

13、本方退出安排的难度。(四)我国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方退出机制的实践现状分析受国家和各部委的框架性规定以及财政部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等影响,在实践中社会资本方正常退出机制的匮乏和不足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1、PPP合同法律关系下的社会资本方退出退化为变相的政府方审批权从政府方而言,PPP模式是政府从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向购买方转变的重大制度安排。政府方既是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也是承担法定职责的监督者,具有与其他民事合同相区别的浓重色彩。当过分忽视社会资本方的利益安排或关注,简单地将股权变更转换为单方事先同意条款时,政府方无疑具有了公权力性质的单方审

14、批权。如漳州市东墩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出让、转让、抵押、质押本项目的资产,也不得在上述资产、权利和利益上设置任何留置权或担保权益或者以其它方式处置这些资产、权利或利益。”ii再如宁乡县东城区污水处理厂PPP项目特许经营协议17.1约定:“乙方应在公司章程中作出规定,确保在协议生效日之后至运营期结束的最后一日,未经甲方同意股东都不得将股权进行转让,股权比例亦不得变更。”24.2.1约定:“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出让、转让、抵押、质押本项目的资产,也不得在上述资产、权利和利益上设置任何留置权或担保”iii2、社会资本方多以非正常方式退出股

15、权变更限制的上述诸多不足,加上PPP合同体系之间的传导性和交叉性,尤其是融资合同的股权变更限制等内容,使得社会资本方很难以正常方式退出,常伴随着其他违约或风险负担方式,通过政府方回购、项目搁置方式解决或以仲裁、诉讼等高成本、非正常方式退出。iv二、完善PPP模式社会资本方正常退出机制是市场机制发展的现实需求PPP模式强调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的长期合作关系,然而这种长期合作关系非指单一的社会资本方。政府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PPP创新体制,本身就是引入市场机制的结果。健全的市场机制,需要宽松的市场准入门槛,也需要来去自由的退出安排。(一)单一社会资本方的企业生存周期影响长期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滥觞

16、于特许经营管理,其合作期限虽因具体PPP模式的不同而期限各异,但一般都长达10年到30年。我国2015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期限应当根据行业特点、所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需求、项目生命周期、投资回收期等综合因素确定,最长不超过30年。对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以下简称特许经营项目)可以由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与特许经营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约定超过前款规定的特许经营期限。”也就是说,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期限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超过30年。而上述特许经营期限远远超过我国企业的平均生存时间。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注册局、信息中心于2013年9月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